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初中历史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因此,部编版教材将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历史教学培养的基本思路。核心素养是新课改过程中对学科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根据课改后核心素养对历史学科教育提出的要求,并结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探究来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推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2.
英国关于《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和我国颁布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论述中认为,现代化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现代化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小学数学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习题训练则是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历史教学》杂志连续刊登了白月桥先生的《习题的分类标准和类别》等系列文章,其专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专辟一章以较长篇幅对历史习题进行了论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国内影响较大的历史教育类期刊《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等相继刊登了一些历史习题研究相  相似文献   

4.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科是普遍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能力培养的总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是至为重要的。近十几年来随着历史科研的不断深入和历史教学的逐步改革,其能力培养问题,也在不断进行变革。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在能力培养目标的内容方面又有了新的规定。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根据能力目标的要求进行历史学科教学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经历史学科课程改革指明了说话:首先是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中心;在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应该根据文字的图画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历史的领悟能力和古为今用的能力;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发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在新世纪的初中课程改革中,我国一些地区改变以往历史、地理等学科传统分科课程结构,开始推行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课程。十年的课程改革实践表明,设置《历史与社会》课程有利于优化学校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公民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梁影 《中学文科》2009,(12):49-50
德育教育是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历史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是一门整合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领域特有教育资源的综合性课程,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的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育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历史与社会》课程应运而生。《历史与社会》课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体现了对培养青少年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的重视,而且也顺应了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间交叉渗透、逐步趋向融通、注重学科联系的综合化趋势,这一发展趋势既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对历史与社会生活的整体认识,也促进了学校社会人文学科的综合化进程”。由于《…  相似文献   

9.
课程改革的难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我们深圳市南山区《历史与社会》课程实验组在新教材的实验过程中,曾遇到过许多困惑和难题。从教师方面来看:难题之一——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新教材,总是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量不够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重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与态度,塑造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本文介绍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并详细论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个人的良好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关键在于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开发、培养与提高。目前中学所开设的各门课程,都有培养学生素质的责任,但就历史学科来讲,却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国家教委颁布的新编订的《全日制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强调了历史学科"具有认识社会和教育的功能,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活动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2.
杨向阳,本刊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1993-2005年),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评审委员会学科专家组成员等职务。多年从事学科教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开设“中学历史教学论”、“历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主编《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上海市著名历史教师教学思想录》等,出版有《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与实施》、《纪念日活动指导》等专著,发表《历史课现代教学模式简论》、《关于历史学科的评价目标:思路与假说》、《是学习形态还是学习方式——关于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论文四十余篇。  相似文献   

13.
乐春林 《考试周刊》2012,(10):115-116
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社会的人文学科,历史学科的性质决定情感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重要目标。但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加强历史情感教育具有时代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历史教师必须探索加强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反思的问题 :现代社会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生存与挑战的基本能力与基本观念。这是传统的“双基”教学目标所不能替代和涵盖的 ,必须思考如何使中学历史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学生、学科本身的未来发展。改革的方向 :课程教育目标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课程教育目标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 ,把学习与发展联系起来 ,把课程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 ,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综合性 ,各种学科的教育作用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应该发生整合作用。建立一种大历史课程 ,使中学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更加广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文科课程,它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一种追求高层次的人文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一主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6.
台湾教育改革打破了分科设置课程的传统,依据培养国民十大能力的要求将所有科目划分为七大学习领域,其中社会学习领域包括地理、历史、公民与社会。台湾《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中单独列出高中社会学习领域的必修科目——地理学科《课程纲要》,其中有关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要求为把握课程目标、分析教材、开展教学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要面对现今的教学现状,改变错误的理念,重塑人文精神和科学教育并重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真正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使命是塑造学生灵魂,并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做人。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大多流于形式。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从教师思想上入手加以重视,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生活与学科内容结合,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文科课程,它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一种追求高层次的人文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一主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20.
李怀周 《考试周刊》2009,(19):207-207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它对学生的人格养成与文化熏陶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