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席勒是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第一人 ,他的美育观是丰富而深刻的。本文试图从席勒主张实施审美教育的原因、条件以及审美教育改造人性的实现三方面来详细分析席勒的美育观 ,并总结出它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 ,从而为当代的美育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18世纪,席勒就在<美育书简>中提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现代美育理论进一步指出: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敏感与审美创造力.下面笔者从美育的三项基本任务出发,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正>席勒与美育1793年,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书简》)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与近代欧洲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协调。席勒认为,近代社会严密的分工和职业的区别,不仅使社会和个人之  相似文献   

4.
自美学家席勒18世纪末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以来,我们似乎沿袭一个信条:美育是一种按照审美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又称审美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美育就是寓教育于审美活动的情感教育过程,它使人具有美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育的第一部宣言书。他从康德美学的基本原则出发,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了具有现代性意味的美育思想。《审美教育书简》不仅是席勒最主要的美学著作,也是他的美育思想最集中、最系统的体现。他在其中对美育目的的探索、对美的本质的追问以及对美和艺术的体悟等一系列思想主张,对我们今天培育全面发展的个体和构建和谐的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育心理学的(角监)觞,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期,但人类对美育心理的探索和关注,则贯穿于人类的整个审美历程。在美育心理学由朴素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对美育心理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们分别代表着美育心理发展史上两次重大的转折。一位是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思想,审美与教育的结合形成了审美教育学;另一位是十九凿纪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他首先注意到教育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认为教育应以心理学为基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形成了教育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书简》是以书信的形式讲人性的完整和美育问题,但席勒在论迷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人性的完满、美的作用、审美一体性等方面都体现了和谐美育的观点。席勒在其《审美教育书简》提到“完美的人性”,并以游戏冲动来调和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他对美的分析、游戏冲动说的提出、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分析,都是让人摆脱物质、自然的限制,进而摆脱道德状态的限制,最终进入审美状态。和谐的人性美是其和谐美育的核心及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8.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是美育的第一部宣言书,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思想,它契合了当代生态美学的生存理想。学界对其中的审美、形象等思想已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但对席勒的生态教育思想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拟从这一独特角度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中的审美人生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不少学校都很重视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然而,就普遍情况而言,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兴趣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它们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层面,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以此作为对美育的诠释,无疑会把美育与学鉴赏混为一谈,使美育退化为另一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从而削弱了美育的价值。从根本意义上讲,美育实质上是一种人生价值、人生取向的教育,即审美人生教育。席勒曾把美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审美的人”,即通过美育,使人从感性必然与理性强迫的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人。美育须与人生教育结合方能显示其深层意义。因此,我认为语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更应着眼于学生人生态度、人生理想、精神旨趣、完善人格的建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美育,即审美教育。1、国外早期对美育的定位.“美育”一词,最先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的.他认为“审美教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把‘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即理智的人”.  相似文献   

11.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要通过美育来陶冶人的心灵.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很重视通过美育培养理想的人格.近代西方第一个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术语的是18-19世纪时的德国诗人约翰·席勒.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起的作用得到了新的肯定和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席勒美育思想与当代教育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将近两个世纪前,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发表了书信体著作《美育书简》(又译《审美教育书简》),本书给作者带来了近代美育概念始作俑者的声誉。但是,在后来的一些教育家看来,席勒在教育学史上的地位多少有点名不副实,因为这部冠以美育标题的著作,谈到狭义的教育的地方寥寥无几,这使那些希望在其中找到若干教育的现成律  相似文献   

13.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在西方,直到席勒,"美育"的概念才被正式提出。他"敏锐地觉察到,人在自然状态中受制于自然,而在纯粹的道德状态中受到理性压抑感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审美教育的内在需求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作为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理论 ,首创于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他在《美育节简》中指出了审美教育对人的个性和谐与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从感觉的受动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 ,只有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首先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它途径。”席勒认为 ,人性的发展要从自然状态提升到理性和道德的状态 ,必须经过审美这个中间途径 ,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 ,以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 ,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地进行审美活动 ,激发…  相似文献   

15.
<正>道德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对于德育,我们都不陌生。而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体现了人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德国著名的古典美学家、美育创始人席勒曾经强调"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认为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王国维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提高了美术教育的地位,把美术教育纳入教育结构之中,与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并列。蔡元培也非常重视美育,他说:"美育者,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 一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这个名词是本世纪初从西文(Asthetische Erzi-ehung德语,Aesthetic Education英语)翻译过来的。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完整地出现在席勒所著的《美育书简》。一般地说,这位德国美学家和诗人的美育学著作标志着系统的美育学理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美育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勒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审美教育对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8.
林晓纯  赵鑫 《知识文库》2023,(24):36-39
<正>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教育成为博物馆的首要职能,国家层面也对博物馆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席勒的“游戏说”认为“游戏”是“审美教育”,需要通过“游戏”来实现完满的人性。这与博物馆儿童美育是相合宜的,因此,将游戏融入博物馆的儿童美育中,博物馆给儿童提供自由游戏的空间,游戏则帮助儿童更好地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本文中,笔者还列举了一些国内博物馆对博物馆美育的探索,进一步阐述游戏在博物馆美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康德美学核心思想的继承者,席勒所提出的“美育”概念,即“趣味和美的教育”,是要在人的感性和理性之间架设桥梁,试图消解对人的理性极端发展的顾虑。“美育”思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以王国维、蔡元培为代表的一众学者,从各自的西学背景出发,同时,在面对本国民族危机、社会变革、思想变革等方面迫切的需要中,对“美育”思想进行了不同纬度的阐发,但其落脚点都共同指向了“国民性的改造”,即促成了“美育”思想在中国近代的“教育学”转向。同时,影射出西学东渐路径的选择及不同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博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变革,为美育在学校广泛实施创造了条件。从国家层面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将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人格完善”的目标,已是未来美育教育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彭韬 《中学教育》2014,(1):5-13
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思想都在美学史和教育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思想在人文思想基础、美育的内容、地位、本质和目的等方面都有可比性。而蔡元培学贯中西,兼取两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