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追溯苏格拉底对“美德”与“知识”关系的看法,以及古希腊时期“美德”和“知识”的涵义,发现苏格拉底没有提出更没有赞同“美德即知识”这个说法.然而,我国学者大多认为“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并对此“名言”大加阐释.经考证发现,此“名言”以讹传讹的原因既有苏格拉底本人的述而不作,又有翻译和转译过程的失真,也与我国的语言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2.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源于苏格拉底,但并非苏格拉底的明确主张。由于美德与知识各自都有不同含义,因而“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具有多种解释,某些解释是合理的,某些解释是不合理的。合理的解释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美德培养与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开启了探讨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先河。他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之后的亚里士多德从两个方面对“美德即知识”进行了扬弃:一方面是从德性的分类角度出发,亚里士多德继承苏格拉底理性主叉的同时,指出灵魂的欲望部分也有相应的德性即道德德性;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和行为的转化关系角度出发,他指出知识或无知不是行为善恶的根源。德性或恶都是出于人的意愿的。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普遍认为,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美德可教”的观点。然而事实是苏格拉底通过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美德不可教,美德不是知识”。他只是在与人辩论中由“美德不可教”而意外地得出了“美德即知识”的结论,但他意识到这是自相矛盾的,因而希望继续探讨下去。美德是个性心理品质,是中性的,既可能有益,也可能带来害处。因此,作为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注重智慧,主张道德智慧教育。在日益复杂的当代社会,道德智慧比美德更重要,更紧迫,应注重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德即知识-试析苏格拉底伦理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伦理现之一。章介绍了苏格拉底伦理现中,“美德”的涵义和其中的具体品质,同时还分析了各种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即知识”包含了三部分紧密相关的内容,即“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而且,人们要具备美德就必须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最后,章还介绍了该命题成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主旋律的政治立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作为伦理智倡导一种经过理性省察的伦理生活,他通过“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美德即知识”3个理性主义伦理命题,集中探讨了美德的存在形态以及美德的可传达性问题,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伦理学直接影响了其身后的以后至近代的伦理学发展的模式,他提问题的方式,他的伦理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化背景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源于苏格拉底,但并非苏格拉底的明确主张。由于美德与知识各自都有不同含义,因而"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具有多种解释,某些解释是合理的,某些解释是不合理的。合理的解释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生活、美德培养与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成了苏格拉底与孔子不同的伦理思想。苏格拉底提倡"美德即知识",认为理性知识才是导致善行为的根本原因,情感则是导致恶的行为的根本原因,表现了崇尚理性的特点。而孔子力主"仁"、"孝"思想,认为血缘亲情是道德的终极因素,彰显情感。  相似文献   

10.
“知识即美德”出自苏格拉底,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不过,当下学界对其研究更多地是从现代知识观出发的,从而曲解了命题的本有涵义。从亚氏对“知识即美德”所具有的包容性分析来看,这一命题可从两方面切入:实践之智即美德;默观即美德。  相似文献   

11.
余维武 《中国德育》2006,1(5):78-79
美德是否可教,自苏格拉底起,在西方始终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苏格拉底从知识论出发,认为美德就是具有确定性、普遍性的知识,而人的理性灵魂为人认识这种知识提供了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认为,如果说美德是知识,知识可教,故美德可教。但同时,他又否定了专门的美德教师的存  相似文献   

12.
从苏格拉底教育理念的"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精神"助产"术,实践理性等方面为现代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作了古典理论的反观性阐述,使苏格拉底的教育哲学在古今中西的时空中找到精神的契合和扬弃,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应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一、该命题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二、这一命题的具体含义及其何以成立;三、这一观点对后世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的影响.由此,对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一个总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14.
苏格拉底首次提出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苏格拉底由人的品质、品接束探讨人的本质问题,提出“美接即知识。的现点。包含三层意思:追求智慈和理性是人必须的美德;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是道路的;只有具有道接的智慧,随道德情景来采取相应的道路行为才是真正具有美德。苏格拉底的寻求和训练道德的智慧的观点对我国现有的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沈岚霞 《上海教育》2007,(7A):42-44
苏格拉底将一生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教育青年的实践,坚信通过教育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倡导“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命题。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因而提出了“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力图通过教育使雅典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知识和美德。 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倡导问答式谈话教学法,至今对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首次提出关于人的问题的探讨,被认为是西方哲学上的“分水岭”,他的关于人生理想的教育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美德根本论教育;知识前提论教育;善的目的论教育。这也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有知、美德、至善的人生境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苏格拉底的人生理想教育相融合,因为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达到有知、美德与至善。  相似文献   

17.
在柏拉图看来,教育体系的作用在于区分不同种类的人,并将其置于社会中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当每个人都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所有社会职能都能得到最好发挥时,社会就是合乎正义的。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层预设了最重要的政治美德:正义。柏拉图对教育体系分层功能的理解是服务于其终极理念的。苏格拉底认为,在某种意义上,美德即知识———知道美好的事,就会做美好的事,而且美德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习得。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这个命题进行补充,他把正当的知识看作是关于善的理念的知识,但柏拉图不像苏格拉底那样相信人们能获得关于美德的知识。这是…  相似文献   

18.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这一训示对于当下教育的启示在于:知识是承载美德的基本元素,知识教学必须与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在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和增进学生的人生智慧,促进学生德知并进、和谐发展、德性完满。真正具有伟大力量的知识是兼具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知识,真正优质的教学是内外价值兼具的教学。重温“知识即美德”,就是要重视知识所隐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我国高校不断进行着科学知识教育之时,其实还在进行了最高尚的教育——德育教育.在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雅典式”教学的过程中,汲取苏格拉底的讨论武的教学方式,能极大的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对于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学青年教师》2008,(3):45-45
诚如本书副标题所言,“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在横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西方教育史上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20位思想教育家可谓悉数登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思想家同与之相应的三介著名的教育命题“美德即知识”“教育是一种艺术”“如何获得美德”在这里交相辉映。德国教育“三剑客”“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与“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在这里实现跨越性的“历史会晤”。凯兴斯泰纲的“公民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