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司马相如在他的赋文创作实践中建构了一套赋中人物命名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精神是虚构,但此虚构与小说、戏剧这样的叙事文学所遵循的虚构原则完全是不同的。按司马相如的命名原则命名的赋中人物既不是个性化性格.也不是类型化形象,而只是一种政治话语的发声体。由此写出的文学人物.在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司马相如的赋中人物命名原则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思想.在文学理论领域也是别开生面的。  相似文献   

2.
赋的内容与形式都表现出叙事特征,内容方面的叙事特征表现在赋序叙事、典故叙事与喻事、写人纪行,形式方面的叙事特征表现在客主问答的叙事框架、虚构想象的叙事模式以及描写与叙述相结合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3.
"客主以首引"为赋的体制之一。所谓"客主":或为真实人物,或为虚构人物,或客为虚构人物而主为自己,或为假托人物;"客主"对话,有时会出现在篇末。"客主以首引"有利于赋的"风(讽)谏"的展开,一是使讽谏有的放矢,所谓讽谏什么;二是讽谏不直指帝王而直指"客",很好地完成委婉进言的讽谏。"客主以首引"的一问一答又为赋作叙事情节的层层演进提供了绝好的形式,并使赋作有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客主以首引"使《答客难》之类赋作可以以批驳对方的质疑来自我展开励志抒怀。有的赋不立"客主以首引",如《文选》赋"志"类作品特别强调自我立志,《文选》赋"纪行"类、"游览"类、"江海"类作品是游走式的构成方式,这是赋作自身特殊意味所决定的。中古赋序的大量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受到"客主以首引"的影响。"客主以首引"已经成为赋的文体象征,也是文学作品追溯"记言"传统、追溯语言交流功能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汉代辞赋已呈现诙谐幽默与游戏的色彩,在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赋中的娱游之思、江海之景、劝诱与讽谏之言是游戏笔墨的渲染,人物、情节与场景皆为子虚乌有式的虚构,铺陈、排偶、全景书写体现出穷极夸饰的叙事等特点,对后世文学的游戏化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莆田学院学报》2017,(6):70-73
通过分析徐寅律赋的叙事特点,认为徐寅律赋的叙事元素无所不在:多以古事为题材,甚或取材于野史志怪;标题大多是句意完整的陈述句;大量使用对问结构,有些韵语也有总括叙事的功能;句式多变,好用叠词、衬字、口语、虚词,语言面貌与叙事文接近;叙事时间的多样与叙事视角的变化,更使其律赋生动可感。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博尔赫斯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经验。博尔赫斯擅长将叙事与虚构融为一个整体,本文试图探究其在叙事与虚构的转换中所采取的具体办法:1.作者——叙述者——作品——作品中的人物以一种全新的面日出现在读者面前;2.利用双重叙事架构使平谈无奇的故事神奇起来,充满智慧的闪光;3.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常常借助日常用品来营造一种非现实的气氛;4.利用时空上的遥远消解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赋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文学样式,赋体叙事研究随着赋体文学研究的复兴而逐渐发展,也是赋体研究逐步深入的重要表现。综合学术界相关成果,可以看到赋体叙事研究在其文学体式影响、汉赋、唐赋及俗赋等若干点上有了初步成绩。以赋的文学成就来比照,汉赋叙事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尤其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8.
论赋的起源     
赋的起源问题,是赋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钱志熙先生提出“升高能赋”、“瞍赋”中的赋为口头赋,苟、宋之前,赋的名目与体裁已经成立的假说,对学界甚有意义。然仍然有疑问之处。我们认为:源于先秦时期“诗经”中六诗之一的“赋”,导源于一种叙事文体;“隐语”和赋的讽谏功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是后代的一种政治表达和强化。而“隐语说”也不能揭示赋的起源问题;荀子的赋只是赋的一个开端,而宋玉之赋才真正代表赋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东汉都邑赋家的话语策略成因有四:统治者的政治需要;都邑功能的转变;西汉赋家的率先垂范;儒家经典意识的导向。受其影响,东汉赋家们的话语策略因时代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具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前期赋家追寻历史依据以示慎重;中期赋家假借虚构人物以述己意;末期赋家则关注世俗生活以示冷漠。  相似文献   

10.
论赋与唐传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传奇之所以能成为鲁讯所称许的“特绝之作”,与它多方接受各种文体的影响又能融汇百家、自铸伟辞有着密切的关系。赋在中国渊源悠久,地位颇高,“诗词歌赋”四种重要文体中,赋便占有一席之地,其滋养唐人传奇处颇多。本文试从赋和小说的历史渊源、叙事角度、文采、虚构几方面略作探析。  相似文献   

11.
散文中的诗性问题是一个相当古老,同时又关乎散文未来的发展、品位提高的问题;要理直气壮地倡扬散文的审美诗性,又要尽可能地为散文的诗性“去蔽”;诗和散文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但在诸种文体中两者又最为接近;散文的诗性从本质来说是一种内在的整体性和综合的美;散文的诗性世界分为三个层面:主体诗性、文化诗性、修辞诗性;散文的诗性是一种度量,是以诗性来度量散文的质量,特别是内在的质量达到了何种高度;散文的诗性不仅能有效抵御现代技术文明加诸人类的危害,还是提升和问离日常生活的审美手段。  相似文献   

12.
湘乡派代表作家通过编纂《经史百家杂钞》《古文四象》《续古文辞类纂》等散文选本来构建和宣扬湘乡派文论,这种选本批评视野对于深入考察湘乡派的"宗经致用、经济入文""汉宋兼采、骈散并重""‘古文四象’说"等文论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骈散结合之美的生成有其多方面的依据.先秦圣贤典籍中的骈散同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奇偶共存是骈散结合美生成的原始生发依据;文章写作论中讲究骈散并用是骈散结合美的理论生成依据;创作实践中的成败经验是骈散结合美的现实生成依据.  相似文献   

14.
蒙田散文精神与现当代散文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以蒙田散文精神为内核的"自我表现"审美理念的导引下,现当代散文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生着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蒙田散文观念的先天性缺失.  相似文献   

15.
自当代文学研究者重新开始研究一些曾经被历史尘封、淡漠的历史事件、作家、作品以来,梅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这些研究多偏重于她的小说.而于她的散文,很少有人关注。梅娘散文相较小说而言,确实算不上成就。但是也是颇有自己的特色的,比如她的绿色主题所渗透出的悲悯之怀,她干净清泠的笔致.两种心情的双重笔调。  相似文献   

16.
论散文结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主体的解放和散艺术空间的拓展,散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即由原来的单一形式结构演化为情绪结构、意识结构、意象结构和寓言结构。本结合90年代的散创作对这几种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而探讨了散的显在结构和潜在结构。  相似文献   

17.
吕祖谦是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文章试以作为文学家的吕祖谦为研究对象,围绕吕祖谦的关于《古文关键》的散文批评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阐述,认为其散文批评理论主要体现三个特点:讲求艺术构思的创作论、追求艺术风格的鉴赏论和讲求实用事功的散文批评论,以呈现吕祖谦在散文理论上的突出贡献和对后世散文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下汉语散文在其发展形态上存在很多问题,复兴汉语散文,就必须重建汉语散文的新思维。本文结合女性散文的具体特征,从汉语散文的文体意识、宏观意识、语言的文化意识、性别意识与修辞系统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证汉语散文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柳宗元散文句法的分析,明确柳宗元的古文实际上与骈文有着必然的联系,其古文句法具有骈散结合、质朴与华丽共存的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与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他的主张有一定的关系,这说明文体的演进是相互影响的。这种状况反映了中唐骈散相争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0.
萧统在《文选》赋类中首次设“情”目,填补了在赋作分类中无“情”类的空白,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入选的赋作代表了萧统心目中“情”类赋的理想面貌,萧统认可的“情”是“止乎礼义”的、为传统儒家思想所浸染的“情”。对赋中女子“中和之美”和赋中故事“以悲为美”的认同和赞赏则体现出了萧统对传统美学观念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