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上都是元代独特的两都巡幸制度中所巡一都,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草原都城。作为蒙元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元上都遗址立足于草原文化沉淀深厚的历史名城预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本文拟在元上都历史沿革和现今环境的基础上来把握其地理特征,通过对元上都概况的分析来对其中遗活动做一粗浅的定位和思考,进而对申报文化遗产点出已有的优势和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草原,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和世界遗产价值。近年来,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工作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均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拟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管理体系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对元上都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考古等角度。历史学方面涉及到元上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科技、交通、都城建筑、纪行诗以及元上都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等,考古学研究主要是元上都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对于元上都遗产价值的认识和评估,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4.
元上都教育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上都上蒙古统治者继哈刺和林之后,在草原上建立的第二个都城,也是标志元世祖忽必烈走向辉煌的历史名城。元上都的教育很发达,层次也比较高。笔者着重考查了元上都儒学、孔庙以及元上都国子分学的历史沿革;元上都的医学、阴阳学、蒙古字学,同时也考查了元上都所属州县儒学和元上都的乡试;皇帝和皇太子在元上都受教育的情况以及其它类型的教育活动。总之,元上都的教育发展程度,与元上都的历史地位是相称的。  相似文献   

5.
以元上都为中心,分别从地理环境、都城基本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经济类型特征等几个方面,对元上都、哈剌和林及元大都三者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这三座都城在经济生活上存在的共性及各自特点,并据元上都地区的经济生活状况,阐明元上都作为元代夏都所具有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是游牧民族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位于草原的封建都城,也是人类历史上遗存下来的规模最大的草原都城遗址,在元代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发挥过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虽然只剩下战火后的废墟,但它是元朝历史的真实遗存,是一座拥抱着巨大历史文明的文化宝库;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成为元上都旅游发展千载难逢的契机.需要看到,现有的旅游设施、旅游资源都不能满足这种旅游发展需要;如果应对不当,突发的旅游热潮必然会成为影响其长远发展的巨大隐患,为此,必须与对元上都相关的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整合,让这座“草原古都”散发出迷人的恒久魅力.  相似文献   

7.
元上都是元朝的陪都,是驰名中外的历史名城。上都城,又称为上京,滦京、滦阳。它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元代有许多诗人写有吟咏上都的诗篇。如郝经、王恽、张养浩、陈孚、周伯琦、杨允孚、马祖常、袁桷、柳贯、宋本、黄潜、王沂、王结、张翥、迺贤、萨都(?)、贡师泰、王士熙等人,都有咏上都的诗作。由于这些诗多数是扈从元朝皇帝到上都的官员写的,所以,一般称之为“扈从诗”或“纪行诗”。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到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巍峨壮观的寺院庙宇,繁杂喧闹的市街,以及上都草原绚丽的自然风光。这些诗作是一幅彩色斑斓的滦阳风俗画,展现了上都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8.
元上都文化遗址的解说词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不仅需要保证解说词的真实、准确、严谨,而且还要体现遗址本身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考虑到解说及展示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本文试从文化遗址地解说词的功能和特性出发,分析阐释元上都遗址解说系统的现状,探讨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元上都扈从诗,从作品本位的维度上看,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蒙古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可贵的认识价值;从作品内涵的维度上看,这些作品表现了蒙古民族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勤劳坚韧、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和英雄崇拜的心理;从创作主体的维度上看,元上都扈从诗人大多数是来自内地的汉族知识分子和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他们对蒙古族人民生活与精神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体现出了多民族国家的知识分子在多元文化上的接受、认同与融合,进而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开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国内西方"马克思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学界对西方"马克思学"研究的历史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早中期,第二阶段从1989年前后直至90年代中期,第三阶段则从2000年至今.各个阶段都涌现了许多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体现了每一阶段独特的理论特征,在更深层面上也表明了国内西方马克思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式、历史发展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元上都遗址曾作为大蒙古国统治中心的元朝国都,位于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镇,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成为一处全人类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将现实与历史有机结合,在保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也谈元代上都之佛教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蒙古师大学报》2 0 0 0年第 4期刊登的王风雷先生撰写的《元上都教育考》一文 ,论述了在元代的上都教育很发达 ,儒学、佛学、医学、阴阳学、蒙古字学等都很有特色。元上都路所属州县的宗教教育也十分活跃。该文作者认为 ,如果我们进一步审视各种宗教 ,就可以发现 ,若离开  相似文献   

13.
元上都是元朝的陪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都有重要地位。忽必烈“建上都于滦水之阳,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每年夏天,元朝皇帝都到上都清署,诸王、大臣经常在这里朝会。城内宫殿巍峨壮丽,寺院庙宇金碧辉煌。热闹的市街两旁,房屋建筑鳞次栉比,呈现一片繁华的都市景象。这里还建有许多公廨官署,设有庞大的封建官僚统治机构。至正十八年,以关先生、破头潘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一把火将这座古城烧成灰烬。现在,我们只能根据文献记载,将元上都官署的设置、秩品、职掌、主要官员等情况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4.
著名学者葛兆光说:“我对现在大学教师不教书深恶痛绝。”近年来,他是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在教书上。但在教学过程中,他也深感现行的教科书有许多不足和缺点,以他开课的中国思想史为例,他认为现行的许多历史教科书的共同缺点是:一、都是概论式的内容,限制了学生的思想;二、历史教科书中没有故事,也就没有历史,历史仿佛是按照写作者的概念发展的,内容无趣、枯燥;三、没有国际视野。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文化金一鸣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许多学科都以文化为研究对象,它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文化下定义,因此,文化有众多的定义。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反映一定历史阶段的技术进步、生产经验和人们的劳动技能以及教育、科...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当前理论界对邓小平1975年整顿研究的整体概况出发。比较了各学派研究的初步成果,着重从指导思想、整顿的具体内容、整顿取得的成绩、整顿中断的原因以厦整顿的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不同理论观点进行分析和分类汇总,系统概括了1975年整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并指出1975年整顿的研究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内容,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所占的篇幅不算少、以往关于农民战争结局的研究,基本上是固守一个著名论断,即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依照这一传统观点,许多历史教师不加分析地讲解,使学生产生了许多迷惘、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还是皇帝轮流坐?《天朝田亩制度》似乎带来了对这一问题理解的一线曙光,然而还是陷于失败。迷惘的结果等于宣告了封建时代的农民战争的结局无论如何都只能归于失败,农民战争从本质上…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黔东地区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基本上建立了以官学为主,书院和私塾为辅的地方教育体系。主要从明清时期黔东地区教育发展的背景、概况及其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通过对明清时期黔东地区教育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上黔东地区教育的发展历程,而且还可以从历史经验中为今天铜仁市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一、五十年研究概况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是五四运动史研究开发和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胡华修订出版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是解放后第一部系统介绍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的著作。此书和其后相继出版的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教课书和简明读本等都把论述五四运动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62年出版的由李新等人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初稿)第一卷中,对五四运动史有较详尽的叙述,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水平。以黎澍于1954年《历史研究》第三期发表的《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转型较为成功的国家之一,拉脱维亚的教育改革发展经验和教训对于与之有着类似教育困境和问题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拉脱维亚国家概况、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发展历史的沿革三个方面,来初步探索拉脱维亚教育改革基本历史概况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