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各种教参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线索都有异议:有的认为以“笑声为线索”,有的则认为以“孔乙己到酒店活动为线索”;笔认为皆不然,应是以“孔乙己被摧残至死不悟为线索”,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才切合原实际。何以见得?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中的“我”是贯串全篇的线索,起到了结构全篇的作用。这一点,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作品分析时也比较重视。但仅靠这一点,还不能形成小说的“格式的特别”,因为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我”作为线索的写法是很常见的,鲁迅作品中就还有《一件小事》,《故乡》等。鲁迅在发表《孔乙己》时所写的《文末附记》中,曾谈到过自己的创作意图:“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是描写社会上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人教版)中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是鲁迅先生的得意之作。这篇小说意在达到“揭出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之目的。小说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揭示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这一主题首先主要是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孔乙己这一经典形象揭示出来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忽视贯穿全文的“笑”声。小说中写了很多“笑”。正确了解“笑”的意义和目的,对于加…  相似文献   

4.
线索是记叙文中贯穿全文的脉络,是记叙文谋篇布局的重要因素。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阅读记叙文,要注意找出文章的线索,并沿着这条线索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进而理解全篇的思想内容。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的文章是以事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以人物为线索,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有的以事件为线索,如《分马》,全文自始至终以“分马”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得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习惯了“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从备课开始 ,我们就进入了这种状态 :我怎么理解这篇课文 ,我怎么分析这篇课文 ,我怎么讲解这篇课文 ,我怎么设计这篇课文的讲解思路 ,然后怎么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 ,终究是个“我”字当头 ,是以“教师为中心”。接下去讲课 ,自然把这种状态贯穿在整个课堂中 ,逼着学生跟着教师的分析思路走 ,围着教师的“设问游戏”转 ,若哪位学生大胆提出点儿自己的看法 ,不但学生“死定” ,当教师的也会觉得“栽定” ,认为这节课备得不充分 ,讲得不好。这样自然是“教师中心”…  相似文献   

6.
鲁迅《孔乙己》是写知识分子的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中走完他悲剧的人生。笑在小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一.笑是小说的线索线索,指事情引导的端诸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每当我读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心头总不免觉得很沉重,这一方面是由于孔乙己最后的结局那样悲惨,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吞噬了无数个孔乙己的封建社会那样无情,那样凶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恐怕都会有我这样的感觉的,这正是这篇不朽作品所产生的深刻的社会影响吧。但是,值得深思的是:表现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主题的作品,却多次地写到了“笑”。例如:“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甚至直到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次酒,用双手“慢慢走去”的时候,给他送行的仍然是一阵“说笑声”。作者这样写,究竟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8.
鲁迅写小说常常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抒情。就拿《呐喊》来看。在十四篇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八篇之多。在《彷徨》的十一篇中,也有四篇用第一人称。这些小说中的“我”.或作为主角出现.或为衬托主人公而设,或串连故事,或直接抒情议论.从不同角度起到深化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孔乙己》中的“我”的身份是酒店小伙计。在旧社会,等级森严,伙计是专门侍候人的下等人,地位已经很低了,而小伙计则连伙计都不如,社会地位更低。但就是这个连侍候人的资格也没有的、最被人瞧不起的小伙计,也用势利的眼光来看孔乙己,用讥笑的口气来叙述孔乙己的经历。使人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孔乙己社会地位的低下,他已沦落到连小伙计也不如的地位了。此外,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方法来写,虽然叙述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学语文教材里所选的鲁迅的几篇小说,有几处用语独具特色,那就是看似失误,实则奇妙。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看似矛盾,实不矛盾小说《孔乙己》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个句子中,又是“大约”又是“的确”,岂不矛盾?仔细想想,这话不仅不矛盾,而且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反封建的战斗檄文,小说仅用了2600个字就塑造了一个传世形象:孔乙己。在教学这篇小说时,我认为本文  相似文献   

12.
我在《孔乙己》的教学中 ,发现鲁迅先生反反复复写到人们对孔乙己的笑 ,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中出现 ,又在人们的笑声中默默地离去 ,人们对他的笑贯穿了他的一生。因此 ,这个笑也贯穿了全文 ,难道这不是这篇课文的“主旋律”吗 ?鲁迅说 ,写《孔乙己》是要写出“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而文中的“苦人”孔乙己 ,人们对他的“凉薄”是通过人们对他的笑来实现的。课文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主旋律 ,通过这样的一条主线来揭示主题的。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在教学中做了下面三点 :一、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的“主旋律”点…  相似文献   

13.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人们立刻想到孔乙己。“噫!好!我中了!”人们立刻想到范进。孔乙己和范进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其中两篇小说都涉及到科举制度。那么,热衷科举的孔乙己、范进,怎样才能沿着科举的阶梯一级一级地爬上去呢?  相似文献   

14.
静昕“笑声” 《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又是在“笑声”中消失的——他“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孔乙己从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表演,在笑声中谢幕。  相似文献   

15.
统编教材《孔乙己》一课后面有这样一道“思考和练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道题很有份量。这句话的确是全文牛耳,理解得好,全文豁然贯通,搞得不好,就会当作等闲文字轻轻放过。我认为对这句话应着重从两方面去理解它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孔乙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意蕴、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准确精炼的语言运用,为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讲析提供了可能性,如肖像描写的角度、环境描写的角度、叙述人选择的角度等等。笔者拟从作品中的“四辩”切入,对孔乙己的思想性...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的名作,也是中学语文的一篇传统教材。近几年来,报刊上发表了不少研究这篇作品的文章,其小许多见解使人一新耳目,但也有一些观点值得商榷。本文仅就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求教于读者。第一、如何分析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关系?有一种意见认为,孔乙己和丁举人同属地主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饱狗与饿狗之争。笔者对这一分析是不敢苟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判定一个人是剥削者还是被剥削者,主要看他的经济地位。如果是知识分子,则要看他附在哪一个阶级的“皮上”。孔乙己的境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人大概少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小说《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小学教材必选的一篇课文。解读这篇课文大概不会有什么困难——文字上没有障碍,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好像也没有什么疑难。这是经典的作品,似乎已经有了经典的、标准的诠释。起码孔乙己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小说愤怒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这是共识,没有异议。然而,孔乙己不是官二代,也非富二代,读书求出路之外似乎也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老课文,我已教过很多遍,一般都是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的。又到了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琢磨着能不能换个方法来教它。猛然想起现在电视上经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小小说。不管是“小”小说,还是“大”小说,小说都是讲故事。这篇小小说就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因为一本稍有损坏的语书,发生“我”(也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和“我”的学生之间的小小故事。让我们觉得很妙的是.这故事讲得很实在.很真切.也很有波澜。比如同学们七嘴八舌为谁该拿那本书给“我”出主意想办法的场面,就很真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