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关系,为维吾尔族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新疆3所高校的890名维吾尔族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各因子水平高于国内成人常模,并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除强迫因子外的其他各因子水平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并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体育锻炼组各项因子水平得分均低于非锻炼组;不同强度锻炼组之间SCL-90各因子水平无显著性差异;SCL-90因子分≥3的检出率为14.1%(122/863).结论:维汉大学生SCL-90各因子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改善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 SCL 一90精神卫生自评量表对长春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效度,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尤其是在强迫因子、焦虑因子和敌对因子上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非常显著。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工业大学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生源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参加不同锻炼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大学体育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调查表明,师范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和大学生常模;实习生间比较,文科类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上得分高;父母离异者在焦虑因子上得分高;独生子女在偏执、恐怖因子上得分高。师范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文科类、离异家庭、独生子女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5.
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河南省部分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发现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爱好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非体育爱好者。由此可见,体育锻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测验(88题成人版EPQ)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内蒙古医科大学近400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大学新生群体中存在多种人格类型分布,新生样本心理健康水平较高;(2)不同人格类型的心理健康与常模同样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启发性意义;(3)医学新生的神经质(N)与精神质(P)得分越高,相对SCL-90因子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内外倾(E)与掩饰性(L)得分越高,相对SCL-90因子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则越高,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测试时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以论证体育锻炼的健心功效,结果表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且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等5项因子上得分显著低于常人(P〈0.05或P〈0.01)。  相似文献   

8.
卞文琰 《考试周刊》2007,(42):93-94
目的:探讨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实验组被试连续参加民间传统体育锻炼10周,对照组实验期间按照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锻炼。与此同时,用MHT量表分别测出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被试实验后MHT总分及各因子得分显著下降。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后除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得分显著下降外,其它因子得分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民间传统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探讨、分析云南省白族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特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族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心理问题检出率和各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白族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多元化特征;白族大学生体育人口数百分比高于全国高校水平;不同锻炼动机的白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显著;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干预,要采取多元化的手段,使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不同运动量等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量表测试法、数理分析法对湖职院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运动量等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湖职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体育锻炼运动量等级上分布不均匀,男生多倾向于剧烈运动,女生多倾向于小运动量等级的运动;而且参与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组别的男女生在躯体化、抑郁因子上表现明显优于其他组别,在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恐怖等因子上参与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组别的女生均分低于其他组别。总之,体育锻炼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中中等强度运动量的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230名普通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研究采用的结构方程模型与研究假设和构想概念拟合度较好;锻炼条件、锻炼氛围和锻炼承诺三变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坚持行为有较好地预测和解释。其中,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坚持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内因——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意图(锻炼承诺)。锻炼氛围对锻炼坚持行为的直接作用路径在有无锻炼承诺群体中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即能使个体从无锻炼承诺向有锻炼承诺转变,促进有锻炼承诺的群体更长久地坚持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2.
运用随机抽样方法,采用自制《高职生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问卷》、《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工具对高职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考察和分析了体育锻炼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青海师范大学学生人群的自测健康状况。方法:对450名大学生进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定。结果: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自测健康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体育专业学生在自测健康总体水平上要明显好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应加强非体育专业学生对身体锻炼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身体活动对心理健康积极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莆田市3所院校2180名五年制大专学生的调查,分析了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并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研究表明:当前学生体育锻炼参与面较广、但活动量相对不足.对体育锻炼抱有兴趣、锻炼价值取向具有多元化特征,但场地器材缺乏,时间紧迫等客观因素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同时在体育锻炼参与率、周锻炼次数、锻炼项目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其所树立的教学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健康状况,为学生的健康服务,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方面有相当大的改善的功能。论述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的现状,探讨体育锻炼对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身体锻炼不仅增强体质,而且促进心理健康。运动处方是根据人的不同特点,为了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制定的运动计划。本文着重介绍了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运动处方的特点,总结出了六种不同的心理状况需要的不同的运动处方,期望对于不同的心理状况的人群以科学的锻炼指导。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简单应对方式问卷、体育锻炼调查问卷来探讨体育锻炼对中专学生应对方式与抑郁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体育锻炼次数的学生比低体育锻炼次数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概率高,低体育锻炼次数的学生比高体育锻炼次数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概率高;中专学生的抑郁状态对其应对方式也存在影响,抑郁组的学生遇到打击时,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次数比非抑郁组的学生少,而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次数比非抑郁组的学生多。  相似文献   

18.
为了调查现阶段云南省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以云南省6所大学的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体育锻炼时间、次数、强度、内容和形式等调查和分析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结果表明,必须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指导,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改善体育场馆条件和增加器材设施等,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通过阐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说明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作用。希望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加大体育锻炼的分量,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20.
亚健康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和社会交际方面。预防亚健康的发生及转归措施有:健康教育、定期健康检查、体育锻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