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它以独有的地域风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填补了这一时期文人创作的空白,为十六国文学注入新的因素,并促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研究五凉文学,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融合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河西五凉政权的手工业发展并未因政局多变而停顿。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由于五凉时特殊形势及地位,手工业的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地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所谓五凉文学,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众所周知,魏晋是“文的自觉”时代,然而,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似乎仍在“文的自觉”的时代的呼声中沉睡。一“文的自觉”自然不单指文学的自觉,但文学的自觉则无疑是“文的自觉”的重要方面。所谓文学的自觉,其实质即是人学的显现,作为人学的文学,所表现的正是不断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陇原大地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凉时期"。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西凉政权存世时间不长,仅仅22年,但文治武功成就非常突出,这要归功于西凉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6.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渠道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作为丝路咽喉孔道的河西走廊,在佛教传播上无疑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五凉佛教,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佛教。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凉割据政权统治下的河西地区,由于经济、政治、地理、民族诸因素,一方面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文化,另一力面又积极接受了外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区域。探索这个特殊文化区域内的佛教,应该说是五凉史研究中的又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五凉文化"指发端或保存于五凉时期的河西地区,并经由北魏重新引入中原地区,至隋唐得以振兴的中国传统文化。前凉张轨以后,河西社会环境比较安定,大批侨寓的中原学者和本土士人传习学业。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智力环境为五凉政权提供了文教振兴和学术昌明的条件。五凉特有的地理环境,大批学者的辛勤耕耘,使河西在经学、史学、文学、佛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五凉文化兼容并蓄、承前启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贾小军 《家教指南》2016,(5):106-112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凉史学在十六国史学中,不仅上承汉魏西晋史学发展之余绪,下启北朝史学之兴盛,史家众多,史著颇丰,且以其独具的风貌,给后世史学以重要影响。本文拟就此略述愚见,以就正于方家。一五凉史学,是在十六国时期中原干戈扰掖,战乱不息,百姓流移的情况下,于“秩序安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甘肃西部地区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临松(今甘肃民乐)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全国上下尊儒重道、笃信佛教,君主文治武功,百姓安居乐业,历来受到史学家的好评。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7,(3):61-65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共计有138年的历史。由于该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称"凉"的政权,故称其为五凉。五凉时期河西地区曾发生大规模多形式的移民活动,这些移民活动的类型规模,都直接间接的影响到河西地区区域性历史的演进与变迁,是推动河西地区成为"民族走廊"的动力性元素。  相似文献   

13.
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凉,是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于河西的五个割据政权。汉人张轨据姑臧(今甘肃武威),为前凉(公元301年至376年),立国七十六年。氏人吕光据姑臧,为后凉(公元386至403年),立国十八年。河西鲜卑秃发乌孤据廉川(今青海乐都东),先后迁都乐都、西平、姑臧为南凉(公元397年至414年),立国十八年。匈奴沮渠蒙逊据张掖,后徙都姑臧,为北凉(公元397年至439年),立国四十三年。汉人李暠据敦煌,都酒泉,为西凉(公元400年至421年),立国二十二年。五凉从张轨治凉起(301年)至北凉并于北魏止(439年),历时凡一百三十九年,大略与十六国时  相似文献   

14.
以五凉时期的凉州歌谣为研究对象,从地理优势、人文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五凉时期凉州歌谣产生的原因,以及其主要类型即文人诗歌和民间歌谣的创作风格,探讨了五凉时期凉州歌谣的文学价值、本身拥有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301—376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西凉(400—421年)、北凉(397—439年)等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其时,中原动荡,文事荒落,秦汉以来中原发达的学术文化遭到极大的摧残,“既而中州板荡,或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然而在五凉政权统治的河西地区,却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事业空前兴盛的局面,学术空气浓厚,人才济济,名家辈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河西经济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较为混乱的时局中,五凉政权立足河西农牧业,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二是在汉魏以来河西核心城镇发展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河西城市群,并且具备了后世河西城市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7.
韦幔传经     
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起义风起云涌,匈奴、鲜卑、羯、氐、羌五族的上层,乘机窃取了各族人民起义斗争的果实,先后建立了十六国政权。这十六国是五凉(前、后、南、西、  相似文献   

18.
十六国时期,甘肃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由汉族张轨奠基开创的前凉、氐族吕光建立的后凉、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汉族李暠建立的西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时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割据政权迭相更替,经济凋敝,文化教育衰废,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仅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而且文化教育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与前凉政权的奠基者张轨的敦崇  相似文献   

19.
在河西文学史上,十六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当时,中原大乱、战火纷飞,而地处偏远的河西相对稳定,成为士人向往的"乐土",在多年的经营下,渐成文化繁盛之地,文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南北各方的交流日见频繁,在当时北中国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十六国以及北朝文学关注极少,北朝文学史以及这一时期的乐府诗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评价.笔者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以及此时的文人创作群体、文人创作心理的变化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乐府诗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