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方方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小说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曾以世俗立场“原生态”地描写普通百姓粗鄙化的生存现状,以及僵化庸俗的现实对人的愚弄、迫压和异化而享誉文坛,成为“新写实”派代表性作家。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方方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体现为叙事的变化,即从描写入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异化到表现“人的生存命运”、“人性之困”和“人道主义”等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方方是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作家。方方曾做过装卸工,她的许多同事便生活在其小说《风景》中写到的河南棚子里;她的家人也有不少是大学里的教师。因而方方对中下层市民与知识分子生活都有较实在的感受。生活使她意识到,在严酷的生存背景下,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潮流的裹挟下,人们在精神上存在着深深的迷惘。方方小说的现实感,不是停留在对现实矛盾的描绘上,而是沟通了文  相似文献   

3.
尽管《一地鸡毛》的叙写是这样的低调和平淡,但绝望的情绪还是曲折地传达出来,由此而来也就意味着这篇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立场艰难的保持,它活生生地勾画出人对现实无可抗争的处境,揭示出这处境的荒谬,这便也体现出了“新写实小说所内蕴的现实批判立场”。[编按]  相似文献   

4.
《那儿》这篇小说以其对工人阶级立场的新的敏感性在当前小说创作中显得非常特别,论文即以此为中心力图分析这篇小说的三个特点:阶级性、严肃性和模糊性。论文认为,曹征路在小说中对阶级性话语的重新征用是不成功的。正因为他征用的让人充满对过往社会主义建设时代感伤回忆的阶级话语无法找到围绕阶级性的新的理想憧憬、清晰的立场和合法的经验,因此才导致阶级话语严肃性的最终失落,以及小说无处不在的模糊性。小说的想像是把读者带到模糊的“那儿”而不是清晰的“这儿”。  相似文献   

5.
在“祖父”、“父亲”、“我们”三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中,方方小说以其敏锐的文学眼光和细腻的情感体验方式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命运指向做了历史性的建构。方方内心的道德拯救理想及其文化精英立场,使其在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劣根性进行剖析的同时,书写了对知识分子的尊严、终极理想的守护和期待。  相似文献   

6.
“延安小说”视野中考察卞之琳的小说创作,可见其小说内在的思想演变轨迹.卞之琳在“延安小说”语境中的短篇小说由单纯乐观开始生发了新的主题.《山山水水》放弃了单纯反映现实的视角,以他去延安之前的思想准备作为小说创作的理论基点.在《山山水水》中通过自语和对话思考了“延安小说”语境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观照人物、邦国和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7.
池莉站在市民立场上对现代生活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探索,对女性的母爱意识、生命创造意识、情爱平等意识、独立自主意识的觉醒给予了肯定。这些使她与与林白、陈染等关注女性私人经验、躯体感觉的“个人化写作”不同,也与知识分子立场的方方不同,却也限制了其小说对女性意识的探索。由于其小说中对女性意识探索的叙事模式受五四思潮影响的局限、市民生活对其思考深度的局限,使其小说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略显浅薄。  相似文献   

8.
柔石小说的语调一贯比较沉重,《希望》《会合》两篇却显得比较另类,在此柔石运用喜剧化的讽刺艺术,对婚姻与革命给予了批判性反思。这两篇小说反映出柔石与鲁迅在思想上的链接。柔石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续了鲁迅的思路,以执着于真实的怀疑精神,在启蒙的立场上继续关注着“新”与“旧”的悖谬问题,喜剧性的叙述笔调使这两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9.
《晚霞消失的时候》是一篇在新时期之初引起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议的小说。这篇作品的“个体化书写”立场以及对个体命运、个人的精神际遇和人生价值的关注使它明显与同时期大多数作品的“群体化”叙述方式区别开来,在揭示、探究人的荒诞生存境遇方面的独特表现以及整体上“灰色调”的写法和“反英雄”的倾向使这篇作品多少具有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在个体信仰和宗教问题上,小说以个体化的立场和角度切入进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但在新时期之初的文学环境下,这篇作品显得孤高而不合群,它既不合主流的立场和规范.又与当下的时代格格不入,这就使它面临着尴尬的边缘化命运。  相似文献   

10.
周艳 《文学教育(上)》2009,(10):120-122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新写实派作家方方的小说最贴近现实,是最能反应世间百态的艺术形式,作品中并不存在女性主题。而我在看了方方的跟爱情有关的文本之后,猛然发现,方方其实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女性问题,虽然比较隐晦,就像隔了层白雾,读者必须拨开那层雾去发现,“守的云开见天日”。方方以她敏锐的眼光、犀利的笔锋,为爱情主题构建了一片灰暗而低沉的天空。  相似文献   

11.
在新写实小说中,方方的小说以她自己独有的魅力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她众多的风格和题材各异的作品中,一部反映城市青年爱情故事的作品——《桃花灿烂》唤起了读者的强烈审美意象。在这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现代女性对爱情执著与追求,也看到这入世间那无法脱俗的爱情以及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关注。作者的冷峻笔法延续了她一贯的行文风格,正视现实中爱情幻灭的悲剧,其悲剧性的爱情结局也更令人心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其中《呐喊》和《彷徨》收录了25篇。在这25篇小说中。有“我”的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认真解读这些“我”.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鲁迅小说的特点、把握深层的意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观这些“我”.其作用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13.
《树树皆秋色》聚焦的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女博导的感情生活,小说运用第一人称限制性视角,使华蓉的情感展现得细微而饱满。方方通过描绘华蓉这一独特的形象,道出了对男女情爱的疑惑和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剖析了身居高处的女博导的诗意敏感和对男人接近扭曲的戒防。方方对单身高级知识分子女性心理的深刻揭示和反思,其中不乏对女强人潜在的善意批评。方方在小说中始终坚持人本主义立场,批判世俗对女性的偏见。  相似文献   

14.
郑执的小说创作,“父亲”和“东北”在其写作脉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小说集《仙症》中,“走出东北”作为一种叙事模式,承担着现实突围和自我放逐的功能,但其“出走”既昭示了突围的可能,也存在着限制,出走的“子一代”以“迟到的追认”召唤历史连续性。《森中有林》标示了“续写东北”的转向标志,其中新登场的“孙一代”通过对历史的反叛,逃逸出了共同体写作的语境。从而使“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能指脱落,“东北故乡”则获得了游走的可能性,展现出了当代东北书写“从父辈走向吾土吾民”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鬼子的短篇小说《卖女孩的小火柴》叙述了一个如何虚构—个故事的故事,叙述中又不断地对构思的情节加以评论,具有“元小说”体态。但它不是一篇真正的元小说,而是以元小说为题材的小说,是关于元小说的小说,是对元小说进行戏仿的小说。其主观意图是要解构元小说,以达到对流行的文学和社会成规的反省。小说通过双重叙述的争辩,试图启示我们:叙述行为并非不能产生意义,但是现实世界逼得至少应有一部分文学保持及物的叙述;对于文学写作来说,“语言”固然具有本体意义,“经验”也不必废弃。  相似文献   

16.
艾玛的“涔水镇”系列小说,在真诚切近当下底层生活时,原生态地呈现出乡土生活中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生命尊严;同时,在对苦涩生活的把握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展示中,小说体现出底层写作先进的叙事特征和审美趋向,这是区别于常规化底层写作的模式。遗憾的是,艾玛似乎无力解决小说中的人物所面对的现实矛盾和思想困惑,作品的深度也因此被弱化。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底层文学"中的"农民"题材小说,整体上渗透着一种启蒙精神。其知识分子立场下的启蒙叙事着重体现在对愚昧的揭露、对权力的批判上,并通过揭示农民生存悲剧的根源,反映当下中国社会深层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方方小说中大量运用了反讽艺术.在方方小说中,小说的情节结构的反讽性构思、人物形象的反讽性描写与意象的反讽性运用,共同构成方方小说的反讽特色.她在冷静的叙述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思考.反讽使方方小说含义丰富,也使方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9.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崇拜”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中所谓“女性”,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是理想、美好事物的象征 ;所谓“女性崇拜”,也就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相应地 ,对“男性”的嫌弃也就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小说从精神意蕴到人物安排 ,处处流露出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是作者生活经验和价值标准的下意识外化 ,是作者表明离经叛道立场的最直接方式 ,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对所谓“正经”观念的悖离  相似文献   

20.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作品并非都是客观地原生态地反映现实,“零度情感”地观照生活。在其系列爱情题材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小说“诗意”的追求,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象征性和丰富涵义的意象的选用、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语言的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