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苦在古代经常用作名词表草名,但究竟为何草,争论颇多。或日甘草,或云苦荼,或日地黄,或日黄药,迄无定论。比较众说,从造词理据、用字通假以及文献用例等方面考证《诗经·唐风·采苓》苦字的名词用法,认为苦作地黄解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2.
《苦斋记》处处紧扣一个“苦”字落笔,分别从“苦地”、“苦物”、“苦人”三方面说明苦斋命名的依据。一段叙苦地。开门见山点明苦斋主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既点明苦斋所属,又突出苦斋并非寻常之室,是隐居之室,从而显示主人也并非寻常之人,为下文谈苦乐观埋下伏线。继而写苦斋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以及“苦”的由来。句末“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不仅过渡自然,也是下文议论的伏线。二段叙苦物。首先用排比句式从木、草、菜、实、笋五方面苦物照应首段末句,显得结构紧凑,“族布而罗生焉”形象地说明这些苦物分布之广、品种之多。再写蜜味初食苦,久则甘,暗示苦中有乐,乐在苦中。  相似文献   

3.
沉水植物苦草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介绍了安徽苦草(Vallisneria anhuiensis)和长梗苦草(V.longipedunculata)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了它们的繁殖方法,分析了它们的生殖价。苦草有营养生殖和有性生殖2种繁殖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了解了苦草的生态对策。通过生态对策苦草将达到最佳利用资源环境。这对于苦草的进一步生长和发育是非常重要的。苦草雄蕊的花药和花药壁的退化消失,是对水面上及时传粉的适应。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苦”?作为初中生,本人虽不敢说“少年尝遍‘苦’滋味”,却实实在在地与“苦”共度了十几个春秋,对“苦”有着真切的体验. 10岁前,我常常患感冒:轻则气管炎,重则肺炎,打点滴、喝中药,吃麦迪霉素,我受尽了病痛带来的苦! 小学高年级,我身体强壮了些,不再常打针、吃药.但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妈妈的生命,12岁的我就成了干家务的主角:煮饭做菜、喂猪养鸡、缝补洗涮.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一次环境污染调查中,我认识了苦草。苦草又名扁担草、面条草,属苤菜科,是一种沉水植物,南方广泛分布。其形态如下图所示。苦草适于水中生活,叶较薄,透光性好,是高中生物实验的好材料。1 用苦草叶观察叶绿体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材用藓类作为观  相似文献   

6.
说“苦”     
人们常说人生五味:苦、辣、酸、甜、咸。“苦”字当头,统领了生活中的各种感触。苦有苦的独特之处,没有苦做参照,就衬托不出其他多种多样的滋味了。至于“苦尽甘来”等则一步步从味觉领域提升到人生境界了。我自小与苦做伴,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也就不怕吃苦,甚至颇爱吃“苦”。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我熟悉的几种“苦”。  相似文献   

7.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苦草(Vallisneria asiatica)和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两者属于水鳖科(Hydrocharitaceae),皆为多年生沉水植物,生长在湖泊、水色及缓慢流水中,它们是观察细胞质流动的良好材料。但黑藻和苦草的生长对水质的要求很高,每年去野外采集一次苦草或黑藻显得较为困难,因此在实验  相似文献   

9.
“苦吟”是中晚唐时期之重要诗坛现象。对于唐人“苦吟”,李嘉言先生认为有“生活苦”、“思想苦”、“态度苦”三个方面的含义。今本于唐代苦吟诗人诗中所论及相关材料,就此三点,寻绎“苦吟”之含义。  相似文献   

10.
"苦吟"是中晚唐时期之重要诗坛现象。对于唐人"苦吟",李嘉言先生认为有"生活苦"、"思想苦"、"态度苦"三个方面的含义。今本于唐代苦吟诗人诗中所论及相关材料,就此三点,寻绎"苦吟"之含义。  相似文献   

11.
对《论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得出全书“为”字有170个,约占全书总字数的0.8%。其中以动词用法为主,共有123例,约占“为”字总数的72.4%。“为”作名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例子为数很少,其中名词、助词仅各一见。  相似文献   

12.
作偏句的“名则动”结构的形成有这样一个路径:一是它需要出现在“名动。+名则动+名动2”语境中,二是“名则动”与“名动。”关系疏离,三是“名动。”隐去,且“名则动”与“名动:”形成逻辑上的关联。“名则动”中主谓同词的“X则X”结构往往有一种弱化语义的力量,即说话人借“X则X”结构消减了“X”的语义分量,使“X”在句子语义结构中处于次要的位置。“名则动”结构蕴含有说话人的推断义,其假设和让步义是整个复句结构赋予的。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角度看方位成分“里”的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里"本来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演变成表示在某一空间范围内部的空间方位名词,最后语法化成代词后缀、副词后缀、语气助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凭借。"里"从实词到虚词或构词词素的语法化过程都是在空间隐喻机制下完成的。其语法化原因有:"里"自身的语义、句法位置、语义的泛化、使用频率高、语言接触、语音弱化等。  相似文献   

14.
"茶话"是佛教丛林创造的专有名词,是禅师们丛林禅修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禅林茶事活动的茶话,从形式上为禅师提供了参禅悟道的契机和平台,通过茶饮与禅悟的互动以达至"禅茶一味"之思想精神的和静怡真。世俗文人的参与,更使其成为一种赏心怡情的雅事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中一个独具特色而又自成体系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重要典籍《战国纵横家书》中"其"字的穷尽式量化性分析,认为"其"作为代词使用频率最高,其中人称代词占绝大多数,主要做定语,功能是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甚至成为名词性结构的标志;作为副词使用频率不高,可表推度、反诘、时间等语气。"其"还以语气助词和无意义形式出现。"其"字的连词用法仅是萌芽。  相似文献   

16.
从词性的角度看,“美”本来是形容词而不是名词;形容词只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不指称事物本身。追问“美是什么”犹如追问“愉快是什么”、“好是什么”、“慢是什么”,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从概念的角度看,“美”是属性概念而不是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只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而不反映事物本身,不存在“是什么”的问题。从事实的角度看,“美”表述的是一种主观情感状态而非客观实体,追问“美是什么”是缺乏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17.
释"器"     
文章分析了"器"字的金文形体,其形体为犬从的会意字,表示犬吠之义."器"一词在造字时采用了和本义相关的事件来表现.因为是有价值的器物,所以器物拥有者便养犬来看守,如遇外面生人接近或图谋不轨,则家犬就会狂吠.<说文>对"器"的形体分析不确.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续书作者高,旧有“传胪”之称。查“传胪”本为宣布进士名单的仪礼行为,后由动词转化为名词,成为进士名单中的专用称谓。明代科举,“传胪”并指二甲、三甲第一名;清代科举,则偏指二甲第一名。根据有关资料,高于乙卯恩科所中名次为三甲第一名。就清代科举制来说,称其为“传胪”,实不够准确;但放在明清文化大背景中,称其为“传胪”亦非全无根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对“good”一词在一个文件中英汉翻译的个案研究。该研究把话语分析中的上下文分析和翻译中语篇对等的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力图探索上下文分析在实现翻译语篇对等方面的作用。“good”一词在该文件中存在很大的理解障碍,通过上下文分析,笔者将其解释为不可数名词用作了可数名词,表示一具体事例。在翻译中,该词又存在零对等的翻译困难。通过上下文分析,运用语篇对等理论,笔者造了一个新词———“利物”与“good”一词实现语篇对等。  相似文献   

20.
陆俭明教授对"NP 的 VP"结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是一种名词性的"的"字结构.文章分析了"NP 的 VP"结构的中心词,肯定了"NP 的 VP"结构是偏正短语,并重点从表达功能角度解释了"NP 的 VP"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