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彩茹 《成才之路》2023,(1):141-14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新媒体重新定义了当下主流价值传播的方式。有思想、有传播能力的“话语”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对大学生爱国主义话语表达与话语共识的建构路径进行更新。文章从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创新、融合与发展探索研究的缘起及意义入手,明确融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征,分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融合及发展逻辑,提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语用身份论的理论框架,采用个案研究和话语分析方法,调查江苏某高校一线外语教师“思政教育”话语实践的意识凸显程度及教学过程的“思政教育”话语实践,并分析其身份建构。研究发现,教师主动适应外语课程思政改革要求,选择语体、话语方式、言语行为、称呼语、语法等话语实践类型建构了四种语用身份:幽默型、严肃型、博学型和同伴型。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用个案研究法,只选取一位高校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爱国主义实施纲要》的印发进一步增强了高校爱国 主义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然而,目前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存在载体缺乏、内容空泛等不足,教育与时 代联系不密切,与青年生活实际相脱节。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应紧扣“时代”主题和同学“生活实际”,注重实效。  相似文献   

4.
论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革新的进程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交互平台吸引了大量的网民,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微时代”话语场域,其话语载体的开放性、大众化,话语发布的便捷性、碎片化,话语传播的交互性、隐匿化等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而“微理念”滞后、“微平台”欠缺、“微内容”僵化是建构微时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所需要克服的阻抗因素,用包容的思维方式接纳、科学的工作方法驾驭、长效的眼界发展是建构具有主导效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亲和力面临话语语境发生深刻变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机制存在表达差异,思政课话语场域出现时空割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存在冲突等诸多挑战。通过尝试构建“大思政”的话语体系,以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可亲”;采用有效的话语传播策略,以实现思政课话语的“可和”;使用本土化的话语叙事范式,以产生思政课话语的“合力”,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阐释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也是高校辅导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情感认同、形成主流价值观具有深刻意蕴。但高校对爱国主义精神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理解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不足,“互联网+思政”教育工作不具话语优势等现实境遇,高校只有巧抓契机,深挖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加实践,拓宽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占领网络阵地,净化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才能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以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凭借“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以提升思政课育人质量的工作新格局。建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方向,为高校新时代人才培养提质增效,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新时代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应发挥高校党委主体责任,建好“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保障制度;建构以思政课为依托,其他思政元素相融合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建构以教师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骆驼精神”是具有鲜明地方属性的红色文化,背负“大我”、忘记“小我”,是任弼时无私奉献“骆驼精神”的主要内涵,这是从岳阳“以国为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孕育出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以国为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追寻“骆驼精神”文化基因;以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会“骆驼精神”时代魅力;以深入的思政课悟透爱国主义精神深刻内涵,以红色文化弘扬“骆驼精神”。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而言,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话语的转换既是顺应新时代的时代要求,也是克服传统高校思政话语病症的现实要求。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历史判断,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立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自我反思与革新转换,实现教学话语方式、教学话语模式、教学话语形式的转换,凸显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90后”、“00后”大学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其自身各方面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亟需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基于此,我们将从考察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问题入手,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分析的视角,探讨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结构,以期从实践上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供可行性方案,从理论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阐述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的路径,包括深化话语内涵、转变话语方式、拓宽话语路径、创新话语供给。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是蕴含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念、文化意涵、理论观点、实践经验等的语言符号系统。这一话语体系经由系统化、条理化与规范化的梳理与严密的逻辑推理,彰显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概念、范畴与表述。然而,在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实然建构中,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存在话语立场遭受干扰、话语内容简单抽象、话语表达顽固僵化等问题。针对面对的种种困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亟须探寻应对之策。通过坚守爱国主义教育话语立场的正确导向,丰富话语内容的思想精髓,提升话语表达的活力魅力,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切实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和特征出发,以德育为引领,结合高校教育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在实践教学中积极建构“五育”互动桥梁。“五育融合”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在明确“五育融合”的基本内涵,厘清高校思政课与“五育融合”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调查实践教学现状,最终提出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建构思政课话语体系,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面对思政课话语体系建构出现的多元复杂社会思潮侵占课程阵地、教材话语到教学话语转换存在隔阂、话语解释力建设仍须加强等问题,新媒体时代建构思政课话语体系,不仅要建强思政课网络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提高教材话语到教学话语转换水平,而且要关注思政课话语解释力、吸引力与说服力建设,开创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紧跟时代脉搏,把握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内容,与大学生党建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旗帜的原则,使高校思政理论课、大学生党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思政教育成为加强“中国梦”教育的五大平台和方法途径,增强高校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传统意义上思政教育更加倾向于榜样教育法或实践分析法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在理念与方法层面必然呼吁创新性的构思与尝试。首先从理念层面分析了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方法理念的创新实践,并由此为延伸,提出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运用,即:大数据热点定位法、教育内容精准推送法、大数据引证自查法。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观,高校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时代、世情、国情三种存在语境,构成了课程思政话语表达的外在动力.课程思政话语表达生成逻辑体现为:在贯彻立德树人中树立话语自觉、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中增强话语自信、在多方联动中强化话语保障.高校课程思政的话语表达将会促进教育教学的变革,并在育人理念、育人方式、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8.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是推动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应然方案。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改革的政治导向性、文化改造性以及教育有效性原则为基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现实困境是:融合价值弱化、融合方法陈旧、融合主体失位、融合评价偏失。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从理念生成、课程建构、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等维度做到:育人与铸魂相融合,共筑价值理性的“话语体系”;嵌入与共生相融合,搭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通道”;“道”与“术”相融合,增强思政课程教师的“课改能力”;评价与诊改相融合,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评价补位”。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政教育是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与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自我调整与自我优化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在思政教育的动态化发展中得到优化和演进,能够获得全新的发展成果与育人成效。然而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却存在内容与实践错位、形式与需求不呼应、缺乏教育主体协同性等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大思政背景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革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创新爱国主义形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协同性。从而帮助高校借助大思政的理论与经验,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维度,让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相似文献   

20.
吴云 《江西教育》2010,(6):11-12
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趋势出发,针对当前困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高校大思政教育理念、建构大思政教育框架,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向国民教育本位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