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虎林 《考试周刊》2012,(44):155-155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相似文献   

2.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而《新课程标准》则提出了语文学习与教学的一种新举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它属于活动课程范畴,是活动课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深化与发展。所谓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与以往的活动课不同,它以课题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生活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为主,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规定在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极具价值的举措。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回顾几个学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6.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地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学习是自己课程的主体,而不是别人提供课程的被动接受;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渗透了这些课程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真正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势在必行,因此,校领导非常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近几年针对学校的实际条件与教学情况,比如上学年我校开展“读好书,做好人”的实践活动,教研室领导给予肯定,该主题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获得了市二等奖、区一等奖,本校被定为市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本学期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生活的现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提出了以“关注生活,勤俭节约”主题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情况,回归生活,从生活实践中了解生活的常识,得出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问题的相关数据,以小见大,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深思,让学生能了解劳动的辛苦,资源的贫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7.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它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一种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模式。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9.
作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它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际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相似文献   

10.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性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地的一类新型课程。它的实施既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它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及科学技术等内容为核心,进行体验式、探究性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路径,以与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内容,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为主要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学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数学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数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课程,它是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内容为主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也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为主要目的的新型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中学必修的新课程.是一门主要以学生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验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2003年下半年,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我校七年级十四个班全面展开.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指导教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年多时间,现谈谈开展该项活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初中生物教材,结合地方性教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课题为依托,以学生生活为素材,以生物社团教学和综合实践课为媒介,深入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综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新型的课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特别强调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助于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17.
物理主导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将综合实践活动和物理学科教学融合的产物,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文章以"设计简单机械"为例,阐述如何将生活问题转化成物理主导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何通过活动探究和理论分析解决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物理核心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8.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改的一大举措。它是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以生活为具体活动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设计生活课题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在活动中要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再通过主题活动及评价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有利于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尝试中,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操做、考察、设计、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里,让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