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和程度时的客观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市民化,而农民市民化的关键则是其人文城镇化,即进入城镇的农民文化相融于城镇文化。农民市民化的文化要件有着生产、生活两方面的含义。进城农民市民化文化要件的生成,需要国家制度与政策体系的保障,农民自身对于城镇文化的实践习得,社会各方面的持续帮助,以及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综合文化教育培训资源的对接管理。  相似文献   

2.
李森  高静 《教育研究》2022,(12):130-140
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是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对自我社会角色认同的情感偏向、所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取向和行动倾向的总称,它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动力。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乡村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内容样态,如初级文化启蒙与乡村礼俗传递的整体意识、现代知识传播与乡村文明建设的公共情怀、学科知识教学与自我专业发展的专业精神。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新的内涵,表现为乡村教师强化专业角色与乡村社会嵌合的积极情感、关注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融合的认知倾向、促进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联通的意志行动。以此为基础,以“在地化教育”为抓手,通过在地化乡村服务学习,为职前教师社会角色认同营造丰富情境,通过在地化乡村教师培训和在地化乡村教育实践,为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认知和社会责任行动打造理念文化和创造实践场域,系统培育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我国教育的城市化特征非常明显,针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的城市化特征也非常明显。农民所接受的教育培训无论从培训内容还是从培训形式来说都是按照城市化模式设置的,其目标导向也是为城市服务的,但是他们自身并没有实现市民化,这就使得农民与教育培训之间的不相适应性问题非常突出。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市民化水平对农民教育培训意愿的影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最能解释农民教育培训意愿差异的是社会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水平变量,其次是文化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水平变量,解释能力最弱的是经济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水平变量。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由乡村社会向城镇化社会的转化,农民心理嬗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民心理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受到制度、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城乡壁垒、农村教育的落后和乡村文化的断裂无疑阻滞了农民心理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征地农民的市民化——上海市的调查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农民市民化”的问题往往被视为“城市化”问题的一部分。如果取另一种视角,以城市社会学为基本范式,从探讨“农民”与“市民”的属性差异、市民化所涉及的人们生活意识和生活式样的变化等问题入手,来解释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质所在,或许能使我们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过程达到更深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论农民市民化的动因及其支持系统——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民市民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之一.无论是主动市民化还是被动市民化,城市郊区的农民市民化一般都是在城市土地扩张和城市建设重心外移的背景下,借助于工业化、非农化和城市化的强力推动而进行的.如果我们把农民市民化过程看作一个有机系统的话,它实际上同时存在着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社会支持结构.可以说,农民市民化是在城乡比较差异和相关政策的社会与制度背景下,依赖于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社会网络的综合运作而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存在拥有多种身份,其中文化身份是农村教师作为"知识人"的典型特征。追本溯源,聚焦传统教师文化身份的本应具体形象是必需的;是回应与体现当今时代下乡村教师文化身份最直接的证明所在。乡村教师传统文化身份表现为乡村社区文化的启蒙者、传播者以及革新者和公共文化服务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乡村教师文化身份出现旁落现象。为了符合社会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的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必须构建乡村教师文化身份认同所需要的支持体系。乡村社会本体作为乡村教师自身存在的环境,需优化乡村本土文化;同时乡村教师自身也需增强技能、转变观念,才能重塑乡村教师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媒介的实践过程中,以短视频为主的视听媒介的影响不断扩散到乡村社会的各个层面,乡村社会日益呈现出媒介化场景。将媒介化理论视角引入分析皖北Y村个案观察,发现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介带来村民日常生活媒介化、社会关系媒介化以及乡村文化媒介化,同时也导致了农民主体异化、社会关系过度虚拟化、乡村文化浅薄化等问题,使城乡二元对立关系呈现出新内涵。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的变迁,乡村文化出现了虚无化和城市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放弃了应有的文化担当.乡村学校要走出文化困境就必须主动融入社会,加大课程内容中乡土文化的渗透力度,构建以乡村文化作为指标的乡村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和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民到市民是长期以来许多中国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然而在当代中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郊区农民的市民化却逐渐成为一种"问题化"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郊区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是一种完全被制度化安排的"被市民化"的过程,这种被市民化的结果既会给新市民群体带来许多困境,也很容易引发新的城乡冲突与潜在社会危机。因此,有必要对这一"农民被市民化"过程中的新型中国城乡关系及其问题进行反思,并寻求相关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师两级化现象、"离农"问题愈发严重,青年教师缺乏自我认同,年长教师也遭遇职业危机.通过田野调查发现,乡村教师群体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符号、行为模式四个维度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乡村教师文化异质化是"人情社会"与"个人主义"、"文化精英"与"经济收益"、"实用理性"与"浪漫主义"等文化相互博弈、彼此抗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认为,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角色应定位于大众文化的促进者和独立性的民主促进者,乡村教师改造社会应具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三方面素质,乡村教师改造社会应通过宣传农业科技、弘扬先进文化、参与农村治理的途径来实现。在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形势下,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的启示意义在于:乡村教育应以农业为本,乡村教师应与农民为友,乡村教育要为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的文化存在影响着他们的专业发展,研究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必须考虑到其文化存在特点。当下的乡村教师文化存在是一种被异化的存在,这种异化具体表现为存在方式的异化、存在状态的异化和存在过程的异化。消除当下乡村教师异化文化存在的社会支持策略有文化认同支持策略、文化存在感支持策略和文化存在过程支持策略。理想乡村教师的文化存在是一种自为的存在,这种自为存在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性、文化价值的生成性和专业生活的自由性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农民市民化视野下的三元社会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正在从二元社会结构转变为三元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线索是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在准市民向市民转化这一阶段凝固下来,标志着三元社会结构的形成。准市民凝固下来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对农民经济吸纳的同时,还存在着社会排斥,这导致了准市民的边缘化。  相似文献   

15.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乡村教师的工作场域在乡村,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乡村环境,因此,其最好的生存状态就是与乡村环境进行位育,走一条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成长之路。乡村教师的位育过程,是教师个体生命能量投入与乡土资源交换的过程,是乡村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教育内涵以及乡村社会共生的过程。然而研究发现,当前乡村教师面临乡土文化价值观薄弱、身份定位错乱以及自我发展内驱力弱化等方面的问题。要重构乡村教师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就需要培养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相协调的能力,推动他们投身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的发展,使乡村教师在广袤的土地上完成自我升华和超越,生成其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师的乡村社会身份是县以下学校任教人员依据城乡二元结构所共有的身份认定。乡村教师乡村社会身份的自我认同是隶属乡村客观属性与追求乡村社会价值吻合的结果。然而,受主客观、历史与现实、国家政策与个体因素制约,乡村教师普遍在认知上理性拒绝、情感上主观排斥和行动上客观逃离乡村社会身份。为保障乡村学校教师的有效供给,开展高质量乡村教学,需减弱“外地化”师资供给方式、在乡村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渗透乡村理念,积极干涉和解决乡村教师的生命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及城郊地区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缺乏科学文化与职业技能,成为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农民市民化发展的一大瓶颈。将职业教育与现代化农业、城镇化工业、服务产业技能化、市民化人文等方面相结合,论证当前城镇化过程中转型期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及基层职业教育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结合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状况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的模型。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是将共性化教育理念与乡土化教育特质统整融合,在回应全球教育趋势和乡村教育诉求中促成乡村教师发展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感等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向度表现为秉持“嵌入乡土”的发展理念、优化“取材乡土”的知识结构、强化“回应乡土”的教学能力和培育“热爱乡土”的教育情怀等方面。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困境在于发展理念失真,专业化思维制约着公共精神的扩散;知识结构失衡,乡土知识被挤压排除在专业知识体系外;能力养成失准,过于重视对教学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运用;乡土文化失落,教育情怀在向乡土社会扩散中面临枯竭。回归乡土世界以彰显乡村教师的公共责任担当、补充乡土知识以完善乡村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转化乡土智慧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回应能力、厚植乡土情怀以涵养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品性,是破除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困境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过量的乡土社会居民向城市迁徙,从而引发农民减少、农业撂荒以及农村衰败等多种问题。由此,近年来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适合乡土社会生活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便是面向“三农”,其宗旨是服务乡土社会的发展。然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学生认同感薄弱,教师发展与乡土文化疏离,学校脱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问题。在地化发展完美地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需求以及农村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基于此,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需秉持在地化教育理念,铸农村职业教育之魂;开展在地化实践,强学生文化认同之根;基于在地化教学,筑教师发展之基;依托在地化资源,固学校自我建设之本。  相似文献   

20.
关注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关注农民工如何才能更好地立足城市、融入城市的问题。然而,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农民工现如今依然游离在城镇与乡村之间,尽管他们的身份有的发生变化,但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行为举止等依然与城市存在较大的社会距离。从文化方面切入对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农民工要融入城市,文化涵化发挥积极的作用。对农民工个体而言,文化塑造着个体人格;对农民工群体而言,文化起到引导、规范、价值整合的作用。因此,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给农民工以保障,从文化、教育等方面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相融相生,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