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篆书的成果因隶书的巨大成就而没有得到书家充分的肯定,汉代篆书名碑亦不能代表这一时期石刻书法的全貌。汉画像石题记作为刻石文字体例之一,率然纯真、风格多样,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出当时书体的风貌及各种书体演进之轨迹。本文从汉画像石题记中搜集到的小篆与杂体篆来进一步阐述汉代篆书的发展以及汉代篆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书法史的划分,可分为前王羲之时期与后王羲之时期.前王羲之时期是篆书、隶书的时代,后王羲之时期是楷、行、草的时代.王羲之的楷、行、草新体,巧妙地把篆书与隶书的体式融为一体,使得篆书纵势下引与隶书两翼开张之间的张力达到了极致.王羲之行书,凭借其近乎完美的平衡感与协调性,使得后世书家连比肩而立的机会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3.
正隶书是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既是篆书的快写,又是楷书、行书、草书的源头。其笔法、结字、章法相对其他书体来说比较严谨、简易,能使初学者更容易走进书法的世界。掌握好隶书这种书体,对将来进一步学习书法很有帮助。笔法。隶书改变了篆书(尤其是小篆)笔法单一少变的状况,使线条的粗细、方圆、曲直有了变化,而且笔锋的提按动作加大,形成了代表性的笔画"蚕头燕尾"及收笔处明显的"左波右磔",因此增加  相似文献   

4.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因此,隶书在篆书与楷书行书的过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以隶书笔法写篆书,使隶书的意味贯穿于篆书的起笔、收笔、运笔、转折、章法之中。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清代碑学思潮、个人经历、纯熟的篆刻技法、书写工具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篆书演变为隶书简称隶变,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隶书在用笔上打破了篆书全封闭的用笔体势,附着在线条边缘的大量装饰性成分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隶书造型的表现能力,在构成形式上的扁方、厚重、端庄,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隶书的形成与两汉时期修辞学的大发展、审美观念的变革、竖碑风气的盛行等密切相关。从隶书开始,点、线之间出现了较为直接的笔势交接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汉字书写的抒情写意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7.
清代篆书大家邓石如以隶书笔法写篆书,使隶书的意味贯穿于篆书的起笔、收笔、运笔、转折、章法之中。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清代碑学思潮、个人经历、纯熟的篆刻技法、书写工具的选择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期,此时期,与闳放雄大的"大汉"意识相关,汉代书法美学思想对"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两汉的简牍隶书、汉隶碑刻、汉末草书也都体现了"尚势"这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正篆书和隶书是出现较早的两种书体,是楷、行、草书演化的源头。因此,书家往往把篆书和隶书所体现的精神称为"古意"。学习中国艺术讲求取法乎上,所以篆隶得到了书家的极力推崇。为什么我们说从篆隶入手对书法的学习非常有益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一、线条均匀,书写难度主要在结构的把握,相对简单;二、字比  相似文献   

10.
<正>学习书法入门的途径,有人从篆书开始,有人从隶书切入,而更多人是从楷书入门。这是因为从用途上说,楷书是自唐以来近千年的官方通用字体;从笔法上说,学好了楷书笔法,就为今后行草书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的书法教学,也从楷书开始。楷书是从汉代隶书发展而来,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这种发展十分有趣。隶书的结构多为横扁,而楷书的字形变为方整;隶书的主笔横画燕尾出锋,  相似文献   

11.
段雪莲 《现代语文》2006,(7):126-126
魏晋南北朝墓志中兼有篆书、隶书、楷书三种书体,以楷书为其主流.处于该期的隶书已经接近末流,是向楷书的过度阶段.隶书名称要根据它在各个时代的不同书体风格特点和内容来加以界定.  相似文献   

12.
正首先来谈谈篆隶书用笔的演变过程。篆书只有画,没有点,有短画、长画、横画、竖画,用笔方法只有一种,方向可以改变。隶书除了画以外,多了一个蚕头雁尾,也就是波挑,还有一个反方向的掠笔。此外,还有一些点的感觉,有的"点"已有一些呼应感。篆书的笔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简单的笔法,即最单纯的笔法。在艺术院校里,篆书的训练只用十天就能达到相当的水平,但不等于十天以后就不  相似文献   

13.
许雄志先生是一位多才的书家,篆刻、篆书、隶书、行书俱佳。尤其对隶书的学习与创作颇有独到的见解,他快人快语,见解深邃,往往一语破的。  相似文献   

14.
隶书     
正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作为应用工具的身份决定了文字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便更加有效、准确地记录语言。春秋战国及至秦汉两朝,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前繁琐的文字写法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一种新兴的文字应运而生——隶书。隶书的出现完成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转变,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字体,取代了篆书一统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文字发展史上来看,东汉隶书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历史意义不可估量。东汉隶书笔画构形一直影响着自汉代以后各个时代文字的发展与简化。曹魏时汉隶逐渐被正书所代替,成为主流字体,但隶书的影响仍然十分深远。文章以东汉著名《曹全碑》为例,摘取部分隶书字体,分析两种字体的构形,并研究其构形对当时汉字所产生的构形影响。  相似文献   

16.
行书结体的长短变化中国的汉字字体大都是方块字造型。如:篆书、隶书、楷书及魏体书,基本都是长方形的结体。每个字体中,字与字的高和宽也基本相等,区别在与篆书、楷书和  相似文献   

17.
行书有法     
正我们学行书,首先要知道行书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种重要的书体,不是可有可无的。打个比方,比如小篆,它是秦代的统一文字,并用作官体文字,随着时代的变化,篆书在常用字当中消失了,那后世的书法家是不是一定要会写篆书呢?不一定。反过来讲,行书是任何一位后世书法家都要写的,写篆书的、写隶书的,画画的,都不能绕开。古人讲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好像就是说把楷书写快就是行书了。鲁迅先生教人写作  相似文献   

18.
程方平 《中国教师》2009,(23):57-59
<正>一般人都认为隶书起源于汉代,而20世纪50年代后陆续在湖北长沙五里碑、仰天湖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以及四川青川县等地出土的大量战国竹简等考古研究成果将隶书产生的年代大大地提前了。可见,隶书虽然成熟和通用于汉代,但源流较长。  相似文献   

19.
张小林 《教育文汇》2006,(10):52-52
汉字由古文系统向今文系统过渡的关节是隶书。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蜕变而来的。它的起源极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其大  相似文献   

20.
篆书:篆书分大篆、小篆。据段玉裁引注《说文·竹部》载:大篆为周代史箍所创。笔画雄强而凝重,风格典丽而峻奇。小篆则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而成。 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成,将字形变画圆为方,笔划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