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永香 《学语文》2008,(2):50-50
古典诗歌.以其精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丰富、动静相宜的生活画面,具有特殊的审美教育功能。因此,诗歌画面的生活化教学,抓住“诗中有域”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画面,看画悟画,再走出画面,展开联想,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诗歌和诗歌教学的特质是它的审美性。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的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让学生  相似文献   

3.
孟郊是中唐时期与韩愈齐名的著名诗人,时有“孟诗韩笔”之说。他是以“苦吟”著称于世的,诗风尚险怪。由此形成了他诗歌最为显著的审美取向——奇异美,主要表现在句式的错落、炼词造句、修辞方法的怪用、怪异意象的塑造等多方面。孟郊诗歌奇异美的形成是与中唐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及作家个人的审美艺术个性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艺术 ,读诗时 ,经常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光辉照临自己的心灵。诗是最美的文学样式 ,“一首诗的胜利 ,不仅仅是它表现的思想的胜利 ,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艾青《诗论》) ,诗歌具有美的灵魂和感情 ,美的构思和意境 ,美的语言和造型 ,还有音乐的旋律 ,绘画的色彩。诗歌集美于一体 ,又把美传播给千千万万的读者。由此可见 ,诗词教学无疑是学校美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诗词中探幽寻美 ,陶冶心灵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培养美的情操。众所周知 ,我们在学习和欣赏诗词作品时 ,无论是中国古体诗词 ,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戴望舒《雨巷》一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形象的艺术价值,即“丁香”姑娘是忧郁的形象,代表了忧郁的美,是诗歌中忧郁美的典型形象。诗人在这一形象上是有意无意地追求了忧郁的美,这种追求体现了中西诗歌、文化的影响和诗人对生的美感意识即对人生的认识。由“丁香”姑娘忧郁的形象到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对忧郁美的崇尚,追问了忧郁美的根源、忧郁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古诗教学应创设美的情境,引领学生在入情入境中体悟出诗歌美的意蕴。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美、赏析美、表达美的过程中,会唤醒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让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诗歌作为美的载体,其教学应当承担更为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诗歌教学应该是一个开展美的欣赏、学习美的表达、尝试美的创造的活动过程。诗歌欣赏是一种需要欣赏者参与的艺术鉴赏活动,是欣赏主体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重新构建诗美的过程。一首诗就是一个诗美系统,诗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对诗美的解构过程。比如教授柳永的《雨霖铃》,就应让学生了解该词的节奏、平仄、韵字的特点及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诵  相似文献   

8.
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诗是继承中国古典诗歌“借窗观景”创作方法而推陈出新的佳作,是古典诗美与现代诗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江苏教育》2013,(10):10-11
语文教学中是包含着"美育"的,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意蕴,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的内涵美,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力,体验诗歌诵读的音律美,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诗歌和诗歌教学的特质是它的审美性.改变诗歌教学中"唯理性"倾向和"肢解式"的模式,必须重新"拾回"审美赏析的价值取向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应当成为一个感受美(诗的意境和情感)、鉴赏美(诗的内容和形式)、内化美(美的体验和个性)、创造美(美的思想和行动)的过程,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获得审美愉悦、人格提升、个性张扬.我们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诗人,而是要让他们爱诗、读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咀嚼其意,在文学的殿堂里陶冶性情,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下面就诗歌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赏析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过去对邵洵美的诗多持否定态度,实际上,如果将邵洵美的诗置于世界诗歌格局中加以评论,可以发现他主要是吸收了法国诗的乳汁,贯穿了“颓加荡”的特色,从而使自己的诗另成一格。因此,对他的诗,不能仅仅站在单一立场上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12.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作诗“当以盛唐为法”,他特别推崇盛唐诗歌的“兴象玲珑”,看中盛唐诗歌雄浑悲壮,气象浑厚。他认识到诗歌有特别的审美情趣。有论者认为严羽“只强调诗的艺术性,不知道诗从现实生活中来”,这种看法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19,(4):45-50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邵洵美的诗歌进行价值重估,但忽视了邵洵美对纯诗化的追求。邵洵美在五四新诗萌芽之际率先思考新诗艺术形式的合理建构问题,以先锋姿态创造出一种形式优美、情感自然的纯诗。从诗歌立场上看,邵洵美的诗歌创作反对功利性、道德性,主张"为诗而诗";从诗歌形式上看,邵洵美追求诗歌形式的极致美感,注重诗歌的音乐美与色彩美;从诗学精神上看,邵洵美对灵与肉的先锋思考彰显了诗人对个体审美愉悦独特的追求。邵洵美的纯诗先锋实践为中国纯诗化的诗学建设灌注了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可以说是一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诗歌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陶冶美的心灵,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等。诗歌有着教育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的特征,因此常吟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想象,还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语文教育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经,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朱自清曾说“诗是语言的精粹”,通过鉴赏诗歌来提升语言审美能力,无疑是最佳的路径。如何鉴赏诗歌,笔者以为应遵循三大原则。一、少概念分析,  相似文献   

16.
王迅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1):23-25,43
徐志摩的诗是一个富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等多重审美特征。全文仅仅就徐志摩诗歌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联系、诗美表现以及诗人创作的心理特征谈谈徐志摩诗歌的诗美特征之一———空灵美。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是小学古诗教学的突破口,美本身就是诗的特性和本质,较之其他文学艺术形式,诗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有美的特质。要充分领略诗歌所创造的文学世界的美妙,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只有审美教育才能实现这点。  相似文献   

18.
针对课程标准中提出“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高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只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是要循此继进,逐步注重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领悟诗歌的内涵,体味诗歌情感、形象、意境;增强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用精练、形象、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集中表现在作者对意境的审美创造上。何谓意境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意境是诗美的集中表现。正如王国维所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有境界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歌教学应突出意境教学,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揣摩、探寻、发掘意境,领略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感受美;结合课文学习,指导学生鉴赏美;分析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创造美。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品格完善,心胸开阔,思路明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将“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足见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