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赣南墟市变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墟市起源甚早,明清时期获得巨大的发展。近代以来受动荡的时局与社会变迁的影响,赣南墟市的发展呈现兴衰起伏的态势,这主要体现在:筠门岭等中心墟市的自我发展、抗战时期墟市的普遍兴盛、传统庙会的持续变动、墟市商业贸易的多元化以及墟市的多元化以及墟市与其它各级市场之间不息的互动,等等。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国年间广西农业商业化趋势与城镇、墟市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法战争后,帝国主义势力大规模侵入广西,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廉价工业品的倾销和对农产品、原材料的掠夺。这种不平等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农民对市场的依赖加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随之提高,城镇、墟市相应得到发展。但由于农产品商品化提高的程度有限,城镇、墟市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3.
近代钦州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对外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广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较发达的行业是矿业。由于近代中国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近代钦州经济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地经济的性质,矿产品成为主要的外销产品。钦州的矿产资源开发尽管相对晚于相邻的广西其他地区,但毕竟是钦州对外交往的一个窗口。由于矿产的开发销售所引起的人员的交流、技术力量 的引进、销售运输线路的发展以及贸易对象的变化,从而在客观上引起了钦州对外交往的扩大。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产水平对墟镇布局具有决定性影响。近代广西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使不同地区的农业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很不一致,因而导致农村商业活动的载体即墟镇的发展状况呈现不同的面貌和特点。桂东北、东南及中部地区的墟镇较之桂西北、西南地区其网络要密集,规模要大,且出现了半专业化墟市。另外,墟镇的布局也会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墟市不仅是潮汕地区商业贸易的中心地,也是各方宗族势力互相较量的关键场所,同时还是民间宗教信仰、公众活动的重要空间。从数量、规模、开市频率和租税等方面看,近代以来潮汕地区的墟市可以称得上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浓厚的宗族色彩、鲜明的侨资元素、缓慢的转型过程和多功能的社会公共空间等特点。这表明墟市在潮汕地方社会变迁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代广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较发达的行业是矿业。由于近代中国是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 ,近代钦州经济不可避免地带有半殖民地经济的性质 ,矿产品成为主要的外销产品。钦州的矿产资源开发尽管相对晚于相邻的广西其他地区 ,但毕竟是钦州对外交往的一个窗口。由于矿产的开发销售所引起的人员的交流、技术力量的引进、销售运输线路的发展以及贸易对象的变化 ,从而在客观上引起了钦州对外交往的扩大。  相似文献   

7.
墟市是观察一个区域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视角。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写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历史、周边宗族、墟市庙会的基础上,认识客家传统社会中有关宗族、墟市和庙宇这三大网络的互动关系,进而希望展示墟市历史文化与客家地域社会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韩江上游梅潭河流域的大埔县百侯墟为中心,探讨粤东北客家地区的墟市、商人与地域社会发展的关系。认为墟市的兴起与地理因素有关,而发展和繁荣则缘于区域间的经济分工和地方人文兴盛。墟市贸易的繁荣,商人对乡村社会的回报,不仅给当地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为当地文教的兴盛和社会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对梅潭河流域地域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墟市是乡村定期集市,东晋、南朝到隋唐文献中称为草市。宋代集市有了较广泛发展,北方仍称革市,两广称为墟市。明清时期,佛山享誉“天下四聚”、“天下四大镇”之一。佛山所以能有如此突出的城市地位、取得如此辉煌的经济成就,其地方家族产业之一的墟市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中叶以后及清康熙以来,湖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工商业较繁盛的城镇和市墟。这些城镇市墟大多分布在湖南水陆交通便利之处,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经济作物的商品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为了满足城乡居民的日常消费,是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换市场。  相似文献   

11.
以1925年新桂系主政广西为界,近代广西的农业开发经历了两个阶段:1925年前,广西的对外贸易增长,商业性农产品增长;1925年、尤其是1930年后,新桂系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总体看来,近代广西农业开发的水平较低,且受时局和政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近代广西资本主义矿业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冲破了自然经济的防线,扩大了广西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则得力于华侨的投资和广西政府的侨商政策。此外,清政府的“新政”措施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代广西资本主义矿业以贵县银矿、富贺煤矿、富贺钟锡矿、丹池锡矿和梧州官锑局为代表。与其他地区的情况相比,这些企业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商办势力占绝对优势,二是资金极度缺乏。它们的发展是很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利用现存地方志对明中叶以来闽江流域各县墟市的发展状况作一详细的梳理以探寻其发展大势,并通过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对本区墟市发展水平在全国所占的地位作一大致的定位。此外,本文还指出与江南地区相比,福州开埠后的近代化过程并没有引起腹地墟市数量、结构和层级的根本性变迁。此外,文中对目前集市史研究中的一些结论和方法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4.
客家文化视野中的清代赣南农村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赣南农村市场发展的历史,既是经济的过程,又是社会的过程。宗族利用其自身势力,或筹建墟场,或向墟市渗透,或控制墟市,反映了客家传统社会双层架构的特点;庙会因其地域性、整合性、经济性和社会性,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习俗对赣南农村墟市经济的运行也有着保障和导向的影响。因此,经济与文化形成互动,客家文化因素在清代赣南农村市场形成地域性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之时国力中强日弱,军力中弱日强,中国之弱不在武器,而是在组织制度、官兵素质和对近代战争规律缺乏了解上。国情中劣日优,日本准备充分,中国仓促应战;日本政权稳固,中国政权动摇;日本民族统一,中国一盘散沙。由于军力和国情因素,导致日胜中败。  相似文献   

16.
湘西农村把赶墟场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活动c起初,墟场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物质产品流通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品也进入了墟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特质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经营项目大规模地步入墟场一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墟场文化。这里拟对湘西墟场文化的内涵、现状、功能和如何建设保护好墟场文化等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一、墟场文化的内涵及现状墟场文化是指文化艺术产品、文化艺术服务和墟场相结合的文化现象,它受到特定的习惯、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影响,并按照商品交换的…  相似文献   

17.
2004年的生物学高考命题是在年初教育部突然宣布增至11个省(市)自主命题,4个省在今年秋季将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命题思路和试题特点与这一大背景是相适应的。今年实施单科生物学高考的省(市)有上海、江苏、广东和广西等。上海和江苏是自主命题;同为教育部组织命题的广东和广西两省由于使用的教材不同,  相似文献   

18.
明清赣南农村墟市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赣南农村墟市网络迅速发展,促进了赣南社会经济区域特色的形成,这些特色包括以山区资源为主的土特产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及转运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了赣南农民经济生活的基本风貌。但由于赣南墟市发展的局限性,未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不利于带动农村经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从而实现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的赣南社会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发展着,用资本主义萌芽难以涵盖赣南社会经济变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香港新界沙田商会的出现,是因应着墟市的发展,外来经济势力的兴起而产生.与传统以地缘基础结合的组织不同,商会强调巩固对内团结,对外联系及改善墟内的经营环境的功能.1970年代初期,随着沙田经济的蓬勃发展,墟内商户数目大增,商会的组织日益庞大,并开始积极参与区内的政治事务.可惜的是,由于没有直接组织独立的政治团体,建立直接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在政府重建沙田的过程中,商会失去了商户的支持而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20.
湘西农村把赶墟场作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种活动,起初,墟场只是一种物物变换的物质产品流通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化产品也进入了墟场,社会主义市场经并建立班后,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特质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化经营项目大规模地步入墟场,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化现象——墟场化,里拟对湘西墟场化的内涵、现状、功能和如何建设保护好墟场化等同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