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今年4月份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有关“产品标准”的使用进行了跟踪式新闻报道,双方因此展开了舆论大战,农夫山泉方面称《京华时报》这样的报道方式是一种“舆论暴力”.本文将通过对《京华时报》对这一新闻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讨媒体舆论监督的合理范畴.  相似文献   

2.
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之争在新闻界和公关界闹得沸沸扬扬,在"中山大学传媒茶座"中,《京华时报》总编辑助理、新闻学者、资深公关界人士等就《京华时报》的报道、农夫山泉的公关以及媒体与企业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探讨,与会者认为媒体与企业关系应该回到法治轨道上,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媒体在揭露有关生产企业问题的时候,应当向消费者说明有关国家标准的基本内容,应当在普及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给消费者以善意的提醒。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之争短时间内不会出现结果,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值得广泛讨论。京华时报的报道认为农夫山泉使用的标准属于地方标准,而在矿泉水生产领域,已经有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不  相似文献   

4.
周俊  颜一力 《中国广播》2013,(8):102-103
在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中,与公共利益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农夫山泉饮用水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这既是公众的疑惑,也是解决这一事件的关键。虽然《京华时报》利用60多个版面、60多篇新闻报道来对农夫山泉提出质疑,但是没有找到最关键的真相:农夫山泉到底还能不能喝。从报道中可以看出该报紧紧揪住的两条“辫子”,其一是农夫山泉使用了指标要求相对宽松的地方标准,其二是农夫山泉企业不负责任。但是,这两条“辫子”与实际的公共利益联系并不紧密。  相似文献   

5.
2013年4-5月《京华时报》与农夫山泉持续28天的"水战",赚足了受众眼球,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和搜索引擎的热门话题,"标准门事件"是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展而成的热点新闻事件。本文运用危机传播的相关理论对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进行个案研究,结合危机产生的阶段性特征重点分析"标准门事件"中的舆情建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京华时报》报道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为例分析指出,从传媒履行舆论监督职能的角度看,无论是利用版面资源对企业进行大规模批评,还是有意无意地对公众真正关切问题的忽视,以及监督证据的缺乏和暧昧的双重身份,都反映出《京华时报》存在滥用舆论监督权的倾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标准门”的报道和评论为例,分析认为该报道存在不规范之处并进一步探讨我国新闻监督侵权的结构性根源.论文就此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媒体监督企业,谁来监督媒体?”这一根本性问题涉及到媒体的权力来源和对权力规约的依据,本文对此作了回答.论文最后指出:为化解和规避舆论监督的风险,第一要突破制度困境,回归传媒的公共性;其次媒体要遵守新闻专业主义规范,加强新闻自律;第三建立有效畅通的沟通渠使得公众能够监督媒体.  相似文献   

8.
常江  许诺 《青年记者》2013,(16):17-19
媒体人应努力保持冷峻,用专业的精神和理性的心态去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弘扬内心的善。京华时报和农夫山泉的争端持续了一个多月。这场原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或政府主管部门解决的事件,却在媒体和企业之间不断拉锯,由起初普通的媒体监督报道逐渐演变为媒体与企  相似文献   

9.
于阳 《新闻世界》2014,(7):366-367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作为科学议题,食品安全的复杂性导致公众对其认识有限,媒体向公众传播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食品安全风险生产与再生产的角色。本文以《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生产标准报道为例,分析在我国现存不完善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简化核心信息,制造单一冲突对立框架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传播乱象,并提出了构建科学而理性的报道景观的媒介期待。  相似文献   

10.
明天,《京华时报》将不再用白纸黑字为您记录昨天.但《京华时报》的白屏黑字,将继续与您为伴. 2017年元旦,《京华时报》纸质版将休刊.同时,京华网、京华圈、京华微博、微信以及系列公号组成的《京华时报》新媒体矩阵,将为您即时推送新闻、资讯,为您更快地链接昨天、今天和明天,和您一起更多地与亲友分享,与陌生人碰撞. 《京华时报》的温度,仍然在您的手里,和您一起度过冬天,走进新的一年.就像过去的15年那样.  相似文献   

11.
4年前的2016年12月31日,《京华时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楷体字的“致读者”:《我们只是转身我们不会离去》。次日,2017年元旦,这份虽仅出版15年却知名度很高的纸质都市报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致读者”是这样开头的:“明天,《京华时报》将不再用白纸黑字为您记录昨天。但《京华时报》的白屏黑字,将继续与您为伴。”文章紧接着又说:“2017年元旦,《京华时报》纸质版将休刊。同时,京华网、京华圈、京华微博、微信以及系列公号组成的《京华时报》新媒体矩阵,将为您即时推送新闻、资讯,为您更快地链接昨天、今天和明天,和您一起更多地与亲友分享,与陌生人碰撞。”  相似文献   

12.
禹建强 《青年记者》2003,(12):12-14
2001年5月,由中国最权威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上市公司北大青鸟联手推出的报业新秀《京华时报》强势杀入北京报业市场。在一年之内,《京华时报》在全国报刊广告收入排名中位列16,2002年全年广告经营额达到3.5亿。《京华时报》被称为北京报业  相似文献   

13.
《传媒》2006,(11):36-37
京城报业龙头老大 2006年《京华时报》一改京城传统的新闻理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还原,办出了让读者有阅读快感的、纯粹的新闻纸。《京华时报》的广告版面营业额每年以亿元的速度快速增长,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京华时报》2006年上半年进入全国报纸前5名。《京华时报》坚持稳定,持续,良性增长的经营理念,始终保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再创奇迹。  相似文献   

14.
“北京报业市场早已被分割殆尽,《京华时报》此时出马能行吗?”“就目前的京报格局来看,《京华时报》很难分得一杯羹。”“对《京华时报》,担心也好,怀疑也好,害怕也好,都为时过早,咱们走着瞧。”……如果说在5个月以前,围绕《京华时报》的“横空出世”,世人大多还抱以迷茫、怀疑、观望的话,那么,5个月以后的今天,《京华时报》却将京报天下一分为四,引爆京城报业市场重新“洗牌”,这不得不使我们对这份报纸刮目相看。人们常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京华时报》,打她5月28日“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一…  相似文献   

15.
2013年初,《人民日报》以《(人民日报〉欲采访民政部未获回应》、《15通电话得到1句领导不在》为题,连续报道了民政部不及时回应舆论热点,不落实中央转变作风要求的行为,促进了民政部工作改进,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和热议。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就是要像《人民日报》那样敢于碰"大",敢于曝光大机关,敢于揭露大企业,敢于批评大人物,敢于直面大问题,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力量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的尖锐武器,影响  相似文献   

16.
<正> 新生的《京华时报》在竞争激烈的京城报业市场中以黑马之势脱颖而出,堪称业界传奇。《京华时报》发行团队——小蓝帽,在短短时间内创造了北京早报发行量第一,早报零售量第一,地铁发行量第一的业绩,使《京华时报》的发行成为一种神话。骁勇善战的小蓝帽被冠以“魔鬼发  相似文献   

17.
《京华时报》魔鬼发行之关键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军波 《传媒》2003,(12):44-45
生于2001年5月28日的《京华时报》在竞争激烈的京城报业市场中以黑马之势脱颖而出,堪称业界传奇。《京华时报》发行团队——小蓝帽,在短时间内创造了北京早报发行量第一、早报零售量老大、地铁发行量冠军的业绩使《京华时报》的发行成为一种神话,小蓝帽被冠以“魔鬼发行”的美誉而声名鹊起。大树意识 《京华时报》的决策层很清楚:在市场竞争惨烈的环境下,新创办的报纸一开始就应该是一棵参天大树,而不能从一株小  相似文献   

18.
2001年5月28日,《京华时报》正式创刊。如今,《京华时报》不但在北京的报业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而且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京华时报》的发行成功,其每前进一步都有成熟的理念作依托。 零售造势,征订收益 经过对北京市场的调查,我们认定,作为一张新报纸,销售重点首先应  相似文献   

19.
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从起初的媒体舆论监督演变为后来媒体和企业的舆论对攻,农夫山泉的新闻发布会把事件推向舆论关注的最高点,随后双方逐步回归理性。本文梳理事件发生转折的三个关键节点:丹江口水源地"垃圾围城"、标准不如自来水、农夫山泉的新闻发布会,分析媒体舆论监督存在的瑕疵和企业危机公关出现的失误,进而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类似事件的处置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10年的5月28日,《京华时报》创刊九周年,单日204版、3000余万元广告刊登额创下历史记录。经历了报业混战、网络崛起、报业拐点和金融危机后的《京华时报》似乎没有报业冬天,用京华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海民的话说,他们重新认识传统报业的价值和优势,探索和确立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