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朗读,即高声诵读.唐·李商隐有云:"又有默而视之,不暇朗读者;又有始朗读而中有失字坏句,不见本意者."(<李义山文集·与陶进士书>)它是一个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书面文字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一个创造性劳动的过程,它的任务是把文字所表现的形象、情感、节奏、韵味等元素,以语音的形式表现出来.换而言之,朗读,是对文字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因此,重视和提高朗读技巧也就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初中学生最重要的一种语言训练,它是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现情感、陶冶情操的一种艺术技巧。在语文教学中,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和领悟,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台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培养朗读的兴趣。而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征、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最初的阅读活动只能是朗读,学生只有读出声音,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离开了朗读,就阻碍了思维,学生就难于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4.
  惠平 《小学青年教师》2012,(11):48-48
什么是朗读?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表现艺术。它通过语音来塑造形象、传递情感,从而把诉诸视觉的文字有声有色地演绎出来。在语文课上,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则常常是评价学生朗读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学生抑扬顿挫、有感情地朗读呢?一次听课经历。让我对有感情朗读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要求朗读者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有感情、有技巧地读书,把一篇文字变成一段语流,准确、鲜明、生动地再现文字作品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6.
梁俊敏 《成才之路》2009,(23):41-42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造性的语言活动,是一种口头的语言艺术。它要求朗读者在认真分析理解文字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感受、体味,然后运用有声语言的各种表达技巧.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绝不是简单地大声念书,而是一种把书面作品变成有声的、创造性的语言艺术活动。朗读者可以用有声的语言给书面语言注入新的血液。使其“起死回生”;可以通过各种语调语气再现出作品的具体情境,给人留下具体生动、久久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何世峡 《云南教育》2001,(14):40-42
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张颂在《朗读学》一书中说道:“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和学习朗读。   一、朗读的特点   1.声音   朗读当然有声,但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变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有其复杂性和灵活性。声音形式变化无穷,声音表现稍纵即逝,难以捕捉,难于描述,难于把握。一篇文字作品,由同一个人朗读,第一遍与第二遍比较也会有许多差异,何况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朗读文字的处理呢。因此朗读的声音形式必然充…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朗读是学生获得和形成语言的重要途径。朗读有助于对语文文字的理解和掌握,读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  相似文献   

9.
一、朗读与朗诵的区别“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 ,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 ,是从事宣传和教学 (特别是语文教学 )的重要手段。提起朗读 ,大家容易联想到文学朗诵 ,不少教师把朗诵和朗读看成一回事 ,有的教师知道朗读和朗诵不是一回事 ,但也不明白区别在哪里。徐世荣教授从目的和要求两方面把朗读和朗诵区别开来 :“文学朗诵是一种艺术形式 ,表演出来 ,供大家欣赏的 ,它和戏剧表演性质相近。语文教学里的朗读 ,是语文教学常见的一种手段 ,通过它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文章。教师朗读 ,除给学生示…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一种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也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让学生在朗读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  相似文献   

11.
1.引言 《心理学大词典》(朱智贤)认为:"朗读是指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由言语器官发出声来,再由听觉器官把信息传到大脑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法。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它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徐世荣认为:“朗读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成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尤其体现在朗读训练中。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激发朗读欲望,可以训练朗读技巧,还可以展开想象,激发朗读情感。  相似文献   

14.
<正>朗读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说的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它比自然口语更明亮、更生动、更具美感。简而言之,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作活动。 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悦耳。”朗读也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庄重大方的气质和仪态,朗读时那种字正腔圆,铿锵优美的语调,不仅使学生准确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思想,而且被那种悦耳、亲切、无粉饰、不造作的音调所  相似文献   

15.
包礼胜 《考试周刊》2013,(25):39-40
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主要通过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进行多形式的朗读技能训练,以及对学生朗读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达到优化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朗读,就是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阐释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以及朗读训练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因为朗读是一种奇妙的语言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有色的活动。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巩固记忆,训练口语表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欣赏文字作品,丰富想象,陶冶情操,都具有特殊的功能。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8.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是一项把无声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艺术活动.它集声与情为一体,通过绘声绘色、人情入境的有声语言,阐发课文的思想内容,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鼓舞.因而,我认为,应该把师生的朗读放在首要位置.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师生共读的习惯.利用早读和课中的朗读时间与学生一起朗读,能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这里,就我肤浅之见,谈谈师生朗读的好处.  相似文献   

19.
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的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而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教、文化、信息传播等都离不开朗读。人们对朗读的认识和要求也随之提高,并赋予它新的内涵。朗读是把静止的视觉形象的文字,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听觉可以接受的有声语言。要完成这种转变,需要我们对文字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感受、表达,从这点来认识,朗读又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朗读也是学习普通话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