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纪念鲁迅重铸国魂编者按今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这位“空前的民族英雄”和“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也有感于鲁迅先生当时就被推崇为“国魂”,也有感于近年来有人肆意贬损鲁迅,还有感于为贯彻党中央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  相似文献   

2.
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今天,我们重读鲁迅的《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倍感亲切,深受教育。它激励我们奋发革命精神,向走资派“永远进击”,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3.
《风筝》追忆的是童年时期压制小兄弟放风筝,后又深感后悔、悲哀的故事,是一篇带有悲剧色彩的散文诗。文章表现的是一种怀念、追悔的迷惘与感伤,凸露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是窥见鲁迅灵魂的最好的窗口。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名作,仍能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那执拗奇崛的永远沉重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最近,重读了鲁迅为青年作家作品所写的几篇序,我们深切感到:“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呕心呖血地培养“新的战士”,努力为革命造就文化新军,竭尽裁培者的劬劳。他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充分表现出他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鲁迅在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中,坚定不移地站在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5.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语学习》杂志“名作重读”栏目推出了北大名学钱理群教授的系列章。在这些章中,钱教授对鲁迅等名作家的名作进行了“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的“重读”,“力图说出自己的见解.别出新意”。钱教授的“重读”,给曾经读过这些名作的读带来了震撼,也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莫大的启迪.更在中学语教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6.
谈重读     
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把读书分为职业的读书和嗜好读书两类,其中职业的读书一类由于工作的性质和需要,常常须反复读一些与业务有关的书籍,不是测览一下就可应付得了的,这类重读的现象并不稀奇。但嗜好的读书便不同了,如鲁迅所说:“是出于自愿,毫不勉强的。”那吸引读者爱不释手、一再重读的,就不能不是书籍本身的力量。我们平常讲优秀的文艺作品富有艺术勉力,就是指它具有一种引起读者由衷爱好的力量。以前来自清和叶圣陶两位合编过两本书,一本叫《精读指导举隅》,一本叫《略读指导举隅》。‘摊读”当然不要求重读,精读则很难看…  相似文献   

7.
本从当代杂作家的嬗变中,重新审视杂“现实主义”和“韧”的战斗精神这两个特点,号召当代杂作家从人格的嬗变中挣脱出来,重读鲁迅。  相似文献   

8.
从《祝福》中的“我”开始,鲁迅展开对知识分子的审视,展开对启蒙主义和启蒙者的反思,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真实地描绘启蒙者的复杂性格。本文从“我”与祥林嫂的关系说起,重读河边“魂灵之问”,解读鲁迅“彷徨”时期的启蒙之思。  相似文献   

9.
"捕捉"《社戏》的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像鲁迅《社戏》这样的经典小说,差不多每一个字、词、句,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千百人的反复咀嚼。现在要“重读”,而且要读出新意,确实不易。于是我试着“捕捉’’鲁迅精椽笔中的亮色,作为我对鲁迅的万千敬仰。  相似文献   

10.
研究鲁迅,能不能离开所论对象的客观真实?研究鲁迅,能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的观点”?研究鲁迅,能不能离开鲁迅当时所处的“急遽的剧烈的社会斗争”,离开阶级斗争的观点?……在这一系列事关研究态度与研究方法的问题上,重读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于我们今天科学评价鲁迅,仍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回忆性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其清新、朴实的风格长期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的喜爱,因此也成了中学语教材中的传统名篇。长期以来,在传统思维的影响下,我一直都把这篇充满童趣的美解读为“思想革命战士”鲁迅投向封建教育体制的一把匕首。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当我从课堂上的聆听转变成讲述,在重读这篇美时我惊讶地发现,鲁迅唤起我深深共鸣的却是:童年时期那无忧无虑、生趣盎然的成长乐园对我们在现实重压下,疲惫不堪的心灵的抚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迅葬仪上“民族魂“的挽旗,是对鲁迅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内在联系的历史性肯定.鲁迅改造国民性(民族性)思想,包括从“检讨过去“出发针砭国民性的弱点,发掘形成这些弱点的历史根源,从“追求将来“着眼重铸民族灵魂以形成“理想的人性“等丰富内涵.鲁迅作为民族解放的伟大战士,其业绩主要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因此,对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不能作孤立的、抽象的研究,而应该紧密地结合鲁迅的文学实践活动,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加以具体探讨.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鲁迅是针砭国民性的国手,重铸民族精神的引路人.  相似文献   

13.
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民说,把人性进化从近代引领至现代,起开一代先河的作用;鲁迅则在扬弃严复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立人”思想。鲁迅在其价值原点上,通过自己的价值实践、价值矛盾、价值选择而与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历经了对“只信进化论的偏颇”的“轰毁”以及“立人”思想的修正和重铸,从而使他的人性价值观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与深刻性,影响更为持久、深远。  相似文献   

14.
(一) 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九七九年,为了参加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纪念学术讨论会,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重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在那篇文章中,我先提到那所谓文化大革命的运动,实在是大革文化与文化人的命,迫使每一个文化人和知识分子都会成为狂人的运动;而后我又怀念起我的朋友王任叔同志被迫害致死的一些情况,从而寄予许多气愤、同情与感慨。我不妨把原文抄录一段: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教学重点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2.解读鲁迅精神。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2.设疑激趣,自读求解,讨论总结。教具准备制有鲁迅1898~1930年主要活动的图表(为缺省表,有若干空白格)的小黑板。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  相似文献   

16.
在19年不平常的教学工作中,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精神遗产。今天重读鲁迅,倍感亲切。作为教师,深受启发和教育。 忧国忧民,投身革命。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旧中国,鲁迅坚韧不拔地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时时想到中国”,正视中国的现实;时时“想到将来”,追求祖国的光明前途;并且时时刻刻愿为祖  相似文献   

17.
鲁迅从“立人”出发,发掘出国人灵魂中的精神胜利法给人看,关注的是国人灵魂的负面;“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关注的是国人灵魂的正面,二者互补整合为国人灵魂的重铸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阿Q与翠翠分别是体现这两种关怀的艺术典型,而“未庄”与“湘西”则既是典型环境又是一种象征。鲁迅是直面人生的对灵魂真切冷酷的关怀,沈从文则是憧憬未来的对灵魂的理想化关怀。  相似文献   

18.
历史国魂回归左申武香港回归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温中国近代史的机会。回首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种种屈辱往事,越发觉得现在挺起腰杆做一个中国人的可贵。鲁迅先生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回溯新中国已走过的近半个世纪的历程,深切地感受...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新的儿童文艺形态开始萌芽。儿童诗首先以其简单明快,童趣盎然,韵律感强,易于歌咏和背诵等优点跃入启蒙者的视野。晚清儿童诗得以广泛倡导,离不开报纸的宣传,当然,“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也推动了儿童诗歌在近代的发展。晚清儿童诗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在唤醒民众,重铸国魂的努力方面起到了作用,不过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随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传统文化随想钟敬文美雨欧风急转轮,更易辙为图存。一言山重须铭记:民族菁华是国魂。热门话题非偶然现象“传统文化”,近来成了我们学界的热门话题。它不禁使人记起80年代那阵“文化热”来。这种一时学界兴行的风气,决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二三学者的“兴到笔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