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海德格尔将此在的生存描述为非本真的与本真的两种样式:前者称为沉沦,沉溺于世;后者则是从沉沦中超脱出来,回归本身,回归最本己的能在。沉沦的现身情态是"怕",后者的现身情态即是"畏"。畏乃是此在实现其两种存在样式转换的"别具一格"的展开状态。海氏详细论述了畏与怕的种种存在关联,畏于"无"中启示出"有"(此在之本真能在)的复杂情形。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以文学的或诗的书写映证了海德格尔关于怕与畏的思考,小说始于狂人就近生存的莫名的怕,就怕而展开生存之思,思及世人的"吃人"心思,思及一部民族仁义道德遮蔽下的"吃人"历史,思及这部历史残忍的吃人方式。这样就使狂人深陷于"无"的存在境域中了,亦使狂人于无中看到了"有",看到了本己能在的"真的人",从而发出他朝向现代的"呐喊"来。这正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畏的展开状态。  相似文献   

2.
作为人生终结的死亡问题,无论在庄子还是在海德格尔那里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死亡既具有相同的一面即存在者在世沉沦中对于死亡的逃避,又具有不同的一面即庄子的死亡观是依乎天道、顺其自然的、洒脱的,“以道观死”面向“道”;而海德格尔的死亡观是凝重的、有责任的,人应该听从“良知”的呼声并具有“畏”的勇气,不能总沉沦于常人,是“向死而在”面向“在”。  相似文献   

3.
此在(Dasein)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概念,它是探讨存在意义问题的一个特殊存在者。理解此在,是指理解通过对“存在”的领会而展开的存在方式。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投入到与之关联的世界中去。沉沦,作为此在被抛入世界的状态,是理解此在的关键环节。通过畏,我们才能从在世之在的沉沦中寻找到被遮蔽的此在之身影,从而领会到此在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5.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看到了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于是从追问存在的意义这一点切人."烦"是此在整体规定的中介环节,它将在世、畏、死亡、沉沦、时间联结起来,并以完整的结构内涵来展示此在的基本性质,从而完成了对存在意义的解答.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者,特殊之处在于它在自己的生存中生成了自己的本质(存在);而且,此在的自我生成,是在神秘的情绪体验一畏、烦、死中,由于人领悟到自己是被抛进自己的多种可能性的筹划之中,从而克服“共在”这种异在,才出离沉沦,直面此畏,向死而生的。海德格尔的这种自我生成观,实质上不过是唯心主义先验自我本身的神秘内省或主观反思而已,它既非现实的社会生成,亦非真正的实践生成。这一点,与我国传统哲学力主人的社会生成或社会认同有别,更与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生成相距甚远。明乎此,才能走出当代人学研讨中因偏离实践、社会关系来把握人的生成的“准存在主义”误区。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9,(1):73-79
"异化"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论述的核心问题,他站在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对沉浸在日常生活的虚假"安宁"中的"常人"进行了解构和批判。海德格尔认为,人从本真的"此在"沉沦为平均化的"常人",其根源就在于对自己"被抛"处境和"生"的有限性的焦虑,亦即"畏死"。常人统治下的日常世界表现为闲言、好奇和两可,在这样的世界中,一切真相都被遮蔽,自欺欺人的常人讳谈生死,然而这并不能阻挡死亡必然性的到来。因此,唯有重拾对"死"之"畏",直面恐惧,"此在"才能从异化状态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9.
走出困惑     
走出困惑○何靖宁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总是沉溺于书海,企图借智慧之舟走向人生的光明。不管是海德格尔的从死与畏中领悟生与自由,倾听良心的呼唤而摆脱沉沦和异化的深刻剖析;还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类需要选择英雄的激情说教;也不管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0.
“居”是海德格尔诗学中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对居的阐释是从“建筑”一词开始的 ,认为居使建筑成其为建筑 ,只有居着的才是真正的建筑。建筑是此在者 ,而居是一种存在 ,此在的人“在之中”生存是与常人而共在的。作为现身情态的人 ,在不断地领会着常人的话语 ,从而在“闲言”、“好奇”、“两可”中沉沦于世。“存在的遗忘”是造成此在沉沦、被抛弃的根本性原因 ,也是造成此在人的无家可归心态的直接原因。只有当诗发生和到场时 ,安居才能发生。人只有当他已经在诗意地接受尺规的意义上安居 ,他才能够从事耕耘建房这种意义的建筑。有诗人 ,才有本真的安居。  相似文献   

11.
诗与在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哲学存在之思与此在之在的追问,揭示了人的存在的困境。我们为了摆脱烦、畏、死,因此而在沉沦中去思,在思中摆脱沉沦,走出平庸,在思中得到澄明之光的照耀,从而与存在照面。思就是诗。通过思,进入诗意的世界,我们才得于安居。诗是源始的让居,有诗人才有本真的安居。在诗意的澄明中,天、地、神、人才有最好的拢集,人与自然才有了和谐与自由。由此,我们展开了诗与在的求索,以期走出工商文明对我们精神的遮避  相似文献   

12.
"此在"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一著作中的重要思想,"此在"作为能够追问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存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此在"在世之中,其存在状态是"烦",在与常人打交道中陷入非本真的存在——沉沦之中,为回归本真,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气、良心的呼唤,去蔽而澄明,发挥其在世的无尽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认为沉沦是人们共在的常态,本真是日常的变式。一个有责任感的个体身在沉沦中,内心会因本真而驻扎着争辩的双方。陈超的《本学期述职书》便展示了矛盾的灵魂在沉沦和反抗沉沦中周旋、互否、纠葛。在适应沉沦的过程中,诗人的本真呐喊与幽默表达分别给自身和读者畅快而喜乐的情感体验。同时,本真的反抗沉沦与沉沦又形成发人深省的轮回。  相似文献   

14.
“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这一概念是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迷误的认识中提出的。存在和向来我属性是“此在”的两个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此在在世的本质就是一“烦”,此在在本源上是以现身、领会和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本文通过围绕在世来展开阐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以此来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在深刻洞明人类生存的状态后,发现艺术乃是人类的栖居空间之一。而作为真正作品的产生,同时亦是创作者自我最本己能在之显露。在海氏看来,这一创作者既要摆脱掉近现代个体存在者孤独的病症,又要超越平均的日常生活状态。而先行到死则是创作者自我达到最真实存在的可能与境界。概言之,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真我论的三大特征可归为:脱离孤独;超越沉沦;先行到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关涉时间地来论述价值问题,但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揭示,是以人的实践的历史时间来规定的,认为价值矛盾存在于历史过程的实践活动中,在解决上归结为对现存社会的改造;海德格尔由“此在”的现象学分析而对价值予以了个人的自然生命时间规定,从而价值矛盾是个体生命历程的生死矛盾体验,在解决上提出以人“沉沦”于日常生活事务的逃遁来实现的心理调节方案。相较而言,马克思的方案具有客观的科学性,而海德格尔反映了主观踪迹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在海德格尔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与后期代表作《哲学论稿》之间,隐含了一条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的情调之路,具体体现为从畏到惊恐的道路。对这条情调之路的揭示,既显示了海德格尔作品中的情调具有开辟道路的作用,也表明了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情调特征。这也为重新把握海德格尔前后期思想之内在关联提供了一种可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存在论上的独特的生死观的分析和追问,揭示了"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不知所来、不知所往的"平均状态",意在使我们重新回到哲学的始点——通过存在者追问存在的意义,达到自我"领会",因为"在世总已沉沦"。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统哲学一直走的是主客二分的道路,天人相分,而海德格尔反转了这一路径,从“此在”中引出了人与世界互含统一不可分的理论,即主张天人合一.而要天人本真的合一,又必须先人是人,即人脱离其首先的常人状态,去本真的存在,这一过程海德格尔又是通过“向死存在”最终完成的.也正在此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哲学,特别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东方的哲学有了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以“诗意的存在”重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声的聚合与无声的聚合两个声部的奏鸣形成其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