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融入外国电影并逐渐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本文就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应用及传播为例,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因素的考量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好莱坞常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策略与手段,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塑造更为正向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2.
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藏纪录片是以影像为传播形态的视觉文本,视觉表征则具有对这样的影像符号、文化进行编码与解码的功能.将西藏纪录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文本《藏北人家》《西藏一年》以及《第三极》的分析,考察西藏纪录片影像中占主导地位的表征范式的内容与形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视觉符号是如何通过动态的视觉影像的"认知提示",书写藏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出西藏的民族形象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语言文化的概念和电影字幕翻译的实际作用进行解释和阐述,提出以《功夫熊猫》字幕翻译为例探讨语言文化传播的意义,接着从语言功能的传播、语言符号的传播、语言性质的传播三方面分析在《功夫熊猫》的两部电影的字幕翻译里,是如何体现英语文化传播的,通过对电影字幕翻译与英语文化传播的分析,作者总结了中英文双语杂志编辑在工作中应注意的与文化传播有关的问题,希望本研究能够为读者理解英语文化传播的过程和现象提供帮助,也能够为双语杂志编辑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电影《赤壁》为例,从身份、制度及内容三个方面对跨文化传播中民族文化符号意义的象征性参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华语武侠电影具有明显的"中国性"(Chineseness),其叙事与传播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叙事与传播。进入新世纪,欧美主导的国际影坛上出现了两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语武侠电影,即李安的《卧虎藏龙》和张艺谋的《英雄》。本文以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及文化话语构建分析框架对这两部经典影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李安的《卧虎藏龙》呈现高度的文化杂合与全球本土化叙事特征,即在中国传统武侠的江湖情仇语境下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呈现出一种侠义江湖和"理智与情感"的艺术糅合;张艺谋的《英雄》则呈现较低程度的文化杂合和全球本土化特征,但电影的核心思想具有高度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即,"家、国、天下、大一统"的价值观。影视文艺作品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对作品内容的批评阐释,还需考虑其建构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对《卧虎藏龙》和《英雄》为代表的经典华语武侠电影的文化分析,结合全球本土化、文化杂合与文化话语的维度,可为当今文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影像叙事与传播提供一个批评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影视文学具有主流媒介所具有的视听兼备、娱乐大众等直观性特点,逐步发展成一种进行意识形态传递的中介,它所呈现的内容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族风貌以及民族文化意蕴和形象。本文就以电影《功夫熊猫》为例,简要探究影视作品在国际传播时的策略与技巧,以及它作为两国文化沟通的符号所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一红色影视剧的热播是新世纪以来影视传媒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潜伏》、《悬崖》、《暗算》、《恰同学少年》、《中国1921》以及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作品的推出形成了中国当代文艺史上继五六十年代之后又一个红色影视高峰。从思想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来看,新世纪红色影视剧的兴起使得红色文化思潮的打造与传播在近些年来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追求影视的商业价值时,最不能忽略的是影视艺术中的文化隐喻,这才是促进一部影视作品向优秀作品迈进的重要举措.影视艺术中的文化隐喻可以为人们营造更深刻的审美感受.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影《大鱼》的主要内容以及其讲述的母题,最后着重介绍了《大鱼》当中的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10.
《十万个冷笑话》是近年颇受瞩目的网络动画,由此衍生的动画大电影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十万个冷笑话2》大电影延续了网剧系列的独特风格,表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对传统叙事模式的颠覆,对传统、经典文化符号的挪用与再创造。这些特征呈现的网络狂欢解构了宏大叙事,背后体现出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自我言说与认同,为我们了解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并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1.
程皓楠 《视听》2016,(11):37-38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商品,热播的电影不仅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背后还可能被赋予某些文化符号,某种政治意图。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其涵盖的西方文化通过光影人物,情节叙述等在东方市场上得到了充分的传播。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跨学科分析法多角度研究好莱坞动画电影,以极具代表性的《花木兰》《功夫熊猫》为例,正确分析这种"东方主义,西方传播"的现象,并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电影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7,(8):89-94
消费视域下,传统主旋律影视的主流化传播力和主流价值观影响力正逐渐式微,面临着制作模式化、传播碎片化、市场边缘化的危机,但这种危机的出现并未泯灭主旋律影视主流化传播的可能。2016-2017年,主旋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主旋律纪录片《长征》均在市场与口碑上取得良好成绩,印证了主旋律影视在大众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仍具有主流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内容创作与有效传播。本文将从政治逻辑,艺术逻辑和市场逻辑三个基本维度出发,分析主旋律影视的政治意识话语表达、艺术思想价值塑造以及传播过程中对市场痒点、痛点与兴奋点的把握,力求全面分析在消费视域下主旋律影视的主流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功夫熊猫3》在全球上映,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加上之前两部的骄人战绩,使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功夫熊猫》系列电影在中国以及全球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好莱坞梦工厂《功夫熊猫》电影火爆背后的原因分析,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如何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4.
刘立红  连水仙 《新闻世界》2008,(12):154-155
本文试图以好莱坞动画《功夫熊猫》为现实文本,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分析其传播特色,本文以为,《功夫熊猫》作为跨丈化传播的现实文本,其传播特色可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大量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符号元素,暗合了中国广大受众的文化认同心理;二是秉承好莱坞一贯的喜剧风格,迎合了当下消费主义丈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文化自信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交融发展的悠久历史,宣传中华文化应重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在中华文化百花园,西藏文化具有独特品格和风范.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语境下,通过西藏历史人物主题出版等模式,加强议题设置,创新历史叙事范式、擦亮新时代“藏学符号”,是新时代对外传播的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固本是在文化全球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民族文化意识的根基。本文以《功夫熊猫》为出发点,探讨这部电影的真实内涵,挖掘美国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借用电影产业以达到"文化美国化"、"文化本土化"的目的。从而得出,如果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保留自己的文化原味,传播本族文化精髓,就首先要做到文化固本,继而才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发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影视艺术是受多种文化因素合力制约的结果,其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只要仔细审视影视艺术传播的文化环境,就可窥出影视艺术与其文化环境之间其实是一种共生互现的、互为参照的镜像式关系。文化环境影响着影视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影视艺术传播也影响着文化环境。当前构成影视艺术传播文化环境的突出变量有三:一是文化大众化趋势,二是审美取向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郝雨,原名郝一民,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批评专栏作家。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新闻记者》、《中国电视》、《电视研究》、《河北学刊》、《上海大学学报》等海内外数十家核心期  相似文献   

19.
胡阳 《今传媒》2021,29(4):91-93
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处于中间枢纽的张艺谋以解码者和编码者双重身份完成了小说文本文字符号向电影视觉符号转化的跨文化创造。从小说中江南后花园知识女性的颓靡到电影中北方高门大院女性的挣扎,从小说中井边紫藤花的盛开到电影中红灯笼的高挂,笔者将以传播学的解码、编码视角拓宽影视改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刘桃 《今传媒》2017,25(11)
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以自然为媒介、将山水媒介化,并且把源于神话传说的形象——刘三姐置于漓江山水间,从舞台剧到电影再回归自然历经两次祛魅过程.在一次次的文化传播中,"刘三姐"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印象·刘三姐》在传播中成就本土文化产业的深层机理是值得探讨的,它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多种相关机制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是时间沉淀、意义变迁、祛魅提纯、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