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散文(狭义的散文)教学中常讲“文眼”。可是如何理解“文眼”呢?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清代的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  相似文献   

2.
所谓文眼,是指能够表现主题思想的语句,简言之,文章的眼。文章的“眼”如人眼一样的重要。古代散文名家都很重视“巧置文眼”。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所照映。若舍章法而专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阖变化,一动万随耶?”由此看出:巧设文眼,对文  相似文献   

3.
炼字,就是炼其眼。“眼”者,是指那些特别精炼警策的字句。它们“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说诗睟语》)“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刘熙载《艺概·文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捕捉题眼,推敲段眼,品赏篇眼,使他们透视显中之隐,品出言外之味,达到缘文悟道,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紧扣题眼理解文章──《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纪燕青俗话说:文有文眼,题有题眼。“眼”乃神光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作用。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册第九课《爬天都峰》是新选的一篇文章。题中的“爬”字就是文章的题眼。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紧扣“爬”字,理解文意。一、由题眼理...  相似文献   

5.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指出:“题有题眼,文有文眼,题眼或在文中实字,或在虚字,或在无字处。”他认为,题眼乃神光之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振建鲁迅先生说过:记人,最好记他的眼睛。何以如此?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反映人的风采和魅力。我国古代文论中素有“诗眼”、“文眼”之说。所谓“诗眼”、“文眼”乃是一个比喻,即指诗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构思、情感、主旨的词句。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说过:“余谓眼乃神光所聚。”透过诗眼、文眼,我们可以了解诗文的要旨与真谛。杜甫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卒章显志,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诗眼,成为整首诗的灵魂,迸发出作者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感和变革黑暗现实的…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文论家刘熙载在&;lt;艺概&;gt;中指出: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乃神光之所聚,观照全篇.六年制小语第四册&;lt;黄山奇石&;gt;着“眼“于一个奇“字,教学时可以扣“眼“解文,缘“奇“激趣.……  相似文献   

8.
神光所聚观照全篇──浅谈题眼及其教学题眼乃神光之所聚,有着观照全篇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吃准题眼,扣眼讲解,可收事半功倍之效。1.包蕴的题眼──解实带虚。有的题眼以实字出现,还包蕴一个“眼”(无字处的“眼”)。对这类题眼,教学中宜用解实带虚法。如《...  相似文献   

9.
清代文学理论家刘熙载在他的专著《艺概》中指出:诗有诗眼。眼乃神光之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功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诗题中的“独”字该是笼罩全篇的题眼,我们赏析和教学这首诗歌,就可以扣眼进行,从而收到“独”为轴心、辐射全篇的良好效果。以“独”知背景李白的这首五言绝句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此时诗人出游安徽宣州,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李白本来是胸怀入世济民、大展抱负的宏愿来到京城长安的,谁知官场倾轧,不被重用,只得过上了飘泊无定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加深…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题有题眼,文有文眼。题眼或在题中实字,或在虚字,或在无字处。”他认为,题眼乃神光之所聚,有着观照全篇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教学中吃准题眼,扣眼讲解,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我们仅以六年制教材第十册为例,谈谈题眼及其教学。  相似文献   

11.
<正>“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杨仲弘),“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赵汸)所谓诗的眼睛,就是一诗或一句中最精辟最关键的一个字(有的并不局限于一个字)。这个字运用得如何,关系到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的好坏。所以古人说:“眼乃神光所聚”,“诗眼贵亮”。 “诗眼”也就是“句眼”。眼有传神的作用。据说,从前顾恺之画人物很有名气,他之所以十分注意描画人物的眼睛,是因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诗眼如同人的  相似文献   

12.
诗眼与诗魂     
诗眼 ,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 ,是诗歌的精魂。诗眼乃神光所聚 ,神采之透镜。诗眼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句中之眼字 ;二、诗中之眼句 ;三、篇中之眼字  相似文献   

1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里,可以窥见他的内心世界。所以在艺术创作中作家都十分重视对眼睛的描写。创作中的这一画眼睛的手法,也被借用来阅读、品评诗文。古代文论中就有诗眼、文眼的说法,还有“有全集之眼,有一篇之眼,有数句之眼,有一句之眼”的探讨。王安石说:“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透露出春天的消息。这一点红,犹如诗文中的“眼”。它能使全篇生辉,其色鲜,其味浓,其情深,其旨远。优美的散文非常讲究艺术构思,十分注重和讲究“眼睛”的设置。透过这一灵魂的窗户,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修…  相似文献   

14.
夏子 《天津教育》2001,(10):44-45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其精美的艺术构思中都不忘“眼”的埋设。同样,作为一门艺术的教学活动,许多教艺娴熟的语文教师在上课中也总不忘巧妙地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设下“课眼”。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而“课眼”是一课之窗户,它是在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教学目的或对实现教学目的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能将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统摄于一体的结构点。循着“课眼”,我们可以窥见教师全篇课文组织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及其教学风格等相关情况。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怎样为课堂教学活…  相似文献   

15.
吴蓓 《语文天地》2012,(10):13-14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睛中,往往可以透视这个人的灵魂。我们也知道“诗有诗眼,词有词眼,文有文眼”,“眼”即是诗词、文章的关键处之所在,理解了“眼”,就理解了诗词或文章。下面结合笔者的一些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课眼”。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文有文眼,题有题眼。”题眼乃神光之所聚,通观全篇,《黄山奇石》着“眼”于一个“奇”字,教学时可以扣“眼”解文,缘“奇”激趣。抓开头,由“奇”到“趣”,总体把握。课文开始先交代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用“闻名中外”强调它的知名度,用“秀丽神奇”点明它的特点,其间蕴含一个“奇”字,随后照应题目突出“怪石”的形状,其间蕴含一个“趣”字。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看第一幅图,根据图意进行描述:黄山风景区,奇峰突起,云雾迷茫,景色秀丽神奇,令人心驰神往。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由“怪…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其专著《艺概》中强调指出 :文有文眼 ,题有题眼。眼乃神光所聚 ,观照全篇。《倔强的小红军》的题眼是“倔强” ,抓住这一题眼 ,引导学生理解全篇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一、解“倔强”的内涵课文从以下几方面描写了小红军的“倔强” :一是不肯骑马。在长征途中 ,小红军掉队了 ,两只脚穿着破草鞋 ,冻得又青又红。陈赓看在眼里 ,让他上马骑一会儿 ,可他硬是不肯 ,还装出要与陈赓赛跑的样子 ,多么倔强 !二是推辞同行。小鬼不肯骑马 ,“命令”他也不行 ,陈赓只好提出与之结伴同行。但对于陈赓的提议 ,小鬼仍然不肯接受 ,他借口…  相似文献   

18.
对于一个人来说,眼睛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是心灵的窗户、感情的帷幕,通过眼睛可以窥视内心的一切隐秘;就一篇文章而论,文眼亦十分重要,它是一个一动万随的角色,掌握着作品的开合变化,能透露主题思想的内涵。教师上课、讲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的所在,而这,正是讲授的关键,考虑设“眼”,就显得至关重要。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授课岂无“课眼”耶!这“课眼”,正如眼睛是心  相似文献   

19.
名句的魅力     
我国古代文论历来有“诗眼”和“文眼”之说 ,所谓“诗眼”和“文眼” ,是指诗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洋洋五百言 ,诗眼却在“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二句上。后来看了《南田论画》才知道还有“画眼” ,即绘画中以“点缀”为主要手段的方法 ,也称为“苔衬”。如同“诗眼”和“文眼”一样 ,“画眼”在绘画中也极为重要 ,有“画不点苔 ,山无生气”的说法。《南田论画》还把“画眼”比喻为人的眼睛 :“譬之人 ,有眼通体皆灵 ,究竟通体皆灵不独在眼 ,然而离眼不可也。”由于“诗眼”和“文…  相似文献   

20.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