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非连续性教育视野中人的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连续性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从人的生存处境出发来理解人、理解教育。学生生活中的危机、挫折、遭遇等非连续性事件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一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教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规律的理解方式与教育规律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要显明教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只能采取人的特性的理解方式或教育活动的理解方式。因为教育活动是教育规律之所以“有”的根据,教育规律是产生、形成、实现于教育活动的。以教育活动的理解方式来理解教育规律,我们将发现,教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或其本质特性就不仅体现为应然性、自为性,而且体现为选择性、非重性、后溯性等。  相似文献   

3.
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从人的生存处境出发来理解人与人的发展,理解教育,注重非连续性事件如危机、遭遇、挫折对人自我生成的积极意义,认为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的生存处境,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将人生的苦难变成发展的动力,该理论对地震灾区的学生的心理重建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哲学改变了理解人的方式,将"人是什么"转向了"人是谁",因此在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人的非连续性发展获得了关注。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是基于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的理解并重视发展人的非连续性教育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理解教育和解决教育问题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存在哲学人学理论基础上的非连续性教育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它认为挫折是影响人发展的非连续性生活事件 ,挫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进行挫折教育的关键是教育者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以此教育理念来反思我国的挫折教育研究 ,不难发现我们对挫折教育的理解有简单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非连续性教育是人的生存领域的教育,是德国教育家博尔诺夫提出的新的教育理论范畴,其主要教育理念为:教育要面对整体的人;唤醒学习者对自身主体性的觉知是教育的目的之一;教育内容是唤醒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工具等。我国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不像西方的系统、明确。但它确实存在。非连续教育思想对解决我国的一些教育问题,如青少年心理问题、自杀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发展不仅遵循一定的规律,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特征,而且有着非连续性发展的特点。从对道德发展的普遍性和具体性、道德发展研究的切入点、道德教育的方法等与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比较研究可知。人的道德发展不仅具有规律性、阶段性的一般特征,而且呈现出非规律性、非连续性的特点。借鉴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学校道德教育尤应关注教育事件,把握道德发展的关键点;坚持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结合的教育形式,注重道德体验。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代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及其生存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殊需要教育的服务对象是有明显的个体筹异的人群,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残疾人,对这些人群的学习、生活、就业、康复的研究,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利于我们理解人的需要以及如何促进人的生俘和发展的问题残疾人群的生存、牛活、就业、康复与受教育等问题的提出,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生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比较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实用性价值取向一直在比较教育价值结构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但在当代,比较教育研究在重新理解和解释教育、生成新的教育理论和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构建教育学科体系、开展教育审美以及教育批评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开始显现出来,并由此构成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非实用性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说的精义,在于不仅把现代教育理解为人才培养活动,而且理解为一项社会事业,从而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研究和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主要指宏观层面的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主要指作为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规律。以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指导高等教育研究,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