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歌是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诗的语言凝炼含蓄,结构跳跃,留有的“意义空白“比其他文学形式更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象空间更大.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诗歌时,应根据诗歌语言的这一特点,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对诗歌的“意义空白“进行补充,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补白.……  相似文献   

2.
余凤玲 《考试周刊》2014,(33):25-25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学体裁,诗人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由此可知,优秀的诗歌,意象鲜明,意境深邃,传之以情,给人以美。在高中教学实践中,阅读鉴赏诗歌,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意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逐而进入意境,因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领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3.
狄金森氏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但在内容上却含有丰富的哲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悼论性,即狄金森善于从寻常的事物发现不同寻常的意义,从矛盾中揭示真理;哲理性,即她的诗歌蕴含深邃的哲理。折射出普遍真理的光辉;复义性,即她的诗歌内涵丰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释;比喻性,即她诗歌中的比喻往往使其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可读性强;象征性,指狄金森擅长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被称为象征性意象。  相似文献   

4.
孔华 《学语文》2014,(4):51-5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和其他文学品种相比,诗的语言最具特点,宋代的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诗家语"是一种特殊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旦成为"诗家语",其性质就可能发生变化,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用西方文学家的说法,就是"精致的讲话"。面对这样"精致的讲话",我们要指导学生深入诗心,读懂"诗家语"。  相似文献   

5.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因此,诗歌是一种极具欣赏学习意义的体裁。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指导学生如何去品味诗歌中的情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概述】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在内容上它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形式上,它构思精巧,语言精练、形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而具有音乐性。我国古代把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或诗。按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有无格  相似文献   

7.
感悟诗歌     
朱爱武 《教育文汇》2003,(11):39-39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诗歌作品?我的理解是:既不是不加指导,信马由缰地由学生泛泛阅读。也不能是只由教师机械僵化地片面解读。诗歌是最凝炼的语言艺术,诗人以最简炼的语言组合创设了所有语言艺术中最富意韵的意象。通过意象创设,或寓意,或象征,丰富的情感或深奥的哲理则自诗歌的意象中源源流淌,让读者从中体会妙不可言的情感。在诗歌教学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大多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其个人经历,理解这些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感性认识与生活经历。可指导学生体会诗歌包含的情感因素,把握诗歌包含的意象因素,品味诗歌包含的语言与思维因素,改进和创新诗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玲 《学语文》2010,(4):14-15
一切艺术都讲究空白,绘画、戏剧、音乐……无不如此。在这些艺术创作中,诗歌深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精髓,它的空白尤为突出。而我们欣赏诗歌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补充“空白”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更好地体味诗的情韵,就应该深谙“补白”的艺术,用合理的形式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10.
诗歌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以其丰富的意象、简短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在小学语文教材上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教学部分。教师能否将诗歌的意义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一直是教学的重点。本文将就当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探究如何提高诗歌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表达形式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炎黄子孙寄托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创造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研究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对于阅读鉴赏古典诗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经常让学生发挥想象,把高度概括凝练的诗歌语言转换成生动形象的散文语言,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使他们深入感受了诗中意境,丰富了情感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的殿堂里,诗歌是最美的奇葩,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新课改中对古诗文教学的几点做法:一、融情于读读是学习文本的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  相似文献   

14.
王芳 《教学与管理》2022,(17):37-39
古诗作为独特的文学样式,编入教材后就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语文意义上的阅读,二是文学意义上的阅读。小学高年级古诗教学可以以“意象”为切入点,将语文意义上的阅读与文学意义上的阅读相融合,拓展诗歌教学的审美视域,实现古典文化的传承价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单首诗教学从意象走向意味,组诗教学从意象主题走向意象话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些事物成为历代诗人普遍运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审美情趣,成了表达特定情感意义的语言“符号”。了解这些常用意象的含义,便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诗歌;否则,读起诗词曲来可能会莫名其妙,甚至不知所云。这里扼要介绍古代诗歌中一些常用意象的含义,供同学们在阅读中参考。一、杨柳、杨花、柳絮杨和柳同科不同属,杨枝上扬而柳枝下垂,但二者的干、枝、叶、花、种子都差不多,因此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杨也叫做柳,垂柳也叫垂杨。杨柳的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国古代,人们把不合乐的称作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现代汉语将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称为诗歌。诗歌是最古老的文体,既反映社会现实,又饱含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感情,是独具魅力的文学瑰宝。新课标对语文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诗歌教学的重要作用,即诗歌因其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形象凝练的语言和丰富深沉的感情,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不可替代的载体。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数量众多的经典诗歌,本文旨在结合诗歌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17.
高小玉 《考试周刊》2010,(44):46-46
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在读诗时,读者一方面要探究诗人借助于诗所要抒发的情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并通过想象加以再创造,丰富诗的内涵。因而,要解读诗歌的含蓄之美,就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多方面素养的培养。本文谈及鉴赏诗歌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以求为解读诗歌找到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8.
“补白”策略的应用重在在阅读学习中找到文章的“空白”点,根据文章的内容,再结合自身的感悟、补充的资料,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将“空白”点填满,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具有创造性。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补白”已经成了一种常见的阅读策略,此种策略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有效的“补白”不仅可以让文章内容与情感更加丰富,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读与写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可以说,“补白”是一种可以加深学生阅读体验的策略。文章重点探究“补白”策略的应用方式,希望可以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中国的古典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意蕴丰富。诗人们常借助这些凝炼而意蕴丰富的诗歌语言倾吐心声,抒发感情。它或婉转缠绵、深沉幽怨;或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或慷慨悲壮、沉郁顿挫。我们赏诗时一定要透过诗的语言揣摩、感受它的弦外之音,借助诗的意象、意境领会诗的意蕴,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赏诗首先要“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主要事迹,作家所处的时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家写此诗的心境。这是诗人创作的最原始动力。只有做到了…  相似文献   

20.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把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美。一、感受其整体一首诗是完整的。诗人在创作时,其思维是前后呼应、紧密联系的,这就是在学习诗歌时要感受其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