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场作文,记叙文写得好的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掌握一些让文章明快、简洁、优美、清晰的技巧。从阅卷老师评分的角度出发,下面四种技巧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考作文尤其强调文体意识,切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写到哪"。一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情景理交融的记叙文很容易打动阅卷教师的心。那么,如何在考场作文中写出一篇规范、有文采、能够获得高分的记叙文呢?笔者以为,紧扣"人、事、情、理"四个层面,就能紧紧握住记叙文写作的"缰绳",就可以走出记叙文写作"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从而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天地。一、写"人":写出独特的"这一个"记叙文,离不开写人叙事,在写作时需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使人物  相似文献   

3.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来看,似乎记叙文更容易受到阅卷教师的青睐,也容易得到高分。然而,也有相当多的考生,写了记叙文却得了比较低的分数,主要原因就是相对于议论文,记叙文更容易偏题。尤其是对于有一定“嚼头”的作文试题,审题容易出现偏差,写作起来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下面笔者就根据最近讲评命题记叙文《整理》的体验,谈谈记叙文命题作文如何规避偏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江苏历年的高考作文阅卷过程中,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记叙文易受阅卷老师们的青睐,特别是有亮点的记叙文更是备受青睐。针对记叙文较之议论文容易拿高分这一现象,笔者经过深思熟虑过后,感觉高考作文这种方向性的引导,也是十分有道理的。文章从三方面对记叙文出现的亮点状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在高考考场作文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创新"之后,近几年高考作文又"正本清源",回到中规中矩的作文文体上来。从阅卷角度来看,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浏览完毕并作出判断给出分数,这就决定了考场作文的一些特殊要求:写作上必须有头有尾,层次清楚,波澜起伏,能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基于此,记叙文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记叙文是学生较早接触的文体,但是现在很多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却难以出彩。如果我们在"五重"上下功夫,平时多加训练,记叙文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针对"新材料作文",有人说写议论文是趋势,写记叙文就死定了。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并非如此,"新材料作文"对文体根本没有限制,完全可以写记叙文,且有受阅卷老师偏爱之迹象。既然记叙文容易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那我们该如何去解决相关问题,写出一篇优秀的记叙文来呢?归纳起来,就是涉及新材料作文记叙文写作中切题、选材及写作技巧运用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从近几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的情况来看,精彩的记叙文越来越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尤其是2012年高考作文题《忧与爱》,阅卷组推出的优秀作文中大部分是记叙文。很多阅卷老师感慨地说:“有的地方的确重视了记叙文的训练,今年的优秀记叙文明显比前几年多。”的确,同样讲一个道理,很多议论文板着面孔说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十八九岁的孩子却有着四五十岁人的心脏,人未老心已衰,让人感到可悲可叹目面目可憎。而一些“四两拨千斤”的记叙文,构思巧妙、叙述生动,颇有生活真情,自然让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8.
<正>写中考作文方面的文章,似乎也免不了拾人牙慧之嫌,但从中考作文阅卷角度,教给同学们一些应试技巧,帮助大家精心营造出中考作文的更多"亮点",也很有必要。1.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这适用于自拟题和半命题作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的一扇"窗口",也是留给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拟定标题是学生概括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往往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惊喜,让他们带着良好的印象阅读下文。新颖别致的标题往往符合下列条件:切旨,标题吃透材料精神,把握其主旨;切体,"淡化文体"不等于文章无体,拟题要合乎体裁。如《如诗的秋天》宜写成写景抒情散文;《秋天的故事》宜写成记叙文;《秋  相似文献   

9.
中考作文,学生大多以写记叙文为主,因为写记叙文有生活材料,易编故事,不至于出现写不下去的尴尬,但要拿一个高分也不是那么容易.要获得高分固然有多种因素,但就笔者多次参与中考作文阅卷发现,高分作文主要高在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写作要求之一都是“文体不限”。命题者的“文体不限”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尽管如此,但从阅卷情况来看,大部分考生都选择了记叙文,因为,对阅历不深的初中生来说,记叙文好写,也容易打动阅卷老师,从而拿到高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写好记叙文应作为教学的重点。我认为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①必须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11.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论等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近几年高考中,越来越多的考生开始选择写记叙文。优秀记叙文在高考阅卷现场尤其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相似文献   

12.
<正>当千人一面的议论文铺天盖地地涌向阅卷老师的眼前时,为了高分,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去约会一个真实的故事。炎炎夏日,任务繁重,阅卷老师偏爱记叙文,理所当然。因为记叙文有"生活味",读着有点意思。当高中生将自己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生活"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时,与学生朝夕相处的阅卷老师不可能不产生兴趣,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勾起对自己学生时  相似文献   

13.
史俊英 《语文天地》2013,(10):14-15
记叙文的画面感是记叙文成功的关键。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同为语言艺术的记叙类文章,同样应该“文中有画”,让记叙文因画面感而富有意境美,从而达到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效果。高中生的记叙文流于平铺直叙、泛泛而谈,骨感过头,丰满不足,缺乏美感,无法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为了让文章丰富、形象、生动起来,增强记叙文的画面感尤显重要。一、让色彩增强画面的鲜明性  相似文献   

14.
<正>优秀作文如美酒,细品极香,而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创作,在限定的时间和主题之下想要出佳作,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了。初中作文以记叙文写作为主,记叙文写作的终极目标是传情达意,要想达到此效果就必须要掌握较多的技巧,现将我所整理罗列如下,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作文成绩看字迹,紧抓着得分要素。写得一手好字,如同与一个干净的灵魂对话。任何形式的考试作文,好的字迹将定性文章的颜值,好的颜值便是治愈阅卷老师繁重任务的一剂良药。如果你的字迹不够好看,也要尽量做到字迹规范、不潦草和连笔,将你端正的态度毫无保留的展现给阅卷老师,你或许会有意外收获。  相似文献   

15.
高考作文都不限文体,所给题目都能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看,很多同学都不太敢写记叙文,怕拿不到高分。然而,历年的高考评分结果,却呈现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有很多的高分甚至满分记叙文作文。笔者参加过多年高考阅卷,和其他阅卷老师都有共同的感觉经历:当看着大量几乎相同面孔的议论文,差不多有一种审美疲劳时,突然出现一篇很优美很感人的记叙文,这时就极易打高分。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高考作文中,学生以写作议论文为主,如何让学生在考场上写出一篇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记叙文,是当前学生写作的一大难点。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记叙文"要有真挚的情感""要有曲折的情节""要有传神的细节""重视环境描写"等四个方面加以探讨,以期能对高中记叙文写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从学生生活学习的积淀、课外阅读的积累、名家名篇的摘录,教师培养教学激情、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点拨两个方面论述了高中记叙文写作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的体式为"新材料作文"。针对"新材料作文",有人说写议论文是趋势,写记叙文就死定了。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并非如此,"新材料作文"对文体根本没有限制,完全可以写记叙文,且有偏爱之迹象。江苏高考阅卷负责人曾指出: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绩。但在平时的"新材料作文"的练习中,写记叙文的人数依然寥寥,笔者曾作过深入调查,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写记叙文害怕不切题(2)不知道编什么故事(3)尝试写过记叙文,但难得高分。总结起来,就是  相似文献   

19.
有感于高考阅卷现场写作记叙文考生奇少的现状,分析考生在高考现场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如此选择的原因乃是心理胆怯与思想求稳;分析阅卷老师由于"审美疲劳"会导致一般议论类文章得分偏低,同时由于"物以稀为贵"原则,稍有"亮点"的记叙类文章很容易由"普通"跃入"优秀"行列;加之,记叙文写作指导的意义和价值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以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及高考优秀记叙文为例,优秀记叙文的写作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教师指导写作及学生训练写作时切不可有厚此薄彼的意思。但到了高三,由于教师作文写作指导方向单一、学生训练写作时功利性心态作祟,使得高三记叙文写作渐渐走入困境。为此,探索如下方法:化虚为实、浓淡相宜,景物描写煽动"情";性格陡转、暗布疑阵,波澜起伏揪住"心";议论点题、抒情升华,抒情议论点亮"睛"。  相似文献   

20.
所谓记叙文,就是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为主的一种文体形式,有助于培养习作者的行文逻辑,磨炼其习作技巧。新课标下,要求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能够写出条理清晰、富有逻辑的文章。这也对当下语文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是每个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究和思考的课题。本文以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先简要分析了记叙文写作需要把握的要点,然后重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记叙文写作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