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同性恋问题在中国长期以来是个暧昧而又敏感的话题。尽管现实中存在着数量颇为巨大的同性恋群体,但主流社会对其采取的态度大多却是回避和漠视;进入21世纪,同性恋问题日益被提上了主流社会的议事日程,长期处于社会边缘甚至被彻底打入地下的同性恋群体逐渐浮出水面。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本文将着重从网络媒体的角度入手,探寻它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同性之间的感情在此前的同性恋电影中被视为事件的话,那么这种感情在《今年夏天》里已经淡化为背景;如果说此前的同性恋电影创作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这一群体的注意的话,《今年夏天》已经把同性恋人群还原为正常。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越来越宽容,这是《今年夏天》所昭示出来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赵宇 《东南传播》2018,(5):58-61
通过对《中国青年报》1997年至2017年关于同性恋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及文本分析,考察其在上述时间段里建构的同性恋媒介形象.主要发现有:总体报道数量较少;报道时间上持续关注同性恋群体;报道侧重于传播观点、告知信息;总体以中立的报道倾向为主;主要采用单一的外视角叙述,多采用高危人群、身份认同以及污名化的报道策略;同性恋者在报道中总体呈现被艾滋病裹挟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汪罗 《东南传播》2015,(8):53-55
同性恋的"出柜"问题是社会现代性中区别于异性恋观念主导、家本位伦理道德的一个显像的社会议题。过往研究大都偏向实证,分析同性恋群体的媒介接触、集体认同、道德观念、文化偏见等;还有些研究则着重阐释同性恋群体的不同媒介形象。本文拟以新闻生产的研究视角为基础,结合"库克出柜"的媒介报道框架来试图阐释"出柜"如何被媒介赋予意义。文章认为,媒介建构着同性恋看与被看的媒介现实、同性恋者自身由想象到行动的转变及诠释该群体的现实生存图景。在媒介积极赋予"出柜"以意义的背后,更是有一系列的话语隐喻。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项目执行主席彼得·派特曾经说过:"当涉及艾滋病时,记者的影响比医生的影响更大."①自1981年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被诊断至今,艾滋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疾病所带来的影响,即使是在今天,仍有许多公众对艾滋病存在着恐惧的心理.究竟是什么引起公众对艾滋病的恐惧?是艾滋病病毒本身,还是媒体报道中的艾滋病?艾滋病感染者这一群体究竟是以何种方式被呈现?29年来媒体对他们的建构是否依然如此?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成旭 《青年记者》2006,(20):35-36
2004年,我国官方首次公布了中国男同性恋人群的数量为500万至1000万人.在2001年4月20日出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同性恋作为典型的边缘群体已经渐渐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亚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并接受,相对于上个世纪受众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一、目前我国媒体对同性恋报道现状1、平面媒体是同性恋报道的主流力量平面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其中以报纸为主,是报道同性恋群体的主流力量,是报道关于同性恋群体更多信息的有效渠道,是推动社会正视、关爱、帮助同性恋群体的阵地。可是,在涉及同性恋者的感情、生活、行为方式等方面,我国的平而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可谓是凤毛鳞角。至于同性恋者的观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同性恋是一个被边缘化的群落 ,被视为极端的“越轨婚恋”而受斥责与歧视 ,我国新闻传播特别是主流传统媒体鲜有涉猎报道 ,这也加剧了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敏感性。随着改革开放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 ,不再成为忌讳的话题。各类新闻传媒同样应顺应时代改变观念 ,抱以科学和求实的态度 ,客观、公正将同性恋纳入日常报道视野 ,并注意报道方法与度的把握 ,正确引导社会对这一特殊的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了解 ,澄清误会 ,消除偏见 ,协助他们融入社会大家庭 ,求同存异地共创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9.
当心理咨询中的个案自称爱同性,我们其实并不知道:同性恋究竟是他/她真正的性取向,还是他/她心理问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有关同性传播的案例资料和同性恋受访者深度访谈的分析,得出了同性恋群体传播的研究结论:"同性"话题的传播客观上消除了部分异性恋人群对同性恋的偏见;不当的新闻报道或过激的娱乐节目将使"边缘人"更加"边缘";媒介"同性"话题传播后,和同性恋有关的科教知识没有持续普及;同性恋群体的传播具有攻击性;同性恋群体往往感受到包容的网络拟态环境和严苛线下环境的巨大落差;社会上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口不支持同性恋话题传播。总结这些现象后,媒介应认识到客观推动舆论进步,使话题"脱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要理清充分尊重和鼓励倡导的本质区别,积极参与社会治理,降低同性话题传播引发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1.
汪罗 《今传媒》2015,(2):175-176
媒介的演化过程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图景,也透视着群体的观念变迁。文章探讨了在媒介演化路径中同性恋群体的媒介使用及其观念变迁,认为,媒介及其人性化的演化路线成为同性恋群体突围边缘身份、寻找积极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对同性恋群体观念变迁的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掀起了媒介私人化热潮,个人通过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生产以及传播信息,同性恋群体积极掌握与利用媒介话语权维护自身权益。本文使用最新的数据,分析同性恋群体的网络使用情况,得出同性恋群体对媒介话语权的掌握实现了从依赖网站和网页到大力使用社交媒体的转变,社交媒体融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成为社会少数群体与社会大多数人群进行沟通和传播的绝佳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他被人称为“中国同性恋研究之父”。他与卫生部副部长—道,被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授予艾滋病防治特别奖项,而他自己却说,“我就是一个医生。”  相似文献   

14.
同性恋影片     
《中国新闻周刊》2004,(43):69-69
★《费城故事》好莱坞首次涉足艾滋病话题的一部电影。不过正如影片中的黑人律师所说,影片真正想指出的并非社会对艾滋病的歧视,而是对同性恋的歧视。汤姆·汉克斯扮演了一个高难度角色:形体动作不多,但内心活动却极为复杂。他因此赢得奥斯卡影帝荣誉。★《L的话》一部以女同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最近几年国内院线电影中同性恋的形象的再现进行探究,结合鲍德里亚对于消费文化的相关论述。从影像消费的"看"与"被看",同性恋视觉形象建构的"去蔽"与"遮蔽",同性恋符号消费的审美价值,三个角度进行阐述。笔者发现,虽然院线中可以出现同性恋的形象,然而同性恋群体只能穿上特殊的外衣(符号化)在影片中寻求话语表达,当欢呼"符号性灭绝"已经不再的同时,他们已经深深的禁锢在消费社会的符号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王媛 《今传媒》2012,(2):148-149
时下,同性恋对于大众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群体一直都在,从隐蔽到现在的被关注。本文首先对同性恋进行了界定,其次运用标签理论讨论了同性恋媒介形象的形成,最后对媒介构建的同性恋形象进行罗列总结。  相似文献   

17.
王媛 《报刊之友》2012,(2):148-149
时下,同性恋对于大众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个群体一直都在,从隐蔽到现在的被关注。本文首先对同性恋进行了界定,其次运用标签理论讨论了同性恋媒介形象的形成,最后对媒介构建的同性恋形象进行罗列总结。  相似文献   

18.
弓晓 《大观周刊》2011,(38):110-110
同性恋在当前高校学生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同性恋学生群体都会采用较为隐晦的姿态来处理关系。本文从当前高校同性恋学生现状入手,就如何针对同性恋学生开展思想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13):8-12
2013年4月冰岛女总理携夫人访华,作为中国政治风向标的央视新闻联播在报道中刻意回避冰岛女总理的同性恋身份及其同性伴侣,这引发了同性恋者"寻找夫人"的网络集体行动,并以此表达其群体的诉求。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化媒体以政治新闻娱乐化的方式突出报道冰岛女总理的同性身份及其夫人,着力凸显同性恋这一所谓的官方敏感话题。然而,政治娱乐化的背后却是对中国同性恋现实问题的遮蔽。面对中国和外国在同性恋问题上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中国内部异性恋主流文化与同性恋亚文化并存的现状,中国媒体该如何呈现同性恋呢?本文着力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的健康传播是一种涉及疾病隐喻之下的身份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冲突等多方面社会问题的公共危机,媒体在艾滋病意义生产的历史变迁中逐渐形成的三种报道偏向加深了艾滋病群体被他者化的社会公共交往分裂的危机,当从媒体"他说"视角转向艾滋病患者"我说"的一线叙事时,三种传播偏向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但为了营造更加宽容的社会环境,媒体和公众需要从道德判断进入生命伦理,跳脱"他说/我说"的二元对立,在将两者融合的过程中真正去思考关涉人的自尊、生存等本质性的问题,从而使艾滋病报道在健康传播的过程中更具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