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于兆军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1):134-138
汴梁是宋代的刻书中心之一,可是一直以来由于直接记录汴梁民间刻书的史料少之又少,又加上现存实物罕见,汴梁民间的刻书情况很少有人谈及。从间接史料入手,通过对当时汴梁图书交易情况的分析、对前人版本研究成果中关于汴梁刻本的整理以及对北宋刻书禁令和宋代史料笔记的探寻,指出北宋汴梁民间刻书也是相当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2.
汴梁是北宋的首都,堪称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北宋柴宗庆曾赞美它:"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1]272北宋汴梁繁华富庶的景象,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随处可见.汴梁不仅是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北宋一代最先兴起且影响最大的刻书中心.  相似文献   

3.
北宋时期,汴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统治者大力提倡下,拥有雄厚技术人才基础前提下,其刻书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文章在对北宋汴梁刻书发展状况进行初步探讨基础上,对其刻书兴盛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北宋刻本传世甚稀,有关北宋时期的私人书坊刻书情况,目前所知资料非常有限。而有限的几 家见于记载的北宋私家刻书名号,就显得比较突出,北宋"建邑王氏世翰堂"就是经常被版本学与印刷史学 者提到的北宋刻书名号之一。本文依据前人研究成果,指出《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所著录的北宋"建邑王氏 世翰堂"刻书名号为书估伪造,诸家著作中将它作为北宋私家书坊刻书实例,是不妥当的。本文通过此一引 用错误资料的典型事例,指出在利用旧有书目文献资料进行印刷史、版本学尤其是有关宋代刻书的研究过 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考虑多种复杂的情况,特别要对古书作伪情况保持警惕,对书目 文献中的相关材料仔细鉴别,去伪存真,才能使自己的研究建立在正确的资料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国子监刻书是从五代时期开始,宋代兴盛。作为中央政府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宋代开封国子监在官方刻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对北宋开封国子监刻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五代时的书肆,北宋时的书林、书堂,南宋时的书棚以及明清时的书铺,皆泛称书坊.古代的书坊基本上就相当于现在的书店,颇有异者,书坊本身刻印图书,而现在的书店则不承担图书出版的职能.五代时期的洛阳,已有零星的书坊开始刻书.历经宋元明,而达于清,河南坊刻的数量与所刻图书见于著录者远远超过了前代,走向-个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7.
元代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内容丰富,更出现了王祯的木活字印书,是当时全国刻书印书最活跃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本文采取考证的方法,就元代安徽的刻书机构、刻书概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元代安徽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明代安徽刻书地区广、规模大、数量多、质量精、内容丰富,是当时著名的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现采取考证的方法,就明代安徽地区的私家刻书情况、发展特点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明代安徽私家刻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两宋安徽刻书地区分布广,刻书数量多,质量好,资料丰富,是当时全国的出版中心之一。前人研究安徽刻书,多集中于研究徽州一地之刻书,难以反映安徽刻书的全貌。文章采取考证的方法,就两宋安徽各地书院及各类学校的刻书情况、发展特点等进行考述,以全面反映两宋安徽学校的刻书成就。  相似文献   

10.
于兆军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3):143-146
汴梁是北宋的绘画中心,同时也是北宋的刻书中心,汴梁绘画和汴梁雕版印刷事业的兴盛共同促进汴梁版画的繁荣。在汴梁,版画的雕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佛经版画的刊印也较前代有很大的提高,版画作为书籍插图被成功运用,木版年画也因此得以发明。无论在题材开拓上,还是在应用形式的创新上汴梁版画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景文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1):143-146
以宋代公使库刻书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使库的性质、经费来源,总结公使库从事刻书的动因以及所刻图书在地域、版式、内容、字体、成本等方面的鲜明特色,分析公使库刻书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公使库刻书活动对宋代雕版印刷业的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北宋经书子籍刊刻与“典籍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勇强  陈久恩 《出版科学》2012,20(3):99-104
北宋是中国雕版印刷的勃兴期。这一时期,以国子监为主导,各地官私机构相继刻印了大量经、子类书籍,蔚为大观。经书子籍雕印既是中国以典籍为中心的传统学术惯性,也是科举政治的必然选择。这类印本在社会的广泛传播流行,导致"疑古"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典籍的神圣,对北宋的学术发展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形成"六经注我"为特征的宋学。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繁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宋代图书市场相当活跃。本文从图书买卖形式、市场管理、竞争、流通渠道、书价五个方面探讨了宋代图书市场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余慕珍 《兰台世界》2020,(5):157-160
关于与北宋对立的契丹(辽),北宋士大夫言论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一种是正面或者说是中性的话语,一种是非正面的话语。在文化上,北宋士大夫认为契丹是蛮夷,持轻视不屑态度;而在现实上却迫于军事实力,不得不承认另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传统天下观与现实国家观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通过北宋士大夫关于契丹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可以看出北宋士大夫对于自我文化定位的摇摆心理。  相似文献   

15.
陈景增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3):103-106
元代出版业出版大量的书籍,同时也出现许多版权纠纷问题。为应对这一问题,元代书籍版权保护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主要是在书刻管理、书籍出版标记使用、书籍辨伪等方面。元代的书籍版权保护贡献是明显的,对当代及后来出版物的版权保护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是有意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元代书院藏书重要来源之一——书院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拨捐学田刻书经费充裕、刊刻书院教学和研究用书形成书院藏书一大特色,以及山长主持刻书质量精善等方面,阐述书院刻书成为书院藏书重要来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孙文杰 《出版科学》2009,17(4):93-97,92
宋刻本在清代图书市场上备受珍视,书价高昂。本文概述清代宋刻本书价,与同期的官员俸禄及物价进行比较,并对书价高昂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此现象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8.
蔡历丞 《兰台世界》2021,(3):151-155
北宋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市民生活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这体现在诸多名家大师的画作以及小说回忆录之中,尤其是北宋都城开封(史称东京),在当时简直就是经济繁荣以及歌舞升平的代名词。宋徽宗时期是北宋覆灭的前夕,其治下的东京城却在《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中体现得如诗如画,然而此时北宋的开封的常民生活是否有如画卷诗篇般惬意丰饶,后人却难以完全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