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宋夕  李超 《新闻世界》2014,(1):92-93
"沉默的螺旋"顾名思义"沉默的大多数"该理论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心理,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大众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区、论坛、博客、微博、陌陌等个人平台上自说自话,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表达观点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语境的现状论证了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网络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压力的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迎来了媒介融合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通过对受众心理、舆论阵地重心转移、媒介环境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网络空间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沉默的螺旋"效应依然存在。形成意见气候的条件发生改变,对受众心理研究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翁杨 《当代传播》2003,(2):66-68
沉默的螺旋模式由努尔-纽曼提出后,受到了中外传播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对之投以极大热情,有的甚至将之视为圭臬,奉为媒介意见改变大众意见的一个无可怀疑的铁律.笔者认为,该理论和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论、趋同理论并无本质不同,只是从媒介和大众传播的角度来考察受众态度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机制而已.同时该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沉默螺旋的出现是失衡的传播生态造成的,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否则会导致迷信媒介的强力作用,造成传播生态的失衡,甚至加剧传播生态的失衡.  相似文献   

4.
网络哄客现象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播学视野透视当下网络哄客现象.研究发现哄客话语中心的建构,是"沉默的螺旋"效应的结果,其话语指向的飘移,则常常受到"第三人效果"的影响.哄客现象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集合体,由环境与主体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其负面效应表现为流动性群体思维的"合成谬误".因此,哄客自身的媒介素养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萍 《新闻世界》2014,(8):419-420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螺旋”:新媒体语境下的理论检视 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诺依曼基于对德国议会选举的观察,提出了舆论形成与扩散过程中“沉默的螺旋”效应.这个理论从社会控制的层面,探讨了意见环境、群体压力对个体心理及行为的影响,即个体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出于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倾向于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屈从于多数派的声音和观点,这种屈从最终促成了公众舆论中优势意见“一面倒”现象.①“沉默的螺旋”假说提出近50多年来,对于这一假说的实证和理论检验成为业界和学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现象 "沉默的螺旋"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大多数人在用自己的态度作出选择时会有一种趋同的心态,当个人的意见与其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的观念发生背离时,个人会产生孤独和恐惧感,于是便会放弃自已的看法,转变支持方向,与多数意见一致.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优势意见强化抬高,从而形成"沉默螺旋模式".  相似文献   

8.
刘爽 《今传媒》2020,28(5):92-93
基于传统媒体而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随着媒介形式的变革,其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本文基于对莫雷事件的舆论分析,通过解读"沉默的螺旋"的悖论,分析促进双向螺旋对抗的关键因素,以此总结新媒体环境下双向螺旋的对抗条件。  相似文献   

9.
媒体经常滥用手中的话语权肆无忌惮地"狂欢",而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不对称地位的受众声音显得相对沉默,而这种沉默益发助推了媒体无理"狂欢"的螺旋上升。改变种种愈演愈烈的畸形传播环境,既要加强媒介自身的自律,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使传者自重,使受者真正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去。  相似文献   

10.
张芊  孙妍峰 《新闻世界》2012,(10):154-156
第三人效应理论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提出,多应用于对负面新闻、选举新闻、灾难新闻等的传播研究中。本文以“8·26包安特大车祸”报道为例,试从第三人效应理论分析"8·26包安特大车祸"报道的受众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润权 《新闻世界》2010,(9):159-160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的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那么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是否会消失?本文从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从网络的匿名性入手,在网络环境下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否依然有效的问题,并通过对网络事件中网络舆论呈现情况的具体分析,得出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正在逐步失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刘建明 《现代传播》2002,5(2):39-41
沉默的螺旋作为受众对媒介议程的反应模式 ,被中外绝大多数传播学者奉为无可怀疑的定律。反对沉默螺旋模式的学术观点虽然陆续发表出来 ,但许多学者不屑一顾 ,传播学引进中颇有鱼目混珠的倾向。面对媒介意见的倾泻 ,受众并非毫无主见。受众一旦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体 ,对利益认定非常执著 ,媒介特有的议程很难对其产生感化作用。中外媒介传播的大量经验表明 ,沉默螺旋不仅不是普遍规律 ,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效 ,代替沉默螺旋的则是舆论背反模式  相似文献   

13.
"第三者效应"研究是传播学媒介效果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自1983年戴维森提出之后,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研究.近年来,随着台湾学者对其进行的广泛关注,"第三人效应"成为了这一时期媒介效果研究的主流之一.本文简单阐述第三人效应理论内容研究概况.回顾近十年内国内外学者对第三人效应理论的研究历程,总结各自发展状况及经验.并...  相似文献   

14.
王娜 《东南传播》2011,(1):96-98
第三人效应理论是1983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W.Phillips.Davison提出的。在提出之后的20多年时间里,第三人效应理论主要被应用于对负面报道、选举新闻等类型的传播研究中。本文以2009年岁末的电视剧《蜗居》的停播开篇,引入第三人效应理论,从而试图分析受众通过第三人效应理论对媒介力量的忽视,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受众的媒介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研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认为"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诺尔·纽曼青年时代在纳粹党的生活经历对于她后来的理论影响很大。第二,环境要素。现代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和过去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不能简单预测个人意见表达的变化,特别是过去个人社会活动范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互联网的出现使交流范围扩大至全世界。第三,跨文化方面的问题。诺尔·纽曼忽视了文化、地区的差异对于个人沉默效果的影响。第四,诺尔·纽曼忽视了社会事件的类型、性质及人的个体性差异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只是将人们的意见表达行为简单地划分为意见表达和沉默。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4,(9)
本文基于新媒介环境的变化,分析了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理论假设及研究困境,提出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作为新的研究途径,提出新的理论假设,形成沉默的双螺旋互动效应图示,认为在互联网、手机等构建起新媒介环境中,特定事件的舆论构造中大众媒体和特定个体社群作用发生变化,触发"沉默的双螺旋效应",由至上而下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媒体和自下而上进行信息扩散的特定个体社群各自形成一支意见螺旋,彼此互动,对社会舆论和个体观点及行为产生决定性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促发的三个显要条件和五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晓慧 《报刊之友》2010,(11):139-141
随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在尽情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难对互联网受众施加群体压力。于是有学者提出,作为经典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之理论假设,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惧心理在现今网络时代早已不复存在,该理论也就丧失了其现实意义。究竟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该篇文章就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假设出发,并结合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并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18.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2年在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提出。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计算机、手机等媒介终端的普及,媒介环境变得多元化,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微信中出现多元呈现的趋势,熟识度、群内权威、"无所谓"心态以及功能性操作和设置成为左右"沉默的螺旋"现象是否出现以及以何种方式出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1974年首先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正确指出了大众传媒对于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作用。在当前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有了更加具体而现实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中国网民结构和舆论特点的分析,具体阐述"沉默的螺旋"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网络传播中,认知基模下的沉默的螺旋是如何表现的?本文依据社会认知心理学和沉默螺旋理论,结合毕福剑事件的讨论,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社会心理机制中产生,并对网络空间的孤立恐惧和群体压力进行分析,说明沉默的螺旋会受到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