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画诗、题诗画,作为中国画和中国诗在精神上融合的典型标志,在宋代实现了形式上的完美融合。究其原因,与中国画在宋代的发展特征、中国诗在宋代的发展特征、中国诗画在宋代发展的共同特征三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影响诗画发展的各个因素,有的通过促进中国诗画精神上的融合而为其形式融合作了铺垫,有的直接促进其形式的融合,最终开启了美术作品中诗画相得益彰的先河。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歌和绘画历史客观地形成了“诗画交融”传统,二者在创作层面形成交融是一种有条件的成立。首先,物象是诗与画共同的原质要素。诗歌创作要求写物象和由物象所组合成的“景”,使得诗歌尚“虚”的特性带有了浓厚的尚“实”的成分,从而与绘画的表现和再现对象具有了同一性,为古代诗画交融的形成找到了突破口,确立了必备的前提条件和中介因素。而创作主体在诗画创作中,单纯地描绘物象和由物象组合而成的“景”,并不能构成诗画交融。创作主体是否具有诗画素养,尤其是在创作过程中能否运用诗画的原理、运作规则和操作技巧来选择、组合、描绘物象,为诗画交融的最终完成者审美主体提供可资挖掘探求的凭借和线索,就成为构成诗画交融的最为根本的条件。完整意义上的诗画交融是离不开审美接受者的共同参与作用的后期制作的,缺少了审美接受者审美创造的译码程序,诗画文本不过是一堆符号的堆积而已,更不用说诗画交融了。手卷和运动透视在中国绘画中的成功创造和运用增进了诗画交融,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绘画具有时空互凝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诗画作为两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审美视野中却有着神遇迹化的共通,进而形成了诗、书、画三者有机结合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国诗画的审美共通,体现了两种艺术的差异与互补,是我国艺术和美学上的伟大创造,展示了中国艺术美学乃至民族文化的个性特点,大大地丰富了世界艺术美学的内容。从中国诗画共同的意境追求的角度,阐述中国诗画艺术审美共通的表现,探寻这一共通的传统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论文《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分析了中国诗画在空间意识表现上的美学特征。他认为:中国诗画中空间意识的表现手法是散点式的,其特征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其象征中国人最根本的宇宙观即形而上的“道”。宗先生的这一观点是辩证的、独特的,富有独创性。  相似文献   

5.
时代在发展着,传统与时尚在发展中不时融合着,本文从传统的中国诗画入手,从概念、理念的分析到二者结合的唯美意境的表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索,揭示其唯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画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里两朵盛开的并蒂莲花。从中国诗画艺术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诸方面论述两者之间源远流长的关系,旨在探寻中华民族诗画艺术发展的规律,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和西方,历代都有关于诗画优劣的争论。在西方,诗画孰优孰劣,两派各执一端,势均力敌,但在中国传统诗画理论中,"诗优画劣论"一直占绝对优势。从顾恺之最早注意到绘画的缺陷开始,"诗近全能/画有局限"的观念始终盘踞在人们的脑海中,诗画的高下优劣之争出现了"一边倒"的异常局面。邵雍的两首议论诗为我们指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即中国文化的独特模式。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世界观和艺术观,并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深入探究中国诗画这一整体概念背后的深层文化结构、意义链和问题链,指出中国诗画是一个“综合文本”结构体,其背后反映的是诗人和画者个体的家、国、天下三位一体的文化意义链结构和集体无意识。在对中国诗画作为综合文本概念、方法和意义链分析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并指出中国诗画多模态翻译与传播本质上是跨文化交际,即在两种文化间建构起一种相互可接受的互惠互鉴关系。数字人文语境下,中国诗画的多模态翻译与传播的目的是让中国诗画成为一种跨时空、非实体、非线性、多模态、跨国界、双向交互、参与体验式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本质是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方法和路径,跨越学科边界,超越语言界限,桥接文化隔阂,让西方受众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方式去理解、欣赏并接受我们东方人的文化思维、历史生活、艺术审美和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9.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对东、西方古典艺术不同的空间意识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这两大艺术体系在把握世界的方式、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态度方面的原则区别。并对中国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这为我们认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精神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 ,重写意、表现 ,创造意境 ,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意境 ,是三维的中国画 ,立体化的山水诗。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底蕴是相一致的 ,是其主体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天人合一”的产物 ,在学理上迥然有别于西方园林。当然 ,这一美学特征是逐步形成的 ,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诗画文化一样,重写意、表现,创造意境,是一种立体的、可视的需加以体味的意境,是三维的中国画,立体化的山水诗。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底蕴是相一致的,是其主体审美精神与物质材料“天人合一”的产物,在学理上迥然有别于西方园林。当然,这一美学特征是逐步形成的,有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2.
诗画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著述颇丰.我国自古,强调“诗画一律”,注重诗与画之间的渗透融通.钱钟书先生在莱辛《拉奥孔》的启发下将目光转向“诗画异质”说,于1939年发表《中国诗与中国画》并提出“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本文试就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就文中部分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诗画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著述颇丰。我国自古强调"诗画一律",注重诗与画之间的渗透融通。钱钟书先生在莱辛《拉奥孔》的启发下将目光转向"诗画异质"说,于1939年发表《中国诗与中国画》,并提出"旧诗或旧画的标准分歧是批评史里的事实。"[1]28文章从钱钟书先生这一观点产生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展开论述,即:儒学精神和佛道文化对诗画艺术的不同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4.
诗歌与绘画,是人类艺术王国的两朵奇葩,两者相异而又相通。中国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主动地探索、研究诗歌与绘画的相通相融。中国诗歌与绘画相通相融主要体现在中国诗画创作的内在思维方式与外在建构方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对东、西方古典艺术不同的空间意识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这两大艺术体系在把握世界的方式、处理主客体关系的态度方面的原则区别.并对中国诗画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这为我们认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精神提供了一个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清冷空灵,如梦如幻——中国古代山水诗画的审美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体,诗画互证,这是中国传统诗画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中国诗画都在追求空灵飘渺、静穆深远的审美意境,体现了禅道理论对诗画艺术的深刻影响。中国禅道哲学重视幻化和妙悟理论,在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空寂之境,展现了鱼跃鸢飞、花开花落的无限生机景象,启迪着诗画艺术追求淡尽风烟、澹泊空明的审美境界。禅道和诗画艺术的相通圆融,开创了一个独特的意蕴空间,给我们很深的审美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沈柏平,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苏派盆景造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任WBFF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区执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赏石分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培训中心技术总监、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市盆景协会副会长等。创办现代盆景俱乐部,任董事兼技术总监。受聘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农业技术学院,任客座教授;兼任苏州园林绿化管理局、苏州虎丘万景  相似文献   

18.
中西诗画论之文化基因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比较了中西诗画论的异同,认为中国诗画论的主导倾向是诗画同源论,西方诗画论的主导倾向是诗画异质论;本从中西哲学观念和思维方法、中西各自的诗画传统、中西诗画论产生的化背景等三个方面,说明了其成因;总结了中西诗画论各自的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19.
诗与画从古至今都是人类情感最为强烈的表现形式.但它们从不张扬。因为它们是高度概括的艺术精魂。中国的诗画讲究超脱。追求诗画之外的意境,超脱造就意境的唯美,然而超脱的背后却源自创作者自我情感的不可解脱。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道出《红楼梦》的创作价值“以生活为煤,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这与中国诗画的理论追求有着惊人的相似,也成就了《红楼梦》的诗画双绝。  相似文献   

20.
泰州盆景作为扬派盆景重要内涵之一,与扬州盆景一脉相承,不仅有着地域渊源、文化渊源,而且盆景艺术渊源交汇,泰州盆景艺人对两地作出的贡献值得大书特书.本文依据中国盆景发展脉络,梳理了泰州盆景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