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我的"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苏轼对“我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曾对阅读鉴赏过程中的情感共鸣作了具体的论述:“一日熏。熏也者,如入雪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二日浸。熏以空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广狭;浸以时间言,故其力之大小,存其界之长短。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者也。……三日刺。刺也者,刺激之义也。熏、浸之力利用渐,刺之力利用顿。熏、浸之力,在使感觉者不觉;刺之力,在使感受者骤觉。刺也者,能人于一刹那顷,忽起异感而不能自制者也。……四日提。前三者之力,自外而灌之使入,提之力,自内而脱之使出。”  相似文献   

3.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2):F0004-F0004
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社会。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说,便是服务于我们生活与人生的教育。历史不会自动走进学生心理,故需历史教学某帮助,教而学之,学而问之,问而思之,思而悟之。  相似文献   

4.
唱曲之法,不但声声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间。  相似文献   

5.
“A而B之”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框架式结构,在句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等,还可构成独立语或小句。“而”、“之”的法不同,反映出“A而B之”的语义关系复杂多样。“A而B之”表达独特,用法灵活,语用价值颇大,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颇为实用的语言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6.
《鬼谷子》的学术价值王步贵《鬼谷子》一书问世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飞短流长,褒贬不一。誉之者如宋代的高似孙称;“其智谋、其数术、其变谲、其辞谈,盖出战国诸人之表”,是“一代之雄”。认为“阴谋诡秘有《金匾》、《韬略》之所不可该者,而鬼谷尽得而泄之”...  相似文献   

7.
《阅读与鉴赏》2003,(11):20-20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于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侯谓睹师赞曰:“乐誓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相似文献   

8.
景庆勋 《中国德育》2007,2(6):45-45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返哺之情,孝亲之仁也。鹿得草而寻群,蚁得食而报众,爱群之义也。蜜蜂职责分明,大雁飞行有序,遵纪之礼也。蜘蛛结网而食,鹦鹉学舌而语,自强之智也。鸡非定时不鸣,燕非春社不至,持诚之信也。诸物无知,各俱天性美德,人为万物之灵,立身处世,岂肯愧对于物。  相似文献   

9.
夜读的况味     
对于识字的人来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读书。宋人尤袤有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可谓得读书之真意。可惜后来人的读书观念渐渐起了变化。读书被当作一项功利性的手段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鉴赏》2002,(8):50-50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侯谓睹师赞日:“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相似文献   

11.
权力     
孔鲁 《现代语文》2004,(12):5-5
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选其客之有智能者以为将行,中道而乱,乐池曰:“吾以公为有智,而使公为将行,今中道而乱,何也?”客因辞而去曰:“公不知治,有威足以服之人,而利足以劝之,故能治之,今臣君之少客也,夫从少正长、从贱治贵,而不得操其利害之柄以制之,此所以乱也、尝试使臣,彼之善者我能以为卿相,彼不善者我得以斩其首,何故而不治?”  相似文献   

12.
东施效颦。讽刺装模作样、生搬硬套。也可用来表示自谦。故事出于《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女见而美之,归亦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颦妻子而去之走。彼知其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矉,音pìn,同颦,皱眉头。  相似文献   

13.
孙奇逢的一个重要思想,即学《易》旨在用《易》以治身,治安与治国平天下。“天下之道莫善于相反而相交以为用”,是对立统一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安危相随,泰否相因,始终都是“反交为用、的。所以,他提醒他人们泰之不忘否。即便事已得凶,亦当仍使之趋吉,犹“逆境而进之者,此《易》道之有与造化侔,而圣人作《易》之功亦与天地并也”。  相似文献   

14.
说钓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时,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钓丝,持篮而往。至平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钓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  相似文献   

15.
追求语文教学的“雅韵”深圳市石岩公学张国生世间许多事物往往有雅俗之别,一般他说:“俗”为大家所轻视、鄙弃,而“雅”则为大家所仰慕、追求。按照这种观点,语文教学亦有雅俗之别,语文教师亦有雅俗之分。其俗,亦指“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而雅,刘国正先...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科学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误区。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是化变之道,而不仅是功能之学。中华医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客人体科学。科学概念的西化与神化,不仅是中华医道的灾难,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灾难。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深化和人类认识的回归,中医智慧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将日渐体现,对科学主义的狭隘的批判和揭示将日益深刻,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7.
柳永词俗而不鄙。私而不淫。邪而不乱。土而不凡。奏市井之音,写市民之情,受市民喜爱。其词以俗见长。顺口易懂。移宫换羽,便于弹唱。其词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8.
纳兰容若的塞上词内容十分丰富,有的是发兴亡之感,有的是写行役之苦,有的是抒怀人之愁,有的是状塞外之景。概括起来,词人描绘的是一幅苍凉雄放而又凄婉幽咽的塞外风情图,是词人留给我们的一幅深情远致而又迷惘哀伤的塞上心路历程图。  相似文献   

19.
《庄子。天道篇》曾以析辩眼光从独特角度关注世所珍视的语言本质问题:“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认为语言有它可珍视称道处,  相似文献   

20.
肇如于春秋时期的夏夷之辨,其主流观念是以文野区夏夷,而是否认同和践行华夏之礼又是夏夷文野之分的主要标准和“用夏变夷”的主要内涵。同时,历史上因夏夷对峙、冲突的政治形势而产生的夏夷人禽之别、内外之分等观念,往往带有非理性、非文化意蕴,从而使夏夷之辨呈现出进步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并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