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访李普     
我第一次见到李普同志。在“文革”后期,他回到新华社,任北京分社社长不久。他和甘憎分是老朋友,我们和老甘一道,曾去拜访他,听他谈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那时他50多岁,可白发已经不少,比我想象的要苍老。第二次见到李普,是1983年3月,他应邀到我们新闻系作报告,谈记者修养问题。他讲了“德、识、学、才”几个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他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睿智。这时,他已从总社副社长的岗位退下,离休。第三次见到李普,是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他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的书记,出席全国晚报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并…  相似文献   

2.
喻建章 《出版史料》2007,(4):112-115
我第一次见到边春光同志,是在1964年1月参加全国农村读物出版工作会议上。当时他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总编辑,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在会上他作了如何抓好重点书的典型经验发言。他的发言很有分量,也讲的很有气势,他说要运用毛主席战略思想对重点出版物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编辑出版工作要围绕重点书全力推出,对其他出版物要能起带动作用。他的发言印成了书面材料,我带回来作了传达并留有较深印象,内心里赞赏他是一位出色的出版内行领导。  相似文献   

3.
走马观花,广种薄收,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但 是,记者可否有自己的特别侧重、特色或许是追求?能否在沸沸扬扬、忙忙碌碌之中对某些领域的问题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或者创造,成为某个方面的内行和专家?我的回答是完全可能的。在这种信念支持下,我在新闻生涯中比较注重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独立的观察思辨,调查“阿波丸’沉船事件并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线索,就是我十多年来倾注心血和精力完成的一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劳作。 和“掘海奇人”成莫逆之交 记者职业接触各界人士如过眼烟云,而真正深交的却很渺渺。1983年,我有幸结识…  相似文献   

4.
阿城和他的女友据说早已经分手,可是这几天我又见到他们了,在一家麦当劳里,两人靠得很近,还是一副真情侣模样,阿城还把他的胖手搭在他“前妻”的肩上不停地摩娑,让人不忍卒看。  相似文献   

5.
我们广东台算是办这类节目比较晚的,去年11月15日才开始办,叫《民声热线》,是和省政府纠风办共同举办的,一个星期有一个厅局上一次节目。根据工作热点,一月形成一个专题,一个月之内把这个专题做透。但是我觉得越做越苦。我们觉得比较苦是因为现在是一个月一个专题,厅局又不能天天上线,只能从群众反映的问题中找线索,然后就是反馈,类似于新闻调查的路子。厅局上线的话处理听众的问题就很容易,  相似文献   

6.
怀念新闻工作者良师陆定一丁济沧我离休后,曾两次见到陆定一同志。一次是1985年,为筹建“延安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我随王揖同志到北京医院看望定一同志,并请示建馆事宜。他严肃地说:“你们都是老延安了,可不要忘记延安的整风,新闻纪念馆一定要冠以‘革命’二...  相似文献   

7.
集邮,是一种很普及的业余文化生活,爱好者大有人在;报纸,更是到处可见。人们大概猜不出,以报纸为主题的邮票,有史以来全世界发行了多少种吧!我很幸运,一次就见到了近300种。初夏时节,我去石家庄采访。在石家庄日报社,许锡良老编辑捧出了他珍贵的集邮册,像—个经验丰富的解说员,领我参观了一次报刊史画廊。看上去许锡良是个沉默寡言的读书人,没想到谈起邮票来他滔滔不绝,对这厚厚一本五颜六色,文种  相似文献   

8.
亦杰 《今传媒》2006,(8X):25-25
我爱看央视的“新闻调查”栏目,记王志、董倩、杨春、柴静等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很赞同《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的评价:“新闻调查”的记显现出职业化特征,这表现在对采访现场的控制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上。在提问的水平上。“新闻调查”的记越来越表现出个性,这会让观众对他产生出信任。”  相似文献   

9.
集邮,是一种很普及的业余文化生活,爱好者大有人在;报纸,更是到处可见。人们大概猜不出,以报纸为主题的邮票,有史以来全世界发行了多少种吧!我很幸运,一次就见到了近300种。初夏时节,我去石家庄采访。在石家庄日报社,许锡良老编辑捧出了他珍贵的集邮册,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解说员,领我参观了一次报刊史画廊。看上去许锡良是个沉默寡言的读书人,没想到谈起邮票来他滔滔不绝,对这厚厚一本五颜六色、文种  相似文献   

10.
张汝伦 《新闻记者》2005,(10):41-41
我看了2003年《新闻调查》在北京广院的一次对话,当时有专家提出说,没有事实,所有的事实都只是各个利益集团的事实,没有真相,真相都是相对的,真相都是每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它的解释。我自己是搞哲学的,认为真相还是有的,但是对真相如何解释,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粉恋如尘     
我是一个美女。修长、洁白。 我是一支粉笔。我,还有那些在同一个方盒里的伙伴,命中注定要将一生奉献给黑板。 可是,当我见到了他,我才明白我的人生,原来是从这时开始的。 我很期待,期待能被他握在手中,表达起他的思维。如果我是个人类女子该多好,哪怕奇丑无比,只要能亲口告诉他“我喜欢你”,也是心满意足……但,我是一个粉笔美人,修长、洁白,却只是一支粉笔。 他再一次走上了讲台,我欢喜地望着他。他却  相似文献   

12.
带血的军报     
我第一次见到军报,是在8年前。那时,我才12岁,还在上小学。我的家在山村,很少能见到报纸,乡下人也不注重看报。而唯独我,每隔一段时间,总能收到几份《解放军报》,那是我大哥给我寄来的,他那时在云南边防部队当兵。收到大哥寄来的军报,我就美滋滋地读了起来。那时我不太关心国家大事,只是比较注意报上的那些英模,还有部队上解放军叔叔的故事。每次看完报,我就把那些报纸宝贝似地收藏起来,再等着大哥寄新的军报给我。有一次,有个同学要用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换我的两张军报,我都没动心。上了初中后不久,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连…  相似文献   

13.
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椅子,是在普林斯顿旁的达拉威尔河边。其实,只是一种防腐木做成的普通长椅,没有油漆,很朴素,在公园里常见。但是,我见到的椅子的后背钉有一块小小的铜牌,上面刻着几行小字,是孩子纪念逝世的父母,最后是两个孩子的署名,一个叫安妮,一个叫斯特凡。  相似文献   

14.
初次和他相识,是我出差归队后的第一天,一见面他就很坦诚地与我握手并自我介绍:“我叫季文豪,从某团宣传股刚调来,以后和你在一块儿工作,还请多关照!”季文豪,一个自命不凡的名字,听起来好熟悉!当我问及他是否与我常在报刊上见到的季文豪是同一个人时,他憨憨一笑说:“那不值得一提,习惯了,手中的笔闲不住”。好一个“习惯了,闲不住”!当翻开他的剪报本时,首先映眼的是扉页上的三句话:“两眼多看,脑袋多想,腿脚多跑。”从这三句话及那厚厚的剪报本中,我领悟到了他“闲不住”的执著追求。1983年,他来到胶东半岛服役。半…  相似文献   

15.
吴连登,毛泽东最后的管家。从1964年开始,他陪伴毛泽东度过了最后的12个春秋。 1961年在中南海颐年堂,作为一名普通服务人员,吴连登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那时他19岁,是个刚刚从乡下进城的毛头小伙。“我当时只是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主席为什么会挑我去给他管家,我到现在也不很清楚,我也没问过。”吴连登说。  相似文献   

16.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17.
王揖同志去世了,近五十年来一直战斗在新闻战线上的老战友就这样匆匆离开我们了。大约在他去世的两个星期之前,他曾经两次到我家里来,和我谈到他最近工作的情况。一次谈到他负责筹备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就是纪念延安时期同在延安城东清凉山工作的《解放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和出版局等单位的一个纪念馆。他说这个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已经快好了,10月就叫以开馆了。他还拿来了他最近写成的两篇文章给我看。一篇是讲延安《新中华报》的创办经过,一篇是讲延安《解放日报》在1942年是怎样进行改革的。他很高兴地告诉我,总算把他在延安工作期间这两件大事写出来了。还有一次是同我谈到筹建新闻中心大楼的问题。他当时很乐观地告诉我,新闻大楼的修建方案已经经国务院和书记处的同志批准了,已经送到北京市政府去了,很快北京市政府就要开会把这个事情敲定了。这两次谈话他心情很愉快、很开朗,回想起来,情景宛如昨日。想不到这竟是我们的诀别谈话,而他的两篇文章竟是最后遗作,那个新闻中心大楼也成了他未竟的遗愿!我知道他犯病人医院是在他入院以后的第二天,  相似文献   

18.
我对记者部和驻站记者的工作,一直是关心和重视的。近三年来,我的有关记者工作的讲话共有4个,其中,有3个是在驻站记者开的会上讲的。第一,张家厚同志(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对去年记者站工作的肯定意见,我表示完全赞同。他的讲话很具体,也很实在。2002年,大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去年,我到各地跑跑,见到了各市州的领导,他们对大家的工作都很满意。这是对我们的工作的充分肯定。总体上讲,他们是从驻站记者那里看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形象的。两个分社和13个记者站个个工作都不错,没有一个瞎搞的。大家给我的一个突出…  相似文献   

19.
甘惜分印象     
终于有缘结识甘惜分先生是在今年一个炎热的夏日。北京市的街道很宽,可云拜访甘先生那天所经过的每一条街道都碰到堵车,这一次又一次的堵车使我在见到甘先生之前心里充斥着一种莫名其秒的焦躁。再加上天热,再加上想到一见面就要有求于这位仰慕已久的学者,我在踏进甘先生的书房时心中很是忐忑。  相似文献   

20.
朱先生担任湖北大学(原武汉师范学院)中系主任长达三十年,我有幸在他担任系主任的时期在中系就读。那是1979年,我和刚刚入学的中系新生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宽大的教室里,接受朱先生的祝辞。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在中国语言学界颇有声望的学。他身材高大,气质儒雅,谈吐谦和,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惜的是,那次是他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给我们上课,这时的他已肩负着主编《汉语大字典》的重任。但能成为他领导的中系的学生,仍是我们每个学生引为骄傲的,如今依然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