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近日,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下称《基准》)引起了极大关注。尤其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写入《基准》引发非议,甚至被斥之为宣传迷信和伪科学。但笔者认为,把中国古代传统对科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这几个重要表述写入《基准》,不仅合适,而且恰恰体现了对科学的更深刻的认识。提到"阴阳五行",人们常会斥之为迷信或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概念和思想缺乏理解,或是带有偏见。  相似文献   

2.
聚焦     
学术明星频更迭于丹红过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讲《三国》的易中天被媒体誉为比"超女"还火的学术明星。41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女教授于丹自国庆长假开始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其红火程度已经超越易中天。前不久,于丹在北京签售自己的新书《于丹〈论语〉心得》,8个多小时签名一万多本,场面之火爆,盛过易中天。据悉,因为前来捧场的读者(观  相似文献   

3.
柯娟 《世界发明》2007,(1):40-41
由《夜宴》开始,文化创意融资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有关部门正进一步讨论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问题,国家文化产业银行初见雏形。冯小刚的《夜宴》在2006年的中国电影圈再度掀起了一股"大片"潮,且不说剧情如何,光是2000万美元的重金打造,也足以让它风光一把。不仅在电影圈里被人铭记,《夜宴》的融资模式甚至成为2006年值得记忆的标志性事件:作为人气导演冯  相似文献   

4.
由朝鲜国宝级艺术团——血海歌舞团历经50年精心编排的歌舞剧《红楼梦》,自今年5月2日起到中国演出以来,场场爆满,大受欢迎,近日成了文化界以及许多普通大众热议的话题。尽管《红楼梦》不仅仅是中国的艺术瑰宝,也是全世界人民的"掌上明珠",站在全球的立场看问题,中国人能演,外国人当然也可以演。但毕竟当外民族的艺术家将中国的国粹演绎得如此成功之后,作为中国人自身,如果完全没有酸溜溜的味道也就不真实了。朝鲜《红接梦》在原著宝黛爱情故事的基础上,不仅吸收了《卖花姑娘》和《血海》等朝鲜经典歌剧元素,而且还大胆将朝鲜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世界的"红楼梦"一个有别于中国《红楼梦》的新版本。它的到来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一场美轮美奂的文化大餐,同时也是一记重重的提醒:中国的文化创新之路究竟缺的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欣喜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力、影响力,但同时也必须对自身的经典文化怀有敬畏和景仰之心,必须以开拓的勇气打造带有鲜明印迹的‘中国作品'。"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在全国上下在习总书记的引领下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在我认为,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在概念上做到以下几个区分,避免思想上的混乱和误区。1、经典≠传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是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大学》、《诗经》等。但需要意识到的是,经典并不等于传统。经典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为什么呢?第一,经典不能涵盖传统。中华传统文化除了在经典中体现  相似文献   

6.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崇与弘扬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效形式,亦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大学生所承载的独特使命敦促其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其文化自信度关乎文化认同度及文化传承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是对国家"文化自信"号召的积极响应,更是新时代社会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变化的必然需求,对民族文化的持久性发展与传承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刘波、肖茜尹等人编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文化自信》一书,以文化自信为探讨核心,从大学生视角及高校视角两方面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现状及现存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利于将文化自信深切融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期丰富并延展文化自信培育形式,助力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及其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遗产: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零 《今日科苑》2007,(3):96-99
这几年,传统大热,《论语》很火。这背后的因果耐人寻味。什么才是孔子留给我们的真正遗产?我相信,李零先生的这篇文章会给大家很多启发。此文选自李先生马上要出版的《我读论语》(在北大的《论语》讲义)之总结部分。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魂,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引擎,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因此,本文立足于十九大报告,并以其文化自信的论述为线索,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及其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理由,分析了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特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5,(19)
"三个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坚定的政治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不可缺少的成分。从多方面对"三个自信"的理论进行仔细分析,可以正确的把握"三个自信"的现实根基和社会基础,还可以把它放在发展现代化经济和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考虑。要想实现"三个自信"的坚定理念,就必须把社会主义的特色道路和资本主义进行比较。"三个自信"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发展做出了宣言。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与管理》2015,(4):76-80
营销中国,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措施,让世界不断了解中国以及使中国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营销中国的过程中,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执行力,同时也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发展背后的文化支撑。营销中国不仅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契合,而且也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真正复归。因此,对营销中国的文化意蕴进行研究和探讨,彰显出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现今,国家对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与日俱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工作内容中最为关键的一大元素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致力于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不断延展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度,促使我国大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思想,提升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度与认可度.我国优秀传统义化历经各朝各代累积而来,是思想文化的积淀及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国家、民族的持久性发展意义重大,是文化自信之根源.张小军教授的论著《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探究》一书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探讨了传统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理念、文化认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明确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间的紧密关联,并基于此提出将二者更加充分、合理融合的具体实现途径,助力高校学子培育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现今,国家对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与日俱增,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工作内容中最为关键的一大元素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管理时应致力于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不断延展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思政教育中的融合度,促使我国大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健康的思想,提升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度与认可度.我国优秀传统义化历经各朝各代累积而来,是思想文化的积淀及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国家、民族的持久性发展意义重大,是文化自信之根源.张小军教授的论著《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探究》一书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现状,探讨了传统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理念、文化认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明确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间的紧密关联,并基于此提出将二者更加充分、合理融合的具体实现途径,助力高校学子培育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明确指出把"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作为我国中医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之一。从"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的提出到探索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成功合作模式,再到中医药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元素和中国外交名片,党和政府通过各项举措,已经让中医药成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建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报告专门强调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教职工,怎样才能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东盟留学生的实习教育工作中,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中医药文化发展观即"医乃仁术"的高尚医德观、"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观以及"治未病"的思想观,以此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素质、能力、知识"协调发展的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4.
提升国民的文化自信,对于凝聚国民力量,实现国家稳定和谐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重地,在高校思政管理中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对于提升和拓展大学生自己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思政教育和管理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思政管理作为高校进行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方式,也通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凸显其价值.然而随着当前互联网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思想精神逐渐趋于浮躁化,这对于其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培育造成一定的挑战.因此笔者将结合沈壮海编著的《论文化自信》,探寻思政管理中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试图消除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文化自信建立方面的障碍,进一步坚定其文化自信,提升我国的整体实力.  相似文献   

15.
朱萍  孙顺平 《科教文汇》2012,(13):139-140,144
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辜鸿铭的英译《中庸》的目的以及辜鸿铭为实现其翻译目的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辜译《中庸》使用的一系列策略使译文地道优美流利,从而顺利使目标语文化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同时本文纳入更多的历史文化因素,给译本更加合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基础与支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属于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经路径。渊博贯通、精深微妙的优秀传统文化于发展、变革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超强的生命力、创造力及影响力,直至今天依旧对国人思想、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而且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其杰出的历史成就与鲜明的现代意义和时代精神,足以促使中华儿女感到自豪、骄傲和自信。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增强文化自信进行研究,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并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弟子规》作为我国流传千年的传统启蒙学读物,不仅在儒家思想与待人接物上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在建构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修养上具有一定的构建作用。作为小学国学课中的一项重要读物,弟子规在语言表叙与字里行间均透露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义、孝、悌"的推崇,其中所蕴含的为人处理与个人修养的提升方面均是我国经典国学的典范。让学生充分地接受弟子规教育,有利于学生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渲染,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健全的人格,以及高雅的情操,使学生在正面、愉悦的环境下真正健康地成长。大力推进弟子规教育也在塑造我国小学德育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处于买方市场压力下的商家,非常需要适合本国国情,科学的管理体系指导,尽管现在流行着大量西方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其中也不乏一些把中国传统文化,如《论语》《老子》和西方经营管理学相结合的专著。但总的来说,西方理论大都“水土不服”,跟中国的国情不符,而后一种理论又没有针对我国工业企业现存的一些问题对症下药。一、借鉴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一些专家认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经济退缩之时,  相似文献   

19.
《楚辞·卜居》展现了屈原在被朝廷小人诽谤,遭楚王疏远流放的困境下,带着疑虑向郑詹尹占卜,询问如何为人处世,但他与所处的污浊乱世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依然孤傲地坚持对正直美好的追求。诗歌彰显了诗人超越世俗的人生选择和高洁美政的坚定理想,其间也蕴蓄着这位伟大志士傲然独立而又痛苦骚动的无比哀愤。《卜居》中有大量楚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蕴含了楚辞文化中的精髓,作用不容小觑。当前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的战略,为《楚辞》等优秀的中国文化的输出,创造了一条砥砺前行的大道。通过英译对比研究,本文认为,《卜居》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准确有效地传递原语中的文化信息,以达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目的,致力于加强文化自信,增强汉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化精髓的"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迅速进入全球化发展阶段,这对世界文化环境的建设带来深远影响.世界各国社会文化体系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全球文化环境变得混乱、复杂,身处其中部分意志力与自控力较为薄弱的人将会在外部环境和自身心理素质的影响下缺失精神理想信念与民族自信,进而开始盲目追求享乐主义,一切皆以个体利益为中心,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及心理情感逐渐扭曲,对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造成重重阻碍.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人们正确三观意识的重要精神指引,其中国化发展对净化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所以,本文将结合汪信砚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一书深层次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为促进中国的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