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布伦塔诺主张哲学应该像自然科学一样具有“严格性”和“精确性”。他以经验主义的方法论立场提出了一种关于先天善的客观主义价值论。他对后世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影响在于探究价值现象的独特理论径路,即以心理学为基石铺垫通往价值本质的路径,将价值的界定建立在心理现象及其内在意向性和自明性的基础上。当然,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与后世心理主义价值理论所依据的各种现代心理学理论有重大的区别。布伦塔诺对于作为活动的心理现象的强调,对内知觉与内观察的区分以及心理现象只能由内知觉把握的观点,都使他的描述心理学与以冯特为代表的实验心理学划清了界限。他的描述心理学是对“心灵”整体的、能动的、内在的本性的一种重新主张。  相似文献   

2.
狄尔泰是科学心理学开创时期一位举足轻重却长期被埋没的心理学家。他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并创建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通过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对体验表达的解释以及对客观精神的理解的方法,描述整个心理生命结构系统、心理生命的发展和心理生命的差异。他的描述心理学为后来的描述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三势力"心理学以及当代质性心理学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3.
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胡塞尔早期继承布伦塔诺的经验描述心理学,将之拓展和应用到了算术领域中。经过数年反思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三维"意向结构模型,把意识内容与意识对象作了明确区分,并把意识活动与意识内容归为心理现象,把意识对象归为物理现象。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质描述心理学,站在人文科学立场上确立了描述心理学的基础地位;主张运用本质直观的描述方法研究具体心理经验之外的普遍观念之物,以把描述心理学打造成一门严格精密的本质科学。他的本质描述心理学与布伦塔诺的经验描述心理学总体上一脉相承,但在基本主张和具体观念上突破和超越了后者,继承和发展了严格科学传统的描述心理学。  相似文献   

4.
西方心理学中的人文传统和形态非常丰富,早期有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狄尔泰的人文心理学思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随后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现象学心理学等,尽管形式各异,但核心精神上,它们都试图从人的本质和要求出发,以适合于人之为人的心理现象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发展心理学,试图真实、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描述生活中的具体心理体验,把握心理学个案中心理的结构和意义,实现对独特个体的心理意义和价值的敏锐理解。  相似文献   

5.
布伦塔诺对于20世纪西方哲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胡塞尔来完成的。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研究方向上,布伦塔诺引导胡塞尔从数学研究转向了哲学研究,坚定了胡塞尔以严格科学的精神来探讨哲学的信念;在研究内容上,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事实上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布伦塔诺和冯特关于意动与内容之争开创了随后的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对立之先河,对20世纪的心理学影响巨大。冯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感觉、情感等心理或意识经验的内容,而布伦塔诺则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及其活动,即意动;冯特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法融进传统的内省法,而布伦塔诺认为意动是心理活动过程,要以反省来加以观察;冯特从心理元素是个简单的心理过程的基础上提出情感三度说,布伦塔诺根据意动指向对象的不同方式,将心理现象分为表象、判断、爱憎三类。  相似文献   

7.
类同形态的心理学总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有五种历史的形态,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作为其中之一,类同形态的心理学是与科学心理学相类同或相类似的其他科学分支中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方法、心理学技术。这些研究和成果在特定的角度、方面或特定的层次揭示和阐释了人类的心理行为,并为心理科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内容、十分重要的方法和实用便利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观问题是理论心理学元理论的基本范畴,也是心理学发展、建设及未来走向的指南和航标。它构成了心理学家的视野,导致了他们能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以及容纳什么和排斥什么。心理学发展史上,有自然科学观、人文科学观、超科学观等观点或理念。文化心理学现在对上述心理学“现”批判性继承基础上,主张将心理学置于文化框架中,深入探讨文化心理观下的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方式、研究者生存方式应有的内涵,扩展实证科学观的边界,从而为心理学带来更宽泛和更具深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9.
科学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世纪下半叶,西方哲学已经表现出强烈的科学哲学倾向,布伦塔诺学派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他们的科学哲学由心理学和逻辑学两个部分构成,但与现代的心理学和逻辑学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当时科学哲学的一些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狄尔泰、胡塞尔和布伯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是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反对主客二元对立,主张主体间的交流与对话是其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科学整体观和科学发展动态理论对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按照以库恩为首的范式理论,当前心理学研究主要以"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两种范式进行,并且心理学发展存在以下统合趋势:1.人性的整合,科学心理学范式与人文心理学范式统一;2.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心理学的发展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12.
13.
人性化与去人性化是西方心理学对待人性问题的两种对立态度和取向。由于人性化的心理学与人文主义有关,因而成为非主流的心理学;去人性化的心理学则与科学主义相联系,因而成为心理学的主流。西方心理学科学化的进程使该学科陷入了一种二律背反的两难境地:如果心理学是科学的,那它必须是去人性化的;如果心理学是人性化的,那它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对此,本文认为,无论做出何种选择,心理学都应始终坚持“理解并把握人性”这一初衷,无论从哪个层面解释人性,都应坚持研究真实的人和人类真正的大多数。  相似文献   

14.
100年来,心理学家致力于人性的研究,试图通过描述、理解人类心理行为活动的普遍规律,进而实现对人自身的控制。然而我们发现,作为科学的心理学和心理学家在运用心理学分析人、控制人方面,远远不如官员、商人、作家的观察和经验总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心理学界有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实证主义的弊端,其中英国的保罗.凯琳和中国的陈立的批评最值得关注。同时,恢复常识心理学地位、宽容主位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思辩研究、案例研究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我们认为,主流心理学应该承认常识心理学,将那些商人、作家的观察和经验总结,作为常识心理学的组成部分,摆脱话语的霸权,容纳多种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心理学学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价值哲学到价值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人类的实践结果积累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人化自然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主要基础,这个充满人为事物、以物质文明为核心的人类结果领域,构成特殊的价值世界.从宇宙进化链来看,价值世界是进化的表现环节之一.随着价值世界的出现和发展,我们有了自然、社会、思维(主观精神世界)、价值等多个"世界".相应地,我们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包括心理学)分别对前三个世界加以研究,但尚没有跟价值世界相对应的科学领域.因此,应当建立价值科学.价值科学是一个大的门类,它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属于同一个序列的科学研究领域.价值科学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论(价值哲学).  相似文献   

16.
儿童全面发展概念的多学科内涵建构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尝试从多学科视角探讨儿童全面发展"五对概念十二个范畴"的内涵建构,具体包括:(1)儿童道德和公民性发展的伦理学、政治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2)儿童认知与情感发展的心理学、脑科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3)儿童社会性与个性发展的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4)儿童艺术与审美发展的艺术学、美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5)儿童健康与安全发展的人体运动学、营养学、安全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以及儿童大脑与身体发展的脑科学、生理学视角的概念内涵建构。儿童全面发展概念的多学科内涵建构对深化儿童发展的基本理论予以探讨,为更加全面地把握育人目标提供理论借鉴,并为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Following the end of World War I, the Ontari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itiated a series of reforms aimed at both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ing.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forms that were made to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These were initiat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a call for a general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and society as a response to the tragic consequences of World War I. They were also based on a series of denunciations that identified scientific materialism,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psychology, as the principal causes of war. In numerous public declarations, the religious, political, and education elite of the province expressed their belief that scientific materialism and the unity of science posed an obstac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province. Although these reforms were the result of a political assessment that fervently rejected scientism, they were, in fact, underpinned by a positivist science that entailed processes of counting, measuring, and sorting to build a system of state-directed human capital formation.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nature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that underscored elementary school reform and assesses whether it represented a significant departure or simply a reconfigur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iques that ensured the state’s ability to govern and administrate.  相似文献   

19.
从类哲学看心理学的分裂与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分裂的根源在于对人性认识的分歧,科学主义心理学将人性视为物性,强调人的自在性和自然属性;人文主义心理学将人性区别于物性,强调人的自为性和精神属性。对人性的不同认识,促使二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上尖锐对立。从类哲学的角度看,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对人性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没有上升到类哲学的高度。类哲学是时代的精神,对人性的认识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所以心理学的统一应该以类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实践为研究的原则,以提升人的类本质为目标。  相似文献   

20.
How Nonfiction Reveals the Nature of Scie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s consider whether children’s trade books promote an authen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They begin by discus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d then examine existing research in children’s science books for evidence of the visibility of these features. They describe the problems science educators have with literature that constructs what has been called an “architecture of scientific myths.” Instead, the authors suggest using the literature of inquiry, books that promot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by developing an authentic context for science. The authors provide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ree exemplary books, each an example of the literature of inquiry. They end with suggestions for explicitly discuss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in children’s nonfi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