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20,(3):27-33
严歌苓小说的苦难叙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中,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使其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人性的探究与挖掘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厚重的思想深度;坚韧与接受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充满了希望与温情;宽容与理解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走向包涵与融合。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不止于对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的思考,更具特色的是注重人类共有的、人性层面的开掘,表明出鲜明的人文精神特色,为海外移民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张艺谋的最新力作《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从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二者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这些差异的背后,传达出了作家和导演不同的艺术诉求。文章通过比较《陆犯焉识》与《归来》,来深入挖掘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电影对小说改编的得失。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小说讲述了许多精彩的个人历史故事,在题材、主题等方面表现出可贵的艺术勇气。严歌苓编剧工作方式灵活,几乎涵盖作家参与影视编剧创作的所有模式。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的几部重要影片除《归来》缺陷较为明显外,其他均较为成功。严歌苓小说与相关影视作品表现出深厚的历史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立场,具较高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电影《归来》的上映,使近年来炙手可热的编剧严歌苓再次受到关注。不论是其哪种题材的作品,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边缘人及小人物进行全新的阐释,而作品中故事性与视听感并重的叙事风格,也使其具有极强的改编艺术价值。通过对《金陵十三钗》《少女小渔》等作品的分析,指出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主题和叙事风格是其被改编的主要原因,进而揭示出严歌苓小说改编热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严歌苓小说中的叙事者常常在小说发展的过程中,对情节的发展进行主观化的阐释和干预,使小说呈现出奇妙的文学景观。纵观其自新时期到新移民的作品可以发现,这个"叙事者"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逐渐显形并慢慢成熟的,而这个成熟的过程正是严歌苓对中西方叙事思想不断选择、吸纳、发展的过程,是对叙事艺术的不断探索和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电影《归来》对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二次创作为切入点。通过一些数据对改编后的电影《归来》得失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小说与电影本身性质和传播特点找出得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传统小说以叙事为主,采用情节结构,并以其情节优势对电影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现代电影突出空间造型的作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又反作用于小说。在电影艺术的影响下,现代小说叙事性减弱,造型性增强,时间意识减弱,空间意识增强,形成了对比式、相似式、多视角等空间结构形式,并以叙事的共时性、展示的现时性和意蕴的丰富性,表现出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审美特征。完全可以说,现代小说摒弃了线性叙述方式,却没有去掉作品的灵魂;丢开了“情节优势”,却增加了光、影、声、色等视听元素;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却开辟了更为广阔而又自由的艺术空间。无论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表达思想的深度,还是从艺术表现的力度上,现代小说都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艺术成就,固然与小说自身的追求有关,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影艺术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上)》2014,(13):158-158
“我觉得电影《归来》比小说更加抽象一点,它起到的作用是一滴水见太阳,与我当初的创作意愿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吻合。”《归来》改编自华人女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严歌苓说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因为这是她第一次根据自己的家庭成员、自己的长辈的一些记忆虚构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严歌苓的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之多,在海外与中国当代作家中,很难找到人与之媲美。从早期的《心弦》、《天浴》、《少女小鱼》、《学校的故事》到以后的《谁家有女》、《情色》、《老囚》、《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金陵十三钗》、《幸福来敲门》、《剧场》、《归来》直至《芳华》,严歌苓在海外被认为是最有人气、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与编剧。她神游在小说与影视艺术之间,她的经典作品几乎家喻户晓,《小姨多鹤》与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小说《芳华》被冯小刚改编成了电影《芳华》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电影的变异表现为三个"淡化"和一个团圆结局的设定。其一,淡化了极致政治环境下的人性书写,转化为浓浓的怀旧情绪;其二,淡化了极致战争环境下的人性书写,转化为对战争场面的猎奇观赏;其三,淡化了极致庸俗生活中的人性书写,转化为简短的画外音和画面提示。将千疮百孔的人生设定为一个团圆结局。从小说到电影,由人性的探索变成了滤镜下的青春。变异的原因当从意识形态的文化过滤、小说作者与电影导演文化认知和艺术追求的不同、媒介属性的差异等角度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11.
《怆怆文集》是女作家里扬的一部散文、小说合集。里扬一生坎坷,曾两次入狱,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从而使她更深刻地洞察人生,更好地懂得爱与憎,成为善写悲剧的能手。她的作品感情浓郁,如烈火一样燃烧读者的心,悲怆动人,具有巨大的震撼力。本文通过对她的散文、小说以及表现手法与语言特点的分析,论述了充沛的真挚情感与鲜明的悲剧意识,是里扬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电视小说”作为一种化文字形态为屏幕艺术特质的文学形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60年代我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电视小说,80年代进入“成熟期”。“电视小说”表现出其特有的审美性、再现性、具象性、假定性等特征,因而与“电视剧”有形同而质异的区别:即一个注重突出“文学性”特征;一个注重追求“戏剧性”效果。因受多元化影响,“电视小说”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均应有灿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庐隐小说创作的悲剧艺术、女性视角入手,分析庐隐的生命遭遇、生活经历及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来探讨和研究池莉小说的叙事艺术,分析池莉小说中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的复调手法,并努力探讨促使池莉运用复调叙事手法的原因,以此来透视池莉小说作品的艺术独特性及作家通过小说传达出来的生存困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张洁的小说,受其个性和气韵的驱使,在其诸多作品之间有一种心灵的、情调的相通意蕴。从早期小说着力于内在精神的碰撞,到注重与现实环境中庸俗风气的抗争,随着艺术探讨的深化,其作品更多地表现了外部力量对人物内在心理平衡的破坏,这是张洁小说作品美学思想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在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方面 ,表现出非常独特的创造性和开拓性。她认为 ,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能分割。她追求的艺术形式是一种非个人化的形式。在她的小说中 ,提出了人的本体论、人的认识和人类生存价值等问题 ,创造了一种新的人物塑造模式。在叙事方式上 ,她放弃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述” ,由作家的个人叙述转变为叙述者的非个人化叙述。她还运用诗化小说和象征意蕴等表现方式 ,开创了小说表现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台湾著名女作家施叔青的小说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色彩,这主要表现在其思想主旨和叙事艺术方面。其小说主题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学在视角和价值趋向上多有重合之处。  相似文献   

18.
比喻的成功运用是晚唐女诗人鱼玄机诗歌语言艺术的集中表现。玄机诗歌的比喻不仅类型多样,而且用得贴切新颖、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审美感受,显示出她较高的语言艺术素养,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同时,鱼玄机也借比喻这一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向世人倾诉了自己悲苦的身世和情感历程,这正是其诗歌主要的修辞动机。  相似文献   

19.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型女作家,其文学创作坚持“诚”与“雅”的原则,执着于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并从中升华出哲思和理意,在艺术上追求“外观手法”和“内观手法”、再现和表现相结合。从整体上审视,宗璞的创作呈现出真性情、理趣化、含蓄蕴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是位理性的、善于思考的作家,她采用抽象性语言阐释自己的心灵世界,目光深邃而温和,叙事舒缓而呈散文化倾向。王安忆从未放弃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索和追问,把故事形象与思想相结合,表现生命的孤独和人性的异化,叙事呈观念化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