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疑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说:“我要到 N 进 K 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中语教材选编此文时,曾注“N 指南京,K 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一八九九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据《鲁迅年谱》载鲁迅一八九八年五月离绍兴往南京求学,下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由于该校“乌烟瘴气”鲁迅故于同年退学回家。一八九九年一月鲁迅复抵南京,改入江南陆师  相似文献   

2.
一、K学堂鲁迅《<呐喊>自序》里有云:“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N自然指南京,K学堂呢,拙著中曾说:“K学堂指矿路学堂(附设于陆师学堂)”(《鲁迅作品难句解》,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4月版,第129页),后来见高中语文课本注为:“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一八九九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1982年11月上海第1次印刷本第172页)。  相似文献   

3.
《<呐喊>自序》“到N进k学堂”的注释说:“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后一句不确。首先,从有关记叙看,“k学堂”应该是指矿路学堂,而不是水师学堂。课文写道:“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终于到N进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也就是说,在这所学堂里,他才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明,学到新鲜的科学知识。据鲁迅的《自叙传略》和《琐记》,他到N(南京)是先进了水师学堂(这可能是编者误注的原因所在),“做三班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科普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主要用文艺创作和政治杂文作武器进行战斗,这是人们所共知的;而他作为中国现代先进的科普工作者,向国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却鲜为人知。 青年时代的鲁讯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于1898年到南京进了江南水师学堂读书,1899年转入江南水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当时由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的出版,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正在南京求学  相似文献   

5.
注“鲁迅”     
鲁迅,本名周樟寿。“周樟寿”一名鲁迅用至18岁(1898年)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才被“周树人”这个由鲁迅一本家叔祖所代改的学名代替。今天,一般的书(包括教科书在内)都这样给“鲁迅”作注:鲁  相似文献   

6.
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学习认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  相似文献   

7.
⊙嚼辣椒驱寒⊙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  相似文献   

8.
史飞翔  Eric 《高中生》2012,(10):50
1898年,17岁的鲁迅离开家乡绍兴,考入由德国人在南京举办的江南水师学堂。一学期后,鲁迅因对校风和所学专业不满,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该校有一项规定:每月举行一次小考,对成绩优秀者分别颁发不同等级的三种奖章,且可以积  相似文献   

9.
有个学生在题为《从鲁迅的几次改变志愿所想到的——读〈《呐喊》自序〉有感》这篇作文中,写了这样的内容:先写由鲁迅几次改变志愿的经历中得到了意愿的确立是多么的困难和重要这样的体会.然后再写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的原因:之所以困难是因为鲁迅为了“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进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然后又到日本去学医,最后又在东京治文学,从中可以看出鲁迅的志愿的确立是经过了  相似文献   

10.
名家轶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  相似文献   

11.
鲁迅于一八九八年到南京进水师学堂,因为不满于它的乌烟瘴气,一学期以后就转学到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一九○一年十月毕业,那时他二十二虚岁。“毕业,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爬了几次桅,不消说不配做半个水兵;听了几年讲,下了几回洞,就能掘出金银铜铁锡来么?实在连自己也茫无把握,……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上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鲁迅“到外国去”,即东渡日本留学,是在“风雨如磐闇故园”的年代。爱国主义者的  相似文献   

12.
为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文学家鲁迅先生逝世60周年(1996年10月19日),本刊特选载此文。和许多孩子一样,我认识鲁迅远早于认识其他中国作家。可我压根儿也没想到,这位大文豪竟与我有点联系。有什么联系呢?原来我家所住的这个地方就是鲁迅早年在南京就读的江南水师学堂,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因教时的限制,需抓要义,才有收效。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巧妙切入,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教学鲁迅的《鲁迅自传》,本人从“转折”入手,展开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鲁迅自传》,呈现了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栅寿。字星杓,后改名奎缓,自号起孟、启明(又作岂明)、知堂等,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鲁迅二弟。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五四”时期任新  相似文献   

15.
青年时代的鲁迅,曾在南京度过了四年的时光,除刚来南京在江南水师学堂就读五个月左右外,其余三年多时间都是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度过的。江南陆师学堂开办于1896年冬,校址就在今南京三牌楼和会街一带,当时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如今南京师院附中的一隅也包括其中,校园里至今还存有当时建造的一座二层洋楼。今天我们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睹物思人,更加激起了对鲁迅的崇敬景仰之情。鲁迅是1898年10月考进矿路学堂的,直至1902年1月毕业。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西方传播过来的各种思潮,特别是进化论思想,对鲁迅一生的思想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高二《思想政治》(下册 )第七课“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这一框为了说明“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是时代的产物”的观点 ,举出了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探索理想道路的事例。教材中写道 :“鲁迅青少年时 ,目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现实 ,毅然去南京报考了水师学堂 ,后来又转入江  相似文献   

17.
<正>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为何要到东京留学呢?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呐喊·自序》找到答案,因为父亲的病,家庭日益贫困,需要把家里的东西典当换了钱买药。“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在这里鲁迅先生用了“侮蔑”一词,在鲁迅先生看来这是非常屈辱的,但父亲还是“魂系归去”,家庭一下子陷入穷困之中。在母亲的哭泣下,鲁迅先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去了在当时人们视为“将灵魂卖给鬼子”的南京水师学堂。总结一下的话,因为处于困境,希望走出困境,鲁迅先生才到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父母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他要到N进K学堂时,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自便”,为他“办了八元的川资”,“然而伊哭了”。又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鲁迅对哭了的母亲与“亡故”了的父亲是热爱的。那么,现存就让我们对他的父母做些介绍: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F0002-F0002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名樟寿,号豫山、豫才。进汀南水师学堂读书后改名树人。“鲁迅”则是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此胃.以此名闻世。他不仅是文学巨匠,也是学识渊博的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