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年底,一部国产影片以逾12亿的高票房收入吸引了无数的目光,这便是由徐峥导演,徐峥、王宝强、黄渤三入主演的中低成本喜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对于这场近年来少有的票房胜利,虽有人颇不以为然,认为它低俗无趣,只是电影档期间歇以及水军宣传造成的虚假繁荣,但更多的人褒奖有加,将它看做是国内喜剧类型电影发展的标杆,甚至可成为此后喜剧电影的范本.当然,作为一部类型电影,《泰囧》并没有太多值得赞许的独创性.然而,当我们将它放置在本土流行文化的脉络中时,会发现它的票房成功恰好激活了一类再现形式:不管是"低俗"的指责还是"接地气"的褒扬,都说明了其带有的一种以喜剧形式再现零碎、无奈的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高旭 《东南传播》2013,(7):90-91
《人再囧途之泰囧》于2012年12月12日公映,影片的三人组合徐峥、王宝强、黄渤在岁末给全国观众奉上了一场喜剧的盛宴,同时也创造了中国电影内地票房的奇迹,引起了观众、电影界以及影评界的热议。缘何一部小成本喜剧会获得如此大的反响与收益,其"囧"又会使谁冷静思考。作者将对这部"正常"的喜剧电影的"不正常"发烧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3.
何磊 《新闻世界》2013,(8):263-264
电影《泰囧》是2012年中国票房市场的最大“黑马”,一部小成本电影能取得如此好的票房成绩,其中的原因值得研究。本文对《泰囧》的成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从中得出一些启示,期望能给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4.
此番岁末年初的电影跨年贺岁档依旧热闹非凡,一部名字叫囧、专讲囧故事的系列电影《泰囧》走得别提有多顺溜.上映期间以近13亿票房刷新了国产片票房纪录,仅次于《阿凡达》保持的中国影史最高纪录13.9亿元。正所谓盛名之下必有所累。这么一部很难说有多么好的片子陡然一飞冲天,轻松超越许多同期国产大片和好莱坞大片而成为新的国内票房冠军.也超越了不少大导演苦心经营多年的票房累积业绩.  相似文献   

5.
《人再囧途之泰囧》创造了国产电影的票房神话,《泰囧》的成功既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也深刻地暴露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6.
许静 《新闻通讯》2013,(6):14-15
由徐峥自导自演的电影《泰囧》自2012年12月12日上映以来,连续突破多个华语片纪录。最终票房达12.6亿,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电影。一部总成本不到3000万的影片何以创造如此票房神话?拨开层层雾纱,《泰囿》成功的背后其实是一场胜利的营销战役。  相似文献   

7.
余鸿康 《新闻世界》2014,(5):179-180
2012年12月25日曾被玛雅人所预言的世界末日并未到来,却迎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黑马——《人再囧途之泰囧》。《泰囧》票房已突破12亿元,力压群雄。这部电影除了本身的创作构思、观影体验外,另一个不容忽略的因素就是网络社交平台的推波助澜以及新媒体的大力营销。可见,新媒体的发展也给中国电影营销带来了机遇。  相似文献   

8.
商丽娜  赵娜 《新闻世界》2013,(3):154-155
2012岁末由徐峥率领的“三傻”组合联手呈上的爆笑喜剧《人在囿途之泰囧》(以下简称《泰囧》)从首映开始票房一路飙升。在上映的短短一个月里,以12亿元的票房收入创造了国产影片的新纪录,在观影人数上以3600多万的观影人次超过《变形金刚3》和《阿凡达》,刷新了国产影片新纪录。本文试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来分析它的票房奇迹。  相似文献   

9.
岁末年初的贺岁档里,《泰囵》成为最大的"黑马",上映以来不断刷新国产电影的各项纪录,票房成功冲破10亿元,业界为之瞠目结舌.要知道,2012年全年生产的893部电影,总票房为170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才82亿元. 3000万元的小成本制作,却创造了大片都无法企及的票房神话.尽管质疑声也不少,但有关《泰囵》成功奥秘的探讨进行得如火如荼.《泰囧》已成为一种"现象",谈论它的已经远远超出观众和电影圈.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13,(4):156
据悉,自2013年以来,包括票房奇兵《人再囧途之泰囧》以及《十二生肖》、《一九四二》、《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大上海》等在岁末年初上映的高票房电影已经全部登陆百视通IPTV。而接下来,《霍比特人》、《云图》等一批刚在国内院线登陆的大片还将陆续在IPTV上线。另外,百视通还购得了5月登陆国内院线的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钢铁侠3》的独家新媒体权利。  相似文献   

11.
勉人 《传媒》2015,(4):1
近日,关于综艺电影的争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围观.顾名思义,综艺电影就是综艺节目改编成的电影.2014年1月31日,根据热播亲子真人秀改编的《爸爸去哪儿》在院线上映,最终收获超过7亿元的票房;2015年1月30日,同样改编自热播综艺节目的《奔跑吧兄弟》上映,这部仅用6天就完成所有拍摄镜头的“电影”,在口碑一路走低的情况下只用了10天就收获3.68亿元票房,它激起的争议犹胜《爸爸去哪儿》.冯小刚导演炮轰综艺电影会导致电影产业的自杀,冯导的论点虽得到不少电影从业者和观众的支持,却难以遏制综艺电影照猫画虎入市赚钱的势头.冯导的论调自然很有道理,因为他熟知什么是真正的电影,尽管当年的《1942》在票房上输给了更具娱乐气息的《泰囧》,但《泰囧》至少是一部完完整整在认真讲故事的电影.  相似文献   

12.
正三星GALAXY S4在2013年初上市,新手机的诸多亮点功能成为产品卖点,却变为广告创意人最头疼的事情。"如何能够对消费者说清楚6大卖点"、"如何短期内迅速吸引网友关注",成为项目创意初期的两个大问题。手机上市时间制造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2012年底到2013年初,正是中国娱乐影视行业火热之时。《人在囧途之泰囧》创造了中国国产电影12亿票房的奇迹;《痞子、戏子、厨子》新片刚刚热映;而电视剧《步步惊心》  相似文献   

13.
后《阿凡达》时代,票房均突破12亿的《泰囧》《西游降魔篇》让一度沉寂的中国电影市场如同炸开了花。加上之前以8亿多票房收官的成龙《十二生肖》,重拾了中国影迷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信心。然而,当国内呼声最高的《泰囧》在北美遭遇"滑铁卢"之后,人们才发现,国产电影进军国际市场的艰难。本文结合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从电影传播过程中的各要素出发,逐一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以期给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事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如果非要说《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人在囧途》的升级版,那我宁愿称它为《人在囧途》10.0版本。《泰囧》要比它的前辈好太多。首先它的笑点要自然许多,《人在囧途》中,王宝强在飞机上闹了许多洋相,他大吵大闹要乘务员开窗。这样的笑点低级,僵硬,就像春晚上那些干巴巴的小品,它甚至都让看电影的人替导演感到不好意思。而《泰囧》就要好得多了——王宝强看到徐峥没关手  相似文献   

15.
2012年末,国产喜剧片《泰囧》以12亿的票房创造了华语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后现代消费时代电影受众的心理和需求,阐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在该电影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所有人都在谈论《泰囧》的超高票房,《少年派》的3D技术和《一九四二》的宏大场景,几乎没人记得有一部小片曾经默默上映,圈内口碑极高,但注定成为票房炮灰"恨不得七条路八条路都从你屋里楼下扎过去,各个方向都有。风水上这叫万箭穿心!"听完闺蜜这一番话,刚死了丈夫的李宝莉把眼一瞪,"我就不信这个邪……我越是要说这是万丈光芒,我不得叫我家散了。"电影《万箭穿心》的英文名是"Fengshui(风水)",但其中讲述的悲剧故事实际上跟风水没多大关系。女主角李宝莉出身底层,泼辣,霸道,与家里人无法沟通、在丈夫出轨时采取的  相似文献   

17.
2015年9月25日全国公映的《港囧》刚上映便席卷整个国产票房市场.作为徐峥创造的“囧途系列”第三部,《港囧》在延续公路喜剧类型片套路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奏,全片更像是对香港这座城市的影像建构与空间表达.导演刻意营造的港式情结与岁月积淀下引发的集体“怀旧”热潮成为票房制胜的法宝.但值得注意的是,怀旧影像狂欢下的实质却是消费主义的隐形书写.  相似文献   

18.
余梦云 《今传媒》2015,(1):92-93
近几年中国电影产业步入快速增长阶段,电影产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好口碑与好票房不一定是成正比的,我们常常看到像《1942》这样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也看到了很多如《富春山居图》这般叫座不叫好的电影,当然市场上也有很多如《失恋33天》《泰囧》票房好,观众口碑也好,但艺术性不高的电影。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电影受众对一部电影的喜好与评价,中国电影受众的消费心理是怎样的呢?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利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探讨中国电影受众的心理状况,以及这些心理如何反作用于电影的传播,为中国电影的好票房与好口碑的双收找到一些启示,促进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人再囧途之泰囧》(下称《人再囧途》)公映仅仅68天,创造了12.6亿元华语电影票房的神话。然而在辉煌的背后,《人再囧途》片方北京光线影业有限公司(下称"光线影业")等却为身负的官司黯然神伤。《人在囧途》片方武汉华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下称"华旗公司")以著作权侵权、不正当竞争为由,[1]一纸诉状将《人再囧途》片方告上了北京市最高人民法院。案件在引发公众关注与热议的同时,也引起了  相似文献   

20.
纪晓楠 《青年记者》2017,(29):69-70
从市场到消费,从创作到审美,中国电影商品化美学特征正在消费化的滚滚浪潮中经历着一次蜕变,着眼于“粉丝电影”“明星经济”的与日俱增,艺术创作的崇高性正面临着“世俗消费”的严峻挑战,然而对于近年我国喜剧电影人来说,大刀阔斧剔除“类型”中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之趋势逐渐升温,尤其从名利双收的《泰囧》开始,人物的思维方式、行为言语、价值导等都呈现出“滑稽”与“崇高”互融的“另类”表征,经典式英雄被逐渐消解,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草根形象如陌路侠客般为审美主体演绎着全新的个体价值与群体映射,并于自我矛盾的压迫、反思中重构着喜剧电影的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