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李艳  王燕侠 《新闻前哨》2009,(12):69-70
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中,传者将信息传至受众,传播过程就结束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不可能交流,传者与受者是单向的传播关系。这种模式使“传”“受”双方明显处于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受众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传者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2.
重新认识受众需求及其对制定媒介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交流、媒介概念的出现也同时造就了“受众”。受众的认知心理程序一直影响着传播的策略及效果。今天的受众是谁?受众是怎样接受信息的?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位置在哪里?媒介的革命给受众  相似文献   

3.
苏月 《新闻界》2005,(5):130-131,117
一、国内外网络广告产业的发展概况 网络广告,即广告主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通过互联网向目标受众进行的信息传达,从而引起受众和广告主之间信息交流的活动。  相似文献   

4.
周海 《新闻传播》2006,(10):62-62
网络这一新型媒介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大众传媒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同传统媒介一样,网络传播者也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受众仍然会受到把关人的信息控制。 在网络媒介中,受众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同时还是发送者,这种双重身份的角色使受众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实现。对于网络受众而言,反馈信息易如反掌,电子邮件、聊天室、论坛、公告板等方便快捷,可以畅所欲言,而且传递及时。  相似文献   

5.
王梦琳 《新闻世界》2010,(7):138-139
在消费社会中受众不仅消费物品的使用价值,还消费物品的符号价值。大众传媒和广告为了促进受众的消费欲求,采用形象代言人来传播产品信息、树立品牌形象、实现与受众的交流沟通。广告形象代言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受众,成为受众在进行信息选择时的"参照群体",不断引起和推动受众消费行为的完成、消费体验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传媒手段的日渐多样化,新闻实践中的对外报道量越来越大,因特网的普及,也使我们宣传报道的对外影响越来越大。谈到如何搞好对外报道,许多人都会提出来要抓住对外报道的特性,掌握它的规律。在新闻报道的范围内讨论对外报道的特性,涉及面很广,这里仅就与对外报道关系密切的导向性、针对性、客观性和可读性谈谈笔者的看法。 导向性:导向性的种类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 新闻传播的信息分为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意见性信息带有明显的传者意图,是要通过观念的交流影响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即使是纯事实性信息,传者也可以通过有选择的内容影响受众。这  相似文献   

7.
盛玮  史果 《新闻前哨》2006,(7):54-55
现代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过程是信息传播(包括传播信息的人及其所依存的媒体组织)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给受众,受众对信息接收、评价、整理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对信息的反映反馈给信息传播,从而与传播形成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8.
陈芊芊 《新闻界》2006,(6):95-95,105
国际传播在广义上包括各种形式、各种信息的跨国、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狭义上只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支柱,以国际范围内的受众为对象的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本文所提到的国际传播主要指狭义上的国际传播。在我国,新闻传播按使用的语言和针对的受众对象这一标准分为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对内传播是指用中文并针对国内受众而展开的新闻传播活动,对外传播就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针对的受众是国际受众。  相似文献   

9.
面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传媒的兴起,面对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我国广播电视应该从“传者主导”向“受众主导”过渡.以受众为本.把握传者与受众的最佳契合点,把争夺受众与占领阵地.占领市场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引导受众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为受众提供了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受众能够以个人的方式发布意见、公布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人,充当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常见的如网站版主等,他们大多是网络名人,拥有众多的网络追随者.  相似文献   

11.
王婧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53-155
社交网站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自"出生"起即发展迅速,日渐壮大的受众群也从最初接触的新鲜到适应、依赖,直至出现疲惫现象。本文以人人网为例,对社交网站受众疲惫现象的表现、原因做了分析,并基于分析提出社交网站重新粘合受众的四种方式,分别是扩大信息交流类型、建立受众信息交流新空间、减短信息交流周期以及创建社交网站自身的品牌小站等,旨在对受众社交网站疲惫现象的接触心理和行为作出解释,并尝试对社交网站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湘麓 《中国广播》2012,(12):45-48
大众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日益丰富,但基于大众媒体平台所产生的受众之间的良性交流在当前广播节目中并不多见。本文从《京城帮帮团》节目的实践入手,分析基于大众传播平台所产生的受众间人际传播对广播节目的影响。大众媒体和受众的互动以及受众之间的互动,将使受众既能被动接收信息又能主动传播信息,使受众和受众能直接联系,将其应用在生活服务类广播节目将会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增强信息可信度、强化节目的公信力,方便快速地解决听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归根到底是解决新闻报道为谁服务的问题。衡量包括新闻报道在内的精神文化产品的好坏,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依照传播学的理论,传播效果问题的核心,是受众对于传者所传播的新闻信息是否接受。受众接收到某项新闻信息,对此表示认同,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有效传播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谈话类节目,顾名思义,是以谈话的方式(风格)为主要形式特点来主持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它的特点源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它是一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节目形式.在节目中,通过谈话者之间面对面的交谈,形成一种轻松融洽的人际交流或类交流的氛围,使有关某一事件或问题的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得以直接沟通和传播.以自然人格状态出现的谈话者,更能博得受众的好感,放松他们的心态,也更能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和参与感,这是谈话类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样式的主要特征.它适应了时下受众中普遍存在的追求自由、个性、轻松、实用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广播互动的演变和深度开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平 《中国广播》2004,(8):22-24
在信息快速流动、受众诉求提高、获取渠道增加、媒介日趋发达的今天,各种媒体都在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想方设法挖掘自身潜能,绞尽脑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媒体表达方式,拓展媒体交流途径,以期扩大受众市场占有率,实现媒体影响力和收益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高高扬起服务的旗帜──论如何增强新闻的受众意识唐杰孝传播学认为,传播者与受众组成了传播过程中的一时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传播是以传者为起点,以受者为终点的信息、信号的传输过程。如果传播者输出,受众得以接受,那么这一完整的信息传授过程,则意味着传播的...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把关人对流动的信息进行把关,那么,受众在接受信息时有没有为自己进行把关呢?传播学的受众选择机制表明:传者将信息传给受众,受众接触信息要经过选择性的注意、选择性的理解和选择性的记忆这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张楠 《新闻传播》2002,(11):10-13
当前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网络新闻传播实现了传者与受者的平等,受众是主动的信息使用者,网络受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就目前情况看,网络媒体传播并没有消释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网络媒体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仍是被动的;他们尽管可以通过多媒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网络媒体的传播者。  相似文献   

19.
财经报道竞争力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经报道的竞争力,简言之就是其满足受众需求、争取市场份额的能力。所谓满足受众需求,就是通过有效的信息服务,帮助受众减少不确定性,在交易中取得相对有利的位势。财经报道提供给受众的信息,可分为三个层面:①基本事实信息;②由表及里和由此及彼的深度报道;③影响特别重大的独家深度报道。位处第一层面而不能提升者,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位处第二层面者,居小安而临大危,不进则退;经过努力拼搏跻身第三层面,才能在竞争中手握胜券。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14,(1):13-16
【本文采用控制实验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方舟子的刻板印象影响大学生网民信息解码的测试,考察了受众对方舟子的刻板印象程度与受众对此事件解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受众对“方舟子文章”的解读方式与其对方舟子的刻板印象显著相关,持有较好的刻板印象者,其信息解码程度最高;2)被告知文章的作者,大学生的信息解码程度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