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地区的特大地震对当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针对"重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现象,尝试在灾区中小学体育课中运用拓展训练的方式和手段以及与危机事件压力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对灾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良性干预.  相似文献   

2.
心理援助是国家对汶川灾区恢复重建的重要方面。经历重大创伤的灾民,会自我暂时迷失,会对自我产生困惑。绘画则是整合同一性的一个好途径。于是,我在灾区心理援助中突出了图画心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大学生生活压力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大学生生活压力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是仍然可以建立一个相对比较理想的回归模型;在对大学生生活压力产生影响的众多因素中,只发现了"回避失败"、"性别"、"生源"三个因素对大学生生活压力有显著影响,它们作用大小依次是"回避失败"、"性别"、"生源";男生相比女生而言,面临着更高的生活压力,外地生源的学生比上海生源的学生面临着更高的生活压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灾后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变量学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县灾区221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灾区不同年级的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灾区不同年级和任教年限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差异;灾区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灾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进而得出结论:灾区教师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汶川5·12特大地震给灾区中小学生带来精神和心理的重大影响,随着基础设施重建的迅速推进,精神重建问题凸显。我们借助实施的多个灾区学校社会工作援助项目,对援助学校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和访谈,并在极重灾区和重灾区抽取16所中小学,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测评,同时开展了灾后学生心理社会援助干预的调查。通过调查分析,为系统地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奠定实证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灾区无数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大地震使得职业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的破坏,地震灾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伤亡较多。校舍严重损坏,师生遭受重大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给部分来自灾区家庭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很大影响。地震之后,教育部立即做出了关于做好地震灾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统一部署,全国20个省市按照"优先安排、重点推荐、保障上岗"的原则,在做好本地高校未就业灾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时,抓紧开展对四川、甘肃、陕西等地未就业毕业生的对口支援工作。  相似文献   

8.
近日,四川理工学院309名地震灾区学生每人将获得2000元"李嘉诚特别助学金",该助学金用以帮助来自汶川地震灾区学生克服生活上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9.
"5·12"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学校传统的教育文化是一次重大的检验,灾区师生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沉着、勇敢、团结、互助等精神折射出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灾后教育文化重建必须总结、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0.
国际     
《教育》2008,(22)
中国灾区学生赴俄疗养据新华网7月17日消息,俄罗斯驻华使馆临时代办莫尔古洛夫表示,俄罗斯各地对迎接中国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前来疗养抱有"非常高"的积极性,已经为做好接待工作创造了所有必要条件,会用"条件最好"的疗养机构以"最大的热情"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7月中旬,位于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共接待了来自汶川地震灾区的398名学生以及带队老师、队医,这里是接待中国地震灾区学生最多的疗养点.  相似文献   

12.
汶川强震给灾区中小学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残酷现实,无疑应当能够促使我们从此要将"学校是第一避难所"的理念牢牢扎根在心田.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安徽省中学校长职业压力的总体状况,本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832名中学校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9%的中学校长认为自己的职业压力"较大"或"很大";77.4%的校长认为"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中学校长承受较大的职业压力,既对他们的事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对他们的教学管理以及生理状况、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的消极影响。中学校长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自己的职业压力,将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及对学校全体教师、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灾之时有大爱,地震发生后,我省教育系统积极行动起来,尽其所能,为灾区和灾区学生提供帮助——捐款捐物、安排灾区学生免费就读、对因地震失去经济来源的灾区大学生予以补助……此时,我们就是灾区学生的同学、灾区学生的老师!  相似文献   

15.
重庆共有灾区籍毕业生2000余人,地震发生后,尚有800余名毕业生未落实用人单位.为切实做好灾区毕业生就业工作,5月19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因地震灾害受灾学生帮扶工作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做好我市高校地震灾区毕业生就业工的通知>,制定了"重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组织全市高校召开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采取了多项措施对灾区籍毕业生时行帮扶.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大批心理援助队伍奔赴灾区第一线,对幸存者、罹难者家属、救援人员等展开心理危机干预,但是,有一个群体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身处灾区、亲历灾难,还要对学生进行灾后心理干预的人民教师.  相似文献   

17.
按照哲学上的解释,所谓“负担”一般指主体在某种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学习心理负担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习承受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压力,它是一种持续性的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心理状态。它对学习的作用可以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恰当的学习心理负担会使  相似文献   

18.
提高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教育能力的必要性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地震远远未成"过去式",当前,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的重点已逐渐从"心理急救"转向提供中长期的心理支持。灾区中小学教师是灾后学生心理康复教育的主要力量,应高度重视灾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康复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心理康复教育能力,帮助教师调适自身心理状态,引导和促进灾区中小学心理重建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袁汉勋 《文教资料》2009,(21):155-157
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以致于有部分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现象.消除不良心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窍门.教师必须学会将学生的"压力"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尽量舒解他们的"压力",使他们身心均衡地度过危险阶段.  相似文献   

20.
去年冬天,我们的黄主编随百草缘基金会一起赶赴四川灾区,为灾区的师生们送去了御寒的衣物、资助了家境困难的学生午餐、并为学校的图书室捐赠了一批书籍和刊物,为灾区的孩子送去了温暖和欢乐。如今,他们已走出灾难的阴影.开始感受着大自然之美。让我们来看看,经历过重大灾难之后他们感受到的自然,是否与我们一样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