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古诗赋中的"捣练""捣衣",是指帛用草木灰浆浸泡后再用木杵捶捣的练帛工序,目的是为生练脱胶,以制成熟练。古诗赋中的"浣纱",是指练帛之后的水洗工序,目的是祛除帛中残存的草木灰浆,使帛清洗干净。水洗工序是在江河溪边完成。古诗及文献所述江河溪边的天然浣纱石、捣衣砧,各地有之。隋唐扬州一年蚕四五熟,妇女勤于纺绩,夜浣纱而旦成布;南朝初盛唐诗多写出春江月夜浣女浣纱;因此,初唐扬州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捣衣砧上拂还来",是写春江月夜浣纱之情景。盛唐张子容《春江花月夜》"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亦是有力证明。"捣衣砧上拂还来",描写思妇春江月下浣纱时,情不自禁地拂去漫上捣衣砧的水月,可是水月又漫上了捣衣砧。象外之意,是见月相思、见月伤心。  相似文献   

2.
意象,乃是融合作者主观情感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亦可谓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产物。中国古代诗词意象繁多而鲜活,意蕴丰富而深刻,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因此,赏析古代诗词很大程度上就不能不剖析其意象内蕴。本文试就常见意象的常见意蕴作一剖析,或为管见。寒砧。砧是捣衣石,杵是捣衣用的木棒。古代制作寒衣,衣料染色后,要放在石砧上用杵捶击,然后裁制成衣。所以捣衣又叫捣练(帛的一种)。捣衣多在秋夜,那时天气已经略带寒意,所以捣衣石称为“寒砧”。它常常是思妇思念征人的寄托,也成为闺怨离情的代名词。贺铸的《杵声齐》:“…  相似文献   

3.
刘彩霞 《阅读与鉴赏》2008,(1):38-38,46
捣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劳作形式。明代学者杨慎《丹铅总录》卷二十曰:“《字林》:‘直舂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可见,古代捣衣是两个女子合作的一种劳动。捣衣题材进入文学作品始于汉代班婕好的《捣素赋》。此赋篇幅较长,从妇女相约,卷起白帛下庭,写到捣帛染色,  相似文献   

4.
“捣衣”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是李白诗《子夜吴双·秋凤》中的名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写到捣衣或捣练,以及用于捣衣的杉和杆,特别是写到砧上搞农声的名篇佳作,为数不算少。这类名篇佳作大都是描写夫妇或情人相思相化之情的,是描写妇女罹思念征戍边塞的丈夫之情。除了李白的《子夜吴敬·秋歌》之外,比较著名的如北宋温子升的《捣衣诗》、唐代杜甫的五律《捣衣》、北来贺铸依词牌本义写的《古捣练子》组词《现有五首》等,都是描写妇女为远戍边地的丈夫捣衣时所引起的思念之情的作品。虽然,涉及搞衣的诗词,未必都涉及征成之事,但…  相似文献   

5.
李晖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0年第 2期撰文指出 ,“捣衣”不是洗衣 ,不是缝衣 ,也不能说是捶衣。它是衣服缝制前的一种特殊劳作 ,设此道“工序”的目的 ,是使衣料变软 ,便于缝制。“捣衣”风俗的源头 ,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捣衣”诗赋 ,六朝时期已初盛于文坛。“捣衣”诗的兴盛 ,是在唐帝国的中晚期 ,与政局动荡和战争频繁息息相关。战争越频繁 ,征夫越多 ,需为征夫制作寒衣而“捣衣”的现象就越普遍 ,出现李白在《子夜吴歌 (之三 )》中描写的“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的典型情景 ,战争不息 ,“砧鸣”不歇。“捣衣” ,…  相似文献   

6.
这是有“北地三才”之称的北朝诗人温子异著名的《捣衣》诗,也是古诗中写捣衣比较纯粹、典型的作品。它的凄婉华艳、缠绵感伤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对后世以捣衣为题材的诗作构成了巨大影响。在汉魏六朝至唐代诗歌里,关于“捣衣”的描写和记载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7.
捣衣诗是闺怨诗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那月下捣衣的凄凉哀怨的砧杵之声,是古代文学许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捣衣诗的原型意象始于汉代班婕妤的<捣素赋>,她的这篇工于体物言情的小赋,直接开创了捣衣一类题材的创作.而在文学的发展流变中,以<捣素赋>为原型意象的捣衣诗也在经历着由艳丽而到逐渐切近现实人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砧”是中国古代一种简单的捣衣工具,由捣衣活动而兴起的捣衣诗基本上都是思妇诗,二表现为二位一体的关系,形成“捣衣-思妇”诗。“砧”是这种“捣衣-思妇”诗中的主体意象,从本接受角度看,这一意象既有化价值又有学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相传屈原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的一条小溪边有一捣衣石,亦称"女媭砧",现今多认为该"捣衣石是女媭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实则非也。考察古代诗文所述捣衣形式、时间及捣衣石用途,"女媭砧"或"捣衣石"实指屈原之姊女媭于石或砧上捣杵用于制衣的丝织物和葛麻纤维织物,非指于石上捶洗衣物。也就是说,"女媭砧"或"捣衣石"是制衣过程中加工织物的工具,并非洗衣工具。同时,"女媭砧"与"捣衣石"的功用略有不同,因为"砧"不完全独指"捣衣石"。  相似文献   

10.
所谓能力,都是从一件件小事情中练出来的。图一图三图四图二材料各色绒布、纽扣、线、绸带制作方法1.按个人喜好搭配绒布,根据图一放大5倍后的样式裁剪,然后如图二所示,用针、线缝制在一块宽39厘米、长52厘米的底布上(图上注有“袋口”处勿缝),用绸带扎成的蝴蝶结做小熊的领结,用黑色纽扣做小熊的眼睛。2.按图三的样子,把绸带绕在铁丝衣架上,在A处扎上蝴蝶结。3.把缝好图案的底布与衣架缝制在一起,一个漂亮可爱的储物袋就做成了。(图四)铁丝衣架做储物袋@胡萍  相似文献   

11.
陈四益同志在《捣衣,捣衣》一文中指出古代诗歌中的“捣衣”不是“洗衣”,很对。但陈文对其它几个有关“捣衣”问题的解说,则尚可商榷。一、捣衣的方法至今仍流行于民间陈文中说“宋元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很少关于捣衣的描写,看来捣衣的方法已逐渐失传了”,并且认为“捣...  相似文献   

12.
征人思妇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从《诗经》就已经开始有了。而以捣衣为内容抒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思是这一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棒锤捣平捣软,洗衣,也有此动作,一边洗一边捣。捶农的木棰为杵。砧:捣衣石。捣衣风俗不知起源于何时,魏有曹毗《夜听捣衣诗》: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襟。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织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相似文献   

13.
读了陈四益《捣衣,捣衣》一文后,颇获教益。然而有几点补充,录供参考。一、我国向来就有九月准备寒衣的传统,《诗经·豳风·七月》云:“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二、陈文引复旦大学《李白诗选》注,强调捣衣“是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两条木棒把它敲...  相似文献   

14.
服装缝制工艺课教学形式不同于其他学科,要使学生听之有理、看之有趣、行之有序、用之有据,教师不但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几年来,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服装缝制工艺课的十种教学方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5.
“囊”、“橐”辨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囊”,上有口,下有底,由上而下盛物之袋,一般以布帛等柔软物缝制而成,宜于车载、贮置。“橐”,有两种:一是无底橐,用皮革、布帛等制作,张而置物,卷转而两端扎口,也宜车载、贮置;一是有底橐,用布帛等柔软物缝制,两端封底,口开中间,两头可放干粮、簿册、食具等,宜于远行肩担、畜载,也可车载。橐驼之“橐”、冶铁鼓风箱称“橐”,均取喻于有底的橐。  相似文献   

16.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一片月光映照着长安城千家万户,到处都传来捣衣声。捣,读作:岛。古代妇女洗衣都用木棒,一面洗,一面打,叫  相似文献   

17.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选用杜甫《秋行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篇,编者对诗中"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句中"急暮砧"作了如下注释: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每每授课于此,心中不清不楚,甚至有照本宣科之嫌,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不甚了解。师惶惶然,生默默焉,不了了之。其实,"捣衣""砧声"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唐诗尤为突出。如,王勃《秋夜长》"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李白《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岑参《杨固店》"客舍梨叶赤,邻家闻捣衣"等等。这两个意象几乎已成为游子思妇言写离情别意的专属品,所以,全面、正确、深入的诠释此类诗歌之内涵,绕不开"捣衣"砧声"两意象,这不是夸张。而这两个意象其实也如一纸两面,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春江花月夜》里“捣衣”一词未能给出具体解释,本文作者就此对“捣衣”的解释给出自己的看法,并对“捣衣”进行进一步思考,追溯其风俗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诗赋源于西汉时班婕妤的《捣素赋》,此后在文学的发展流变中“捣衣”意象产生了由艳丽到切近现实人生的变化,并对后世的思妇诗和思乡诗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凄美的秋月“捣衣”,给我们带来了永恒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学的定位:人文教育;也就是说,必须学习做人,学习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在人的生成的诸因素中应当突出立身之德、谋生之智和处世之情的培养。同时,以“一悟三练”为人文精神的实现构想,即感悟人文精神;练表述能力,练阐释能力和练写作能力。这便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追求。  相似文献   

20.
102.【杂帛】素帛。《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旜,杂帛为物。”注:“杂帛者,以素帛饰其侧。”亦为各种细绢的统称。《史记》一一二《公孙弘传》太皇太后诏大司徒大司空:“赐告治病,牛酒杂帛。”按:《辞源》此条所引《周礼·春官·司常》全文如下:“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