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引导的主体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正在形成一种以传统媒介、互联网、手机等新旧媒体多元并存的局面,舆论环境也呈现出了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信息把关难度加大、传统媒体使用率下降、受众接受心理变化等新特点。新闻报道作为传统媒体舆论引导的"主角"该如何应对新挑战?本文以两会新闻报道为例,从四个方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
"民间舆论场"和"主流舆论场"在互联网时代,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打通"两个舆论场"。以期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既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赢得受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田香宁  吴琼 《新闻世界》2014,(6):182-183
随着"东莞事件"中"东莞挺住"等言论的发出,微博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引起业界与学界的关注。近年来,由于WEB2.0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增强,加之原有的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网络意见领袖对舆论引导的作用在逐渐增强,特别是活跃在微博平台上的网络大V,微博意见领袖在舆论形成与引导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其角色对网民在面对舆论时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民意识的不断崛起,人们的知情、参与、表达、监督意识日益增强。在网络特别是微博等技术的支持下,每个人都能便捷、迅速地传播个人观点,"信息爆炸"逐渐被"观点爆炸"所取代,海量观点和评论往往影响着受众的判断,如何引导受众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一重任便落到了主流媒体。笔者通过对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外部生存空间和内部生存环境的分析,认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以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运用"实际操作"技巧,达到"引导受众作冷静、理智的判断"、"去伪求真、以正视听"、"扶植正面行为、抑制负面行为"的舆论引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孙艳 《新闻世界》2013,(5):155-156
媒体根据自身的定位,为受众进行信息的筛选,在某种程度上有舆论引导的意味。事实上,一个真正的社会舆论热点的形成,应该是受众自己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的过程。公民新闻的发展,受众对新闻信息参与度的提高,使议程设置的主体逐渐发生变化;同时,议题的内容和传播的流程也有了新的发展。本文从议程设置理论在融媒时代的变化、公民新闻的特点以及公民新闻中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三个部分,来认识议程设置理论逐渐从"权威议程设置"到"大众议程设置"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谢文雅 《今传媒》2010,18(9):128-129
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网络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1999年我国网络舆论发端,十年来,网络舆论经历了初生,发展,壮大三个阶段,其影响在全面渗入到生活中去,政府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也在这十年来的众多网络舆论事件中摸索前进,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引导思想和策略。本文梳理了我国网络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以各种新兴通信和传播工具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已经崭露头角并逐渐在受众中影响广泛。这些新兴媒体以其个性化突出、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发布实时等优势融入我们的生活,在新闻信息的报道中占领一席之地,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尤为显现。众所周知,突发事件由于其不可预见性且破坏大,对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危害,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普遍关注,那么新媒体作为传播的信道,如何正确地反映事实、引导舆论、发挥舆论功能,成为了重中之重。笔者将以突发事件为切入点,结合新媒体的表现及其在突发事件中的应对,梳理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特点,解析在突发事件情形中如何利用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来正确引导舆论,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相似文献   

8.
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以时效性强、范围广、受众参与人数众多,形成强势的网络舆论场,主导着重大事件的"话语权",引导舆论走向.  相似文献   

9.
舆论在各个领域中的产生和传播,能在人群中产生强大的意识形成一股力量,去影响受众人群中的思维和各种观念。面对纷繁复杂的传播环境、置身于喧哗的舆论场,受众急需从新闻中了解全面的情况与专业权威的看法,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0.
从受众角度看舆论引导的作用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桃 《新闻窗》2008,(5):72-73
新闻媒介在为受众服务,满足受众需要的同时,还肩负着舆论引导的重要职责。这里所指的满足受众需求,既包括满足受众的正当需求,也包括引导受众的问题。新闻媒介要时刻注意把受众的思想观念、情感和情绪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使新闻价值得到真正实现,这就要重视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和艺术。  相似文献   

11.
吴薇  刘昌伟 《新闻世界》2011,(1):159-160
舆论引导一直以来都是主流媒体关注的重点,主流媒体不断增强着舆论引导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可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受众个性的凸显,选择的扩大,他们是否有效地接受了信息,还是个未知的问题。在这种未知的情况下,有效传播成为衡量舆论引导有效与否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2.
侯磊 《新闻世界》2008,(12):22-23
在公共突发事件中,根据国家、公众利益和受众的接受心理,对受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弱化负面新闻信息的负效果,化解负面新闻信息传播中的消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一般地说,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的积极作为主要是传播信息以矫正视听、沟通互动以疏解民声、设置议题以引导舆论。本文将以各大媒体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为文本,  相似文献   

13.
钟剑茜 《当代传播》2013,(4):108-110
本文以纸质媒体的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它对公共舆论场的引导作用。分析认为,纸媒官方微博能够打通主流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主导舆论场的话语权;能够通过议题设置引导网民的关注方向和思考方向,实现观点供给的有机控制,在网络舆论场上放大建设性声音;能够迅速还原事实真相,阻击谣言传播,净化网络舆论场;能够与受众广泛交流思想感情,鼓舞人生斗志,解除灰色情绪,实现对网络舆论生态正向引导的软功效。  相似文献   

14.
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实质上就是用新闻舆论去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和观点去改造公众的立场和观点。当前中央提出的“三贴近”原则是为了引导舆论,宣传部门要求媒体“以正面报道为主”是为了引导舆论,强化新闻报道中的受众意识更是为了引导舆论。恰到好处的舆论引导应该是把握适度、领导满意、群众喜爱、市场接受,但  相似文献   

15.
田羽  吕屏 《新闻世界》2011,(7):106-107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发生的工程车压死原村委会主任钱云会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该事件演变成一起影响全国的舆论事件。本文从"乐清事件"的舆论本质、网络时代舆论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乐清事件"的舆情分析,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探讨网络时代政府如何进行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自媒体的兴起,让网络成了舆论的主战场,网络舆论以病毒式的传播模式,让任何一个信息都可能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相关社会问题、政府工作、党的政策等信息,传统媒体在这样一个新闻舆论时代,必须转变传统、落后、自上而下以及一些忽视受众诉求、不切合实际的报道模式,才能充分发挥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引领舆论方向,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本文从新闻宣传与新闻舆论的定义出发,分析了新时期新闻舆论的影响因素,论述了传统媒体在新闻舆论时代的理论转变,以期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晓嵘 《新闻世界》2013,(6):108-109
随着民众对社会话语权和知情权的呼声愈发增高,媒体也随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更为显著的作用。媒体的舆论传播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也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主导了社会舆情的走向,使受众走向误区,并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本文以年初热点话题“李天一事件”为线索,分析事件的舆论传播机制以及所产生的舆论效应,指出媒体在此次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得出一些启示。目的在于让媒体的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让媒体的舆论回归理性,正确引导受众心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正确发挥媒体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乔玉为 《今传媒》2016,(8):54-55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在引导主流舆论方面面临着收视率下滑、目标受众变少、盈利空间变小、“内容为王”受到新媒体冲击等挑战。然而,电视媒体仍然具有受众年龄结构多样化、内容制作精良、新闻整合力度高等优势,电视媒体仍然具有引导主流舆论的可能性,需要通过建构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为王”、以权威性引领舆论、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等措施来提升其公信力与引导力。  相似文献   

19.
规模效应本属经济学概念,是指新闻媒体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事件进行多篇次、连续性的报道,从而引起受众的广泛关注,形成阶段性的舆论热点,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达到促使问题解决或引导行为的效果。就电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校报受众流失严重,新闻舆论引导力明显减弱,最根本的原因是校报与受众间的连接失效。作为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最具独特优势的官方校园媒体,校报应该借力微信公众平台,以平台化思维、栏目化驱动、"O2O"化运作的策略,重建与受众间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舆论规律,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切实提升其新闻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