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通过对操心、他人、沉沦、畏、死亡以及良知等概念的分析,表现出了他对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问题的关注,其关注这一问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世界中探讨走向本真的存在的道路,为人类从沉沦中返真,超越沉沦状态寻找出路,以实现生活世界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自由、和谐。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6,(2):67-71
苏童在《黄雀记》中表现了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寻,与存在主义的某些观点相契合。首先由人类的失魂,自我意识的丧失,导致人无法把握自身,而他人会对自我进行干预。自我也会对他人进行干预。在他人的干预之下,我们的生活会陷入痛苦,然而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诞和痛苦的,世界也会以各种方式干预个人生活,在他人与世界的双重干预下,人只能痛苦地生活着,无法掌控自身。  相似文献   

3.
导读提纲的设计是合作学习的核心,要设计一份好的导读提纲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教师就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从而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羽蛇》是徐小斌一部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主要描述了女性的生命历史。作品中的女人们历经千辛万苦,演绎了一段女性生命的沉沦和斗争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母系家族里女性纷繁生活的故事,可堪称百年来的"女人孤独史"。本篇论文主要从家族血缘中依恋与突围的母爱,孤独与觉醒的爱情,受难与救赎的自我三个方面来解析女性命运。通过女性自我的努力和心灵的觉醒来对整个世界进行思考、对人类命运进行关注。  相似文献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与他的生活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我们应让学生走入生活,亲近科学,体验科技,在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中增长科普知识,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促进科学与人文的相融。一、走进生活:在合作探究中发展自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往往超越书本知识学习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  相似文献   

6.
萨特在其文学中对其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形象化解说,其中心即"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其戏剧作品中,"他人即地狱"首先表现为他人对个体认知的介入与对个体自欺的侵犯,与个体围绕注视展开超越与被超越的斗争。另一方面,个体依赖他人达成对自我的认知,通过自由选择并承担责任追求自我的绝对自由。"自我"与"他人"在人的存在层面达成同一。  相似文献   

7.
一、语文教学:“对话”与“问答”的实践“学习,可以比喻为从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之旅。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相遇,同新的他人相遇,同新的自我相遇;在这个旅途中,我们同新的世界对话,同新的他人对话,同新的自我对话。因此,学习的实践是对话的实践。”对话,  相似文献   

8.
《简·萨默斯的日记》是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一部代表作。莱辛通过主人公简一生的起伏沉落,阐释了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本文结合萨特对于"他人"理论的论述,着重分析简在对待自我、对待他人态度以及对待他人判断方面所发生的巨大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不仅使简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领略了生活的真谛,也使简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自为存在的人。  相似文献   

9.
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存在被认为是主体间存在,世界不是客体而是主体,是自我主体与之对话并达到理解的另一个主体。主体间性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它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把世界(他人与自然)不看做死寂的客体,而看做像自我一样的主体,才是本真的存在,才能最终把握世界和达到自由。也只有把世界(他人与自然)当成主体,才可以在与世界的交往、对话中,克服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建立和谐的关系,达到互相理解和自由,这才是本真的、理想的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沉沦与教育哲学的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教育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泛化与沉沦教育在生活世界中日益深入与泛化。教育名目繁多,内容复杂,包罗万象,形式不拘,随处可见。广播电视、文学艺术、报刊杂志、流行音乐、社会舆论……各种各样的教育影响时刻环绕着人,人们生活在“教育”之中。“教育”成为人们的口...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学生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进行实证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水平总体较好,大多数能够珍爱生命,重视生命责任,关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实现。但部分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还存在不足,对自我生命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他人生命的关注,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高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求,有的还存在人性认知偏激、精神信仰迷失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应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生活目标,积极探索生命意义,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感。  相似文献   

12.
<正>一、教育背景班级生活中,不少学生在与同学交往时会出现一些言语方面的冲突,这种冲突会影响他们的感情。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包容的品质。当学生过多地关注自我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人的感受。如何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的不足,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掌握有效的方法避免言语冲突,是本节班会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中的存在,然而当前教师德性有在关系存在中逐渐消解的迹象,这主要表现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无法实现成就学生与成就"德性我"的统一。而造成教师德性消解的根源在于,学校内部分工条件下,教师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关系互动中教师存在的分散。教师德性要回归本真之理路,就要在趋向教师存在的统一状态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与其自我世界、他人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一种基于学生的发展的理想化的教学设计思想,指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对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与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加以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目前,其实践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一些问题加以厘清。  相似文献   

15.
陈乃香 《新高考》2004,(5):11-11
这类话题的关键在于它要求我们关注生存环境(自然的、人文的),关注别人生命存在的独特意义,宽容地承认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在生命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宽阔的心胸谋求个人和群体的共同发展,达到“双赢”与“多赢”。要做到这些,应基于对“自我”和“他人”的明确理智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波伏瓦的《美丽的形象》是一部问题小说,一部反映妇女问题、表现女权意 识的问题小说。作品通过女主人公洛朗斯的眼睛,折射出社会生活中存在 的诸多问题,如职业女性与精神独立、家庭与婚姻、金钱与生命、儿童教育 等,表现了一个中产阶级妇女从充满疑惑到自我认证、从否定他人到自我 肯定的主体意识觉醒、确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个体成人就其开端而言就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儿童教育就是要充分激活儿童身体向着周遭世界的感受力,让儿童充分舒展自我,向着周遭他人与世界充分打开自我,让儿童在融入周遭人与事物的过程中达成自我生命在更高水平的整体和谐。儿童教育的初始形式乃是游戏,在游戏中培育儿童向着他人与世界的积极而开放的生命状态。基于身心整体唤起的儿童教育强调行动对思维、体验对反思的优先性,在爱的交往中增进儿童对世界的整体性经验。儿童教育的特质乃是从身体直觉出发的、整体性的教育,其基本路径乃是审美性与情感性的,其基本目标则是在儿童对美善事物的切身性体验中获得幸福与乐观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18.
福楼拜笔下的女主人公爱玛一直是人们经久不息的讨论话题。从萨特的存在观来看,自我的存在要关注与自我本身和与他人的关系。爱玛与自我的关系包含想象的自我,自以为的自我和客观实际中的自我三个层面,却只存在于过去和现在两个时间维度。爱玛高居于他人之外来对待与他人的关系,在超越自我实存的时空去追求“想象的自我”的客体欲望满足,自我存在的多层分裂和时空差异的实存,最终以消灭自己的肉体生命来承认自我意识存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生命在与世界、与他人的交融、对话中赖以成长的内在精神支柱,是与“生活”、“心灵”、“体验”、“自我”等词语密切相连的。然而,反观我们的德育现状,却不得不让人为之忧心:生活积淀的缺欠,心灵疆域的迷失,使得德育离生活越来越远,离体验越来越远,离自我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20.
《河西学院学报》2015,(4):107-111
胡塞尔想通过克服"唯我论"的困境,来证明现象学的普遍性即有一个客观世界是存在的。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胡塞尔从自我与他人的身体同构性这一前提出发,用联想、共现的方法使得构造"他我"成为可能;"他我"成为另一个自我,并与自我共同组成交互主体性的世界。在其中自我与他人都成为地位平等的"具有窗户的"单子主体,这些主体之间可相互构造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