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长跑的高原训练在我国已经开展好多年了,近些年国家长跑队和各省市的中长跑队伍继续着高原训练的历史。众所周知高原训练有助于提高耐力运动员的奔跑能力,通过高原训练提高训练难度,利用高原缺氧的环境来达到生理内部负荷的改变,从而实现运动能力的提高。再通过平原训练的过渡,进一步提高运动员专项跑的能力,进而提高专项成绩,这是高原训练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
张强 《四川体育科学》2005,(4):63-65,74
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它己成为游泳、田径、自行车等项目高水平运动员在参加重大比赛前所采用的训练手段之一。本文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游泳高原训练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先进经验,为游泳高原训练方法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旨在为游泳运动的科擘运动训练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液成分、血乳酸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目前在很多运动项目进行了尝试。为了探讨高原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及生理机制,在我们以往多次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这次赛前在昆明(海拔1890米)的高原游泳训练计划。通过比较5名优秀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前3周、高原训练3周、高原训练后3周共9周训练期间,高原前、高原期间和高原后的血液学参数包括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液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醛含量等的变化,和高原训练前后4mmol/L血乳酸运动强度的游泳速度与心率,发现运动员无氧阈游速增加,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乳酸耐受能力增强.血乳酸-速度曲线右移,表明此次高原训练提高了游泳运动员的有氧运动员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原训练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体有着复杂的生理学和训练学效应。当运动员在高原(中等海拔高度)训练,通过高原低氧环境对运动员神经、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刺激,可以达到促进肌体从事运动的机能得到提高的目的。主要表现在运动员机体对氧的吸收、运送和利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增强,从而使运动员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另外,高原低氧环境的刺激可促使运动员体内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增加,从而使氧的运送能力得到提高。由上述生理学的改变可得出:耐力性运动项目进行高原训练,可以达到改善运动员机能状态、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女子赛艇运动员亚高原训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通过对北京女子赛艇队18名队员在海拔1500m的亚高原环境训练期间生理、生化指标的测试分析发现,为期18周的亚高原训练能提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有氧能力,提示由于亚高原的自然环境,在血乳酸为4mmol/L以上强度训练时,应注意训练节奏的安排。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与低氧训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冯连世 《体育科学》2005,25(11):F0002-F0002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高原训练本身也存在不利于恢复、难以掌握适宜的训练强度等至今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相似文献   

7.
高原训练是在缺氧环境下训练,以提高运动员机能状态,获得更好的竞技能力为目的态,获得更好的竞技能力为目的的训练,称之为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8.
高原适应和高原训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关于高原训练和高原适应的有关文献,认为高原训练并不象人们期望的那样,总能给运动成绩的提高带来好处,操作不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原训练对人体有着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学效应。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耐力性项目竞技能力和强化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得到普遍认同,但也存在争论和分歧,仍有待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通过对皮划艇项目高原训练的实践.阐述高原环境和训练对皮划艇运动员机能产生的生物学变化,以及通过实践分析皮划艇项目高原训练的探索历程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实践出发,论述了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的经验.总结出高原长途拉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的重要手段,采用高原与平原交叉练习模式,有助于充分动员、利用、挖掘运动员的潜能,提高机体耐乳酸能力;高原训练时间一般在18天以上,2-3周出现训练高峰,23-25天左右是提高运动员吸氧量的最佳时段,高原训练后23天参加比赛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速滑运动员在陆训期进行高原训练对于我国选手来说是新课题。根据高原训练专家的建议,结合宋丽自身的特点安排了高原训练计划。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高原训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今后如何利用高原训练提高速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积累了经验。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提供了宋丽高原训练期的指标变化特点,为今后更深入地探讨研究速滑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提供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2.
1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研究进展 1.1高原训练概述 高原训练经历了几十年的研究与应用,在训练方法及实施形式上不断改进、更新与提高。由最初的传统高原训练,到后来的仿高原训练(模拟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13.
高原训练的一般规律可归纳为:①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一般在2000米~2700米之间,这一高度既能保持一定的训练运动量,又能达到适应和提高人体耐受缺氧的能力;②高原大气压降低而引起空气中氧分压减小,通过高原训练,运动员能增强在缺氧环境中的耐受力;③高原训练时间以3周为宜,返回平原练3周,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第21天表现出来;④我国开展高原训练,尚须加强对高原训练的认识,配备必要的科研仪器和科研人员队伍,增加高原训练的次数,克服不利的心理因素和解决高原训练的经费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游泳队八、九十年代进行了近20次高原训练,获得良好效果,积累了许多经验。目前中国游泳界已将高原训练作为备战奥运会等重大比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但是,世界各国高原训练经验表明,高原训练是一匹难以驾御的“烈马”,高原训练不仅有优点,也有弊端,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还有许多规律需要摸索。本就朱毅和单莺备战2000年奥运会期间的高原训练实践进行总结,并对以提高运动员有氧能力为主的高原训练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原训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训练时机体在低氧的刺激下,将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反应以应对低氧刺激,这些适应有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综述了高原训练对机体呼吸功能、心脏、骨骼肌、血液和激素与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7名青海省竞走运动员(世居高原)在赛前33天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机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世居高原运动员初、中、末期的血象指标呈先降后升趋势,至训练结束恢复到训练前水平,表明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刺激,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良好;CK、BUN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机体恢复能力良好,训练负荷强度安排适宜;睾酮水平较初期值显著提高,皮质醇保持在初期水平,T/C比值大幅提高,提示机体蛋白合成加强,运动能力提高。研究结果表明,此次赛前高原训练对于提高世居高原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于最大摄氧量即有氧能力指标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建议应对其进行更高海拔或下到低海拔地区进行短期训练,以便更好地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短跑运动员上高原训练在国内是很少有的,而且,短跑运动员上高原训练为许多教练员和运动训练的专家所置疑或予以否定,他们认为,只有耐力项目为达到提高运动员的血色素水平,在缺氧的情况下,发展有氧能力的目的才上高原,而短跑运动员上高原,非但不能提高短跑的速度,反而会严重影响短跑的成绩,因为在缺氧的情况下,会对短跑运动员的反应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孟浪  赵鉴 《冰雪运动》2010,32(4):13-17
高原训练是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红细胞变化和机能的影响,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能力,缩短我国速滑运动与冰雪强国的差距,促使我国速滑运动更加广泛地采用高原训练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基础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海拔l 917 m高原对速滑运动员进行陆地训练,结果表明在5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以及结束高原训练回到平原的1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显著提高;在回到平原的第2周内,运动员的RBC和Hb比高原训练前均有明显提高,表明参加高原训练有益于提高速滑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9.
1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研究进展 1.1高原训练概述 高原训练经历了几十年的研究与应用,在训练方法及实施形式上不断改进、更新提高。由最初的传统高原训练,到后来的仿高原训练(模拟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20.
赛艇运动高原和低氧训练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作为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诸多耐力项目,赛艇运动也因合理地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在一些国际大赛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本文综合各家赛艇运动高原训练、低氧训练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为赛艇运动高原训练、低氧训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