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族群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多元文化区域,历代中央政权一直努力建构一种中央与地方、主体族群与边疆各族群能够和谐发展的结构体系,这种关系结构正是现代国家认同意识的建构过程。这种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中央政权边疆政策带来的结果,其成果和模式就是中国的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边疆行政政策,它所呈现出的中国政治的智慧,中国的文化兼容以及边疆族群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回应和文化回应,即大一统之下的国家认同与地方族群认同有机结合的二元模式,它保障了一个相对和谐的中央与边疆地方的关系和情感连接。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军事、政治和文化的多重攻击下依然保持一个完整的国家形态,土司制度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客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群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作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族群,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的产生根源于其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自身为起源于中原的正统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迁徙和抗争,不为他族群所同化的文化坚守。共同历史记忆在客家族群认同中主要表现为中原意识、抗争的族群性和对文化的坚守。历史记忆渗透于客家文化之中,通过客家民居建筑、客家话和客家山歌等象征符号进行文化表述。共同历史记忆成为凝聚客家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客家族群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对1990年被正式认定为“毛南族”的贵州南部佯僙人的族群认同进行了考察。认为,一方面佯僙人族际交流与互动的日益频繁,其显性的文化特征、族群符号在不断消逝;另一方面“法定”的民族属性对佯僙人认同的冲击,致使族群认同功利性取向不断增加,佯僙人族群认同面临表述上的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他们强调隐性的族群符号,即族群的心理边界在族群认同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强化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4.
在“平原—国家”的叙事范式中,山地族群长期以来被看作“国家边缘”的族群,故有“文明不上山”一说。通过对岷江上游高山峡谷区域羌族的社会变迁进行历史考察,可以看出,羌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存策略。羌族的社会变迁说明了山地族群的现实需求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山地族群之一的羌族来说,现代文明早已上山。  相似文献   

5.
打工妹作为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新生群体,有着多重身份认同:模糊的阶级身份认同、矛盾的族群身份认同以及清晰的性别身份认同.打工妹的多重身份认同主要是建构主义的结果,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打工妹承受来自国家社会主义、跨国资本,以及家庭父权制的三重压迫.打工妹多重身份认同的影响在于导致打工妹权利的缺失,应该在打X-妹的"自我充权"行动和国家的"增权行动"的双重作用下保护打工妹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客家文学是客家历史文化的展现者,同时也是客家人对现实的思考。客家身份的认同是客家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种主题不仅成为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客家身份认同是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语言学在追求科学性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陷入"人的缺失"的困境,这提示了语言研究的杜会学视角的必要性.在方言分类问题上,语言学把方言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自身的特征作为方言分类墓准;语言社会学则认为,方言作为一个族群的母语,既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重要标志,又是一个族群自我认同的基础,因此语言使用主体的族群认同也应该成为方言分类墓准之一本文从语言社会学的视角,重新检视被语言学家归类为客家话的闽粤赣边区诸方言之间的异同,选择其中典型,辨析这些异同与各方言使用主体的族群认同之间的联系,挖掘相同的或不同乃至对立的族群认同形成和存在的社会历史原因,尝试对语言学关于客家话界限的规定予以语言社会学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裁体,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心理世界.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折射出各族群的"族群心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少教族群因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和对本族文化的自我雏护与适应.这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和心理,是导致少数族群及其社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正确处理族群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适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少数族群及其社区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的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10.
在闽南客家族谱中,存在宁化石壁和追随陈元光入闽两种祖源叙述模式,两种祖源叙述模式都代表了对中原正统的心理诉求,同时也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族群认同取向。这两种不同的族群认同取向正好反映了闽南特殊的族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于1925年写作起笔开始至1927年底离京赴沪这段时间内写作的乡土小说,建构了以一种“内部他者”身份的视角审视湘西苗族族群的“湘西记忆”。这一“湘西记忆”相对于“地贫民疾”或“香格里拉”的对湘西的偏缪认知而言,无疑是真实湘西镜像的一个侧面;而这一真实的湘西镜像在小说的叙事中得以生成,和沈从文运用民俗书写建构对湘西苗族族群认同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即是说,在这一阶段沈从文写作的乡土小说中有着一条亦显亦隐的思致脉络:通过对湘西的民俗书写建构苗族族群的集体记忆,进而实现自我对苗族族群的“族群认同”,生成自我对苗族族群的一种心心相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实现对自我在都市早年生活中强,烈失根感的补救.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族群认同中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在新时期的族群认同中将日益凸显。从语言的历史发展、文化属性、交际工具三种属性出发,语言与族群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语言作为族群认同核心要素的根本原因。只有促进族群认同,才能为族群的语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我们以白族语言为例说明了语言的族群认同作用通常因为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认同观念是社会经验的产物,自我/本族依靠对差异性的感知以区别他人/他族,通过认同行为加强对自我/本族的认可。个人的身份认同是多元的,在不同的情境中能够进行不同的身份认同转换。对贵州省平坝区天龙屯堡郑氏宗族的考察发现,字辈谱在屯堡人的身份认同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别从血缘、历史记忆、亲属称谓构筑起宗族、族群以及成员三个维度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5.
“自我认同”的发展过程中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这是不同性质的力起作用的结果。“自我认同”的动力是推动“自我认同”趋向和谐一致的力;“自我认同”的阻力是阻碍自我在一致性进程中发展的力;“自我认同”压力是规制认同发展方向实现可能自我的力。这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使得人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历史辩证画卷。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Bakhtin对话理论为参考框架,通过对一位小学教师的叙事分析来探讨教师的专业自我认同。研究表明,教师专业自我认同在“学科专家”、“教育专家”和“教学专家”三个维度上均表现为多重声音的混杂,而与此相随的是多重声音之间的持续对话和协商。专业自我认同的对话和协商有助于教师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7.
"客家"族群在香港新界和台湾六堆有不同的历史形成背景。两地在19世纪末期以后分别受到不同殖民政府的统治;在不同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客家"身份建构呈现出差异;由于两地历史经验的不同,"客家"身份形成的时间与对地方社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藉由比较新界与六堆两地客家族群与认同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差异与联系,有助于更进一步思考近代殖民经验对于族群身份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贵州佯僙人虽然被划为毛南族,但他们始终自称佯僙人,与广西毛南族的历史记忆和独特文化有一定差异。针对学术界对贵州佯僙人族群认同研究的空白,本文试从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对佯僙人的族群认同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研究史上羌人姓氏的来源及变迁,探讨羌人的族群认同问题。得出羌人在与其他族群的互动中虽然发生了涵化,但并没有放弃自身族群认同的结论。羌人在族群互动的过程中,并非被动的接受强势文化的熏染,同时也通过姓氏、姓名及相关方面的措施刻意地强调本族群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20.
身份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对自我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不同来源可产生不同的身份认同。在内容上,身份认同由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两部分组成。个体对自己所在行政级别及以上级别产生身份认同,各级别产生的认同同时存在而不互相抵消,从而形成一种多重认同结构,并且理性身份认同随行政级别的增高而减弱,情感身份认同随行政级别的增高而加强。了解身份认同的分布,有助于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