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课例研究背景 写作是展示学生的个性化世界的最佳途径。语文新课标也为初中作文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感隋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然而,当前的初中学生难有闲暇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似乎没有空间拓展情感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2.
一、课例研究背景 写作是展示学生的个性化世界的最佳途径。语文新课标也为初中作文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要求学生说真话。写作要感隋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然而,当前的初中学生难有闲暇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似乎没有空间拓展情感的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3.
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何才能计学生乐于写作,并善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要让学生在作文中有真情实感,首先要会观察生活,并有创作激情,这样,他在写作中才会有表达的欲望。怎样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和激发创作热情有效地结合起来呢?我市语文教研室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趣味大作文”课题研究,本人也参与课题的实验,其中有不少收获,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4.
卞娟 《考试周刊》2011,(85):69-70
作文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学生作文成绩直接影响了其语文成绩。《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我们面临的现状却是:学生怕作文,教师怕判文。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写作文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里对作文的个性作出了具体要求.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做到"独特"呢?  相似文献   

6.
作文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让学生可以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小学阶段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但广大师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写,  相似文献   

7.
当今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我们需要创新型人才。《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要求作文教学应摆脱俗套,力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已越来越突出。新《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生写作提出了新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适应新形势新课标的要求呢?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走出课堂、体验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对 7— 9年级写作阶段目标中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给我们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 :作文教学应如何开放课堂 ,走向生活 ,引导学生在与文体对话的同时 ,走向社会 ,走向大自然 ,开展与生活、自然的对话。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笔者主要在开展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浙江省编义务教材语文第三册说明文单元作文训练 ,编者只给了作文范围“介绍一处名…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写作阶段目标中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给我们作文教学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作文教学应如何开放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在与文体对话的同时.走向社会.走向大自  相似文献   

11.
陈献红 《中学文科》2007,(10):66-6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搞好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无疑成功了一半。但综观现今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作文为应试而生;作文教学无计划性、无系统性;作文评改指导不得力。加上农村学生阅读面窄,知识积累少,作文水平普遍偏低等特点,使得农村初中生普遍对作文兴趣不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写作要求的提出,让我们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必要进行重新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将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首位,主张小学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提出作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作文要表现出对生活真实情感体验的写作理念。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作者主要谈谈小学体验式作文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对于老师来说,要树立作文是学生的作文、作文是学生的生活、作文是学生的价值观的思想。让学生更有效地写作文,关键是构建崭新的作文教学体系。1.构建生活化的学生作文模式。学生在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作文教学在新课程的改革中亦彰显其活力。《语文课程新标准》对7—9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上的要求是“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在收获着喜悦的同时,也看到了忧患。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这些要求.对初中学生写作的语言表达作出了具体的阐述。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效锤炼语言,增强作文文采呢?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时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反手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创意地表达"。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即内容和形式两个问题。在作文训练中,要注重对内容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写作要求:“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地表达内容。做到文从字顺……”近年来高考大纲对作文的语言表达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如:“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8.
李文华 《现代语文》2010,(8):131-132
“关注学生”“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新课改的写作策略中被一再强化。语文新课标不仅在写作的初始阶段就首先提出“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而且还在以后的学段中反复强调“注意表现自己新奇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为学生搭建自由表现个性的写作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地表达他们所感知的生活,尊重他们的生命体验,还他们的青春话语权,让他们与生活保持最亲密的接触,这不仅仅是新课标提供给作文教学的理性尺度,更是所有面对学生作文的人的共同呼声。  相似文献   

19.
刘淑萍 《新疆教育》2013,(15):32-32
作文要“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了实现这个培养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采取了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20.
陈光辉 《现代语文》2014,(1):132-134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作文就是用独特的方式表达作者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换言之,就是把自己所见的人、事、物、景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打上自己独特感受的烙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7—9年级作文的阶段目标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