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资治通鉴》一书由宋神宗制序并赐名,但因神宗序在流传过程中佚失,后世有误认为该书定名者为宋英宗者。该书简称为《通鉴》,最初司马光拟定的书名为《通志》,也有学者将《册府元龟》异称《历代君臣事迹》误认为是该书的异称。在《资治通鉴》一书广为流传以后,后世依据同类相从的原则,仿照该书书名为其他典籍命名,出现了《通鉴外纪》《通鉴问疑》《汉唐通鉴品藻》《历代神仙通鉴》等大量与“通鉴”相关的书名,对后世书籍的命名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长编体产生并确立于宋代史学家利用档案编修当代史的过程中,在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史上,具有创制立范的特点。长期以来,人们对长编法略有所知,但对长编体却知之甚少。为此,本人略陈管见,以教同仁。一、长编体的创制历程长编体源于长编法,长编法创制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步骤是先作丛目,再作长编,最后删削定稿。由此可见,长编只是司马光组织编写《通鉴》的一个编纂步骤,其重点是依据丛目的规范和指引,对事目下附注的全部史料进行鉴别、筛选,并抄目排列,成为《通鉴》的史料汇编。长编既是作丛目的直接目的,又是撰写《…  相似文献   

3.
“举撮机要”是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时的编辑思想。《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系统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余万字。记载了上起战国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的最后一朝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包括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历史。建国后,国  相似文献   

4.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余万字,是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用了十九年时间“研精极虑,穷竭所有”(《进资治通鉴表》)磨砺而成。《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二十世纪通鉴》的编纂与出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添了新的篇章,做出了宝贵贡献。 盛世修史,兴国安邦,这是一件大好事。中华民族有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人用结绳记事,在岩石上绘画,龟甲兽骨上刻字,竹简木板上写书,来记载历史。史传文王演《周易》,孔子修《春秋》,吕不韦写《吕览》,司马迁著《史记》,司马光纂《资治通鉴》,是史学家们把中国一  相似文献   

6.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规模宏伟、成就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三百多万字、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通鉴》的编纂,堪称编辑史上的一个创举.司马光及其助手们为编纂这本历史巨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7.
东西南北     
《浙江档案》2015,(2):65-66
杭州市日前,《杭州通鉴》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杭州通鉴》分上下两卷、共393万字,采用以编年体为主、纪事本末体为辅的编纂方式,系统记录了杭州上至远古、下至2005年的重要事件,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杭州历史沿革与社会变迁情况,是全面了解杭州、研究杭州的一部重要史书。近日,杭州市档案局召开《杭州通鉴》首发仪式暨专家座谈会,杭州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杭州通鉴》编委会副主任许勤华等领导及多位  相似文献   

8.
汪昂手批本《宋元通鉴》,为存世孤本,现藏于湖北省图书馆。上有汪氏批语600余条,凡12000余字,是研究汪昂史学思想珍贵的文献资料。批语指出书中史事繁复、文句错讹等问题,为《宋元通鉴》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参考。《宋元通鉴》在明清两代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汪批本正是展现明清易代之际世人对《宋元通鉴》评价发生转变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9.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1,(1):114-120
清人黄以周等人从南宋人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摘录史文,编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今残本《永乐大典》所收录的《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还残留今本《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所未有的史文,凡计四条;亦有今辑本《续资治通鉴长编》所未能收录的条目两条,共计一千余字。黄以周等人在利用《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时,未能从《永乐大典》里把此部分史文辑出。另外,黄氏亦未把今本《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全部史文摘抄出,还是有所缺漏。经核对两书,发现近有二千五百字左右的遗漏,此部分文字集中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五八、卷一二〇,应是黄氏等人之"无心的缺漏"。此部分遗漏的文字,抑或有益于补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  相似文献   

10.
杨晓斌 《图书与情报》2004,(6):113-115,118
文章对李铭汉先生的主要生平事迹、著述及其史学地位作了考述,并对《续通鉴纪事本末》的成书、体例、内容、价值及其版本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有助于正确认识李铭汉先生的史学地位及其《续通鉴纪事本末》的学术价值,并为全面研究纪事本末体史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最近韩国政府指定本国所藏古籍《通鉴续编》和《初雕本大般若波萝蜜多经》为283号、284号国宝。 《通鉴续编》记录了迄于元代的中国历代朝政事  相似文献   

12.
最近从友人处提到了一本《千家诗》。这本诗选我儿时只看见过,却没有读过.这次我从头至尾浏览了一遍,发现有署名司马光的一首绝句《客中初夏》,其末句云:“惟有葵花向日倾,”我一下发蒙了.前些日子我还在《闲话》中说宋人不可能看见向日葵。司马光的诗不是要打我的耳光么?急忙找来《四部丛刊》的影印绍兴本《温国文正司马光文集》,一查,没有发现这首诗。我就怀疑它是明  相似文献   

13.
《通鉴纪事本末》传世版本复杂,文字讹脱衍倒现象常见,本文简述了《通鉴纪事本末》的版本源流情况;并通过宋宝祜刻明修补本为底本,善本宋宝祜本为对校本,校勘了《通鉴纪事本末》的卷七和卷十三,列出两个校对表。参考文献2,表2。  相似文献   

14.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与《通鉴释文辩误》,是“《通鉴》学”与古典传注学方面的名著,世称“胡注”;本文是对“胡注”所作的专题研究。陈垣先生的《通鉴胡注表微》是公认的《通鉴》与“胡注”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由于产生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表微》对于胡三省的遗民思想与爱国情怀等内容有较多的阐发。受陈先生的影响,加之建国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学界过分强调史学的思想教化与政治宣传功能,许多学者只是把胡三省视为一个“爱国史学家”进行评价;对于“胡注”的研究也多停留在“讲节操”、“重民心”、“反抗蒙元暴政”等政治层面之上,而未能在此基础上再做深入探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胡注”的“渊源与背景”、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忽然最小的一个掉进了大水缸里,眼看就要淹死,群童被吓跑了,只有一个孩子沉着地用一块大石头将水缸打破,才救出了孩子,打缸的孩子就是司马光。这个赞颂司马光聪明的故事,不仅上了正史,还被民间传为佳话。司马光从小就聪明好学,以致后来很有成就。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是北宋大臣,有名的史学家,也是个出色的历史编辑,他主编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参加编辑的还有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光还编了《稽古录》、著有《涑水纪闻》、《司马文正公集》等。他于仁宗宝元初(1038)十八岁时中进士,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馆阁校勘,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神宗时为翰林学士。王安石当政后熙宁三年(1070)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隐洛阳。元丰八年,哲宗即位,召他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左宰相)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过了几个月便死了,时年六十七岁,追温国公,谥文正。宋神宗、哲宗时,统治阶级内部曾发生一场持久的变法与反变法的斗争。一方是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一方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的保守派。司马光竭力反对变法,说“祖宗之法不可变”,十分仇视新法,元祐元年(1086)他在病危中还坚持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史学巨著,作品中凝聚了司马光的治国思想,同时司马光的政治经历也深深地影响了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7.
芝麻通鉴     
吴人韦政腹枵然,好谈诗书,语常不继。或嘲之曰:“此非出‘芝麻通鉴’上乎?”盖吴人好以芝麻点茶,市中卖者,以零残《通鉴》裹包。一人频买芝麻,积至数叶,而以零残语掉舌。人问始末,辄穷,曰:“我家‘芝麻通鉴’上止此耳。”(明·冯梦龙《古今笑史》无术部第六)  相似文献   

18.
国家图书馆藏司马光《资治通鉴稿》一帙,长130厘米,高33.8厘米,凡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五字。《资治通鉴》修于北宋英宗时期,司马光主修,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为属官,历经十九年书成。此件藏品系北宋时期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手稿,记事起于东晋首帝司马睿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将作乱,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其子慕容皝入令支还,凡一年间史事。卷尾有任希夷跋、赵汝述跋,葛洪、程珌、赵崇龢三人合跋;又有元人柳贯、黄溍、宇文公谅、朱德润、郑元祐等人跋或题诗,表明此件在宋元时期流传有绪。明清两朝历经袁忠彻、项子京、梁清标等人收藏,后来被征入清廷内府。清朝覆灭后,流出宫外,后从香港卖出,归入国家图书馆。与司马光同时期的黄庭坚参加过《资治通鉴》校正事宜,目睹大量《资治通鉴》稿草,他总结司马光的书体特征是“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从《资治通鉴稿》书体看,“隶”中有“楷”,“楷”中又“隶”意十足,正与黄说相合。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买“正史”记胡卫平(湖南省双峰县图书馆411500)曾国藩一生酷爱读史,尤好《史记》、前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书,尝曰:“鄙人尝谓四部之书,浩如渊海,而其中自为之书,有原之水,不过数十部耳……‘史则《廿四史》暨《通鉴》是已。”先后购得...  相似文献   

20.
《文献》季刊2003年第3、4期,2004年第1、3、4期,2005年第1期,分六期刊载了李致忠《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一文,读后受益匪浅。然该文有数处失误,现略加考辨,或可供作者参考。1.2003年第3期,《纪事》第2条:"太宗一即位,即大索明知天文术数之人",圆括弧注:"《通鉴长编》卷十四、十七、十八。"按,注文是用来说明资料出处的,查《通鉴长编》卷十四,并未发现有"大索"的记载。该卷所载乃开宝六年之事,此时宋太宗还没有当皇帝,当不会载有他"一即位"时发布的命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