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三、文之道 (接89年第3期)在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类何以有文的问题进行阐述之后,刘勰进入对人类之文发展历程的具体考察。这一考察一方面是对人类何以有文之“道”的具体历史的证实,另一方面又是“道”与文之关系的落实和具体化。前者说明:“自然之道”在考察人类之文发展历程中同样具有指导、统领作用,对人文的考察是服从于“原道”主旨的;后者则是“道之文”向“文之道”的转化,是要从人文发展历程中初步总结出“文之道”。  相似文献   

2.
石立燕 《文教资料》2005,(36):77-78
写于40年代的《憩园》是巴金创作的转折点,也是巴金在创作了一系列战争题材的作品后对“家”的一次回归与反思。在作品的显性层面上,作家写的是“我”回乡时的所见所闻,然而在隐性层面上,作品的叙速过程实际上是“我”精神上的一次返乡历程。本文分析了在精神返乡历程中“我”的引路人、“我”返乡的阶段性以及这种返乡的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说:“旧的一年即将过去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又减少了一年。” 另一个人说:“新的一年就要来到了,在我的生命历程中,又拥有了一年。”  相似文献   

4.
在“新月派”诗人中,林徽因诗歌的情感历程是较曲折、复杂的,其情感历程的变化较典型地表现了诗歌创作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本文拟对这种情感历程作一剖析,并从中总结诗歌创作中诗人情感的定位与走向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学毕业阶段的语文复习是学生整个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收尾工程”。当下比较流行的知识堆积、机械练习、大考连小考等复习方式,枯燥乏味,令人生厌,往往让学生谈“复习”色变,苦不堪言。其实,从本质上说,语文复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该成为其生命中一段绚烂的历程、一段丰润的历程、一段值得回味的历程。这里介绍几种复习方式,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王阳明的为学历程,多认为有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一变,但王阳明其实是把辞章当作“作圣贤”的用功途径,在王阳明看来,读书中举,学习辞章,乃至学工学农,都是可以使自己成为圣贤的方法。因而,王阳明的为学历程中,不存在从“溺于辞章”到“始慕圣贤”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黄荣华 《新读写》2022,(4):32-34
<正>我倡导“过程性写作”已有十多年了。什么是“过程性写作”?其核心就是以同学的精神发展为主线展开的写作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实现“一次作文,一个生日”的写作目标。大家不要误解“一次作文,一个生日”,以为是过生日就写作文,或过生日才写作文。这里我说的“生日”,是指写一次作文,人的精神上获得一次新生。从我践行这种“一次作文,一个生日”的“过程性写作”来看,同学在这个过程中至少有一个大的好处——助推自己的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8.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社会变迁。流动儿童的大规模出现是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人口大规模迁移这一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的,由此造成的农村儿童所体验到的由“留守”到“流动”甚至“流浪”的经历,将会重新建构他们的生命历程。因此,在流动儿童的研究中,运用生命历程理论这种把历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与有关个人经历、行为和环境的详尽纵向研究数据相结合的研究范式,才有可能达成我们对流动儿童生命历程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9.
文学自身从作品到文本的历程,是文学研究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移的历程,是由所指性的“谜义”、“奥义”、“本原”、“心灵映射”向“不确定性”、“边缘性”、“意义多元共生和相互依赖性”转移的历程,是主体(部分精英主体)支配下的文本阐释“一言堂”向注重对文本个体感受中的群言、杂语、平民化转移的历程,是由游离出系统之外、独占奥堂的经典作品向注重文本问性、文本文化研究转移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讨论热学中“热”的本质、温度、热力学第一定律等概念发展历程,指出在物理学发展历程中充满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物理学正是在新旧认识的反复较量中,建立起一座座的历史丰碑,一次次的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设计思路和依据 “思路”:“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是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三的教学内容。专题三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对此,陈旭麓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在这不断涨落的思潮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体悟到先驱者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倾听到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脚步。  相似文献   

12.
“至善”观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在古希腊伦理思想中被划为两个不同的派别分开讨论。能动主义经历了从“至善即理念”到“至善即幸福”的演变历程;快乐主义经历了从“至善是肉体的快乐”到“至善是精神的快乐”的演变历程。前者的历程比后者的历程要长一些,要复杂一些。但就其总体来看,“至善”观的发展和进步是主流,不仅对古希腊的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对我国现阶段的德治有有益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共和国长子”,“一重”曾经被周恩来誉为“国宝”。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一重”一直努力承担着重型装备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光荣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不同学科视野中的儿童发展观是不一样的。在教育领域中人们曾用“生长”来描述儿童的成长,后来更多地使用“发展”的概念,现今“生成”一词日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献之中。描述儿童成长的词语经历一个从“生长”、“发展”到“生成”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一、为教学设计融入创新理念,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侧重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演变规律的介绍,形成了“以教材为本、以大纲为纲”和“教师教课本、学生背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严重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地理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和探索问题的“历程”,这里说的“机会”和“历程”是指教师在兼顾课标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发、设计探究式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创新,一是教师自己要敢于质疑过去呆板的教学手段,大胆尝试更加符合学生特点…  相似文献   

16.
石黑一雄是擅长书写“创伤”这一主题的作家。文章运用创伤理论,探究英国日裔作家石黑一雄小说人物在“后创伤状态”下寻求存在意义和破除认同困局的艰难历程。在他的创作中,个体将固有的创伤记忆转化为动态的意义建构(分别为“自我关照”、“悦纳他者”和“生活世界的重建”),从而得以达成“新的主体性的形式”,在反省式的重构中获得自我疗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一、“建立根据地”与“超越根据地”赵卫东:吴老师,记得您曾在谈及自己学术历程的一篇访谈中说,一个学者要构建自己的学术“根据地”.然后还要超越“根据地”,从而走向更广大的学术天地。我认为这是对学术成长规律的一个很形象的概括。您能否借这个机会再阐发一下?  相似文献   

18.
在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中,“技术”与“素养”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条主线。由于基础教育属于国民素质教育,技术课程也必然要指向学生的素养而不仅仅是具体的技术,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问题:如何以技术为核心教学内容,而又不陷入“技能教育”、“实用教育”的泥淖?  相似文献   

19.
建一所快乐学校,让师生快乐成长,是笔者的教育理想。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在学校的办学历程中,坚持“让每一个师生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立足实际,开展“农娃乐”特色教育,深入研究农家文化,开发优秀农家文化的教育价值,以“一院一园”呈现农家韵致,传承农家文化,弘扬农家文化精神,让农家娃学农、知农、  相似文献   

20.
思辨性阅读注重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多个角度审视,需要经历质疑、求证、辨识等多个思维历程。思辨性阅读教学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体现为对“认知”的“再认知”,指向“让学习真发生”的深度学习,是“教是为了不教”的保证。思辨性阅读教学强调用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用任务驱动串联语文活动,用学习工具支撑学习历程。所以,课堂学习应始于“问题萌芽”,进行多维质疑;基于“能力生长”,进行多向求证;指向“素养发展”,进行任务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