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学者大都认为柏拉图在文艺本质论上持摹仿说,其实柏氏将诗明确分为摹仿的和灵感的两种。柏拉图肯定灵感诗,贬抑摹仿诗,认为灵感诗代神说话,而摹仿诗远离真理。柏氏认为,灵感来自诗神附体,特点是“迷狂”。一些研究者以为柏氏之灵感也来自“回忆”,与神灵凭附并立,此说实为误解。柏拉图从理式论出发,设定文艺追求的目标为理性的“真”,可是他却将文艺创作过程描述为非理性的,由此引导了后来理性主义和非理主义两种相反的文艺取向。柏拉图对诗的本质的认识,在许多方面奠定了西方诗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就一般性观念来看,"诗学"只是一门涉及诗歌写作技艺理论的学科。圣童认为,这是自亚里士多德起西方"诗学"的历史性错误。柏拉图之前的哲学家则将"诗学"视为非技艺性的形而上范畴。因此,圣童对隐于诗歌作品背后的"客观诗本体"的存在性进行了揭示,并致力于从该立场寻找诗歌作品的存在意义及诗歌写作等方面的研究。圣童的诗学论著《形上本体诗学》,正式提出了"客观诗本体"的概念,从全新的角度将"诗学"重归纯粹哲学领域。  相似文献   

3.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宣告要将摹仿诗人永远逐出城邦,与此同时,柏拉图推崇另一种非摹仿性的诗歌,其目的在于以一种在教育上有效的方式表达出他的信念与标准——这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诗歌——究竟该怎样看待其复杂重叠的相互关系?本论文论述并比较了历来的诸多学者的观点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柏拉图贬抑那作为摹仿的诗歌而向往一种理想城邦所需之诗的典型,后者属于柏氏哲学王国的一部分——如此方才产生出柏拉图的两种诗歌”:1.对摹仿诗人的批判只有在以哲学语言构造一新城邦的整个过程为背景时才能被理解;2.对一个现实城邦中的诗歌表示不满之际,柏拉图用语言构建了代理想之中的哲学城邦与诗,其只有在哲学中才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在<伊安>、<理想国>等篇章中审视了诗人及其诗歌创作现状,从他的道德主义原则出发对诗人进行了严厉批评,要把诗歌驱出城邦以正视听;同时他又认可诗歌通灵的能力和诗性语言的魔力,希望诗歌以某种方式介入哲学领域,为城邦建设发挥潜力.柏拉图诗学思想中的矛盾是他的政治理想和他的诗人天性的矛盾,艺术与真理合一的构想和实践又体现了柏拉图作为诗化哲学理想先驱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5.
王夫之诗学的诗歌本体论既吸收了前人的诗学思想也有所创新,是一种总结性的诗学理论。诗歌本体论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一方面将诗歌与其他文体和学科界分开来。另一方面,对诗以言理为主的宋代诗学观念予以纠偏。王夫之提出的"以显而函微"与"以事而函理"是诗达情的主要艺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皎然是有唐一代为数不多的诗论家之一,他在其诗歌论著《诗式》中较为系统、深入地探索了诗歌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问题,而贯穿于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以中和为美、追求适度的艺术辩证观,这一观点使他能够比较客观、全面地看待诗学问题,且提出了一系列符合诗歌审美理想的艺术主张,深入地揭示了诗歌的本质规律。本文围绕文与质、自然与至丽、至苦与无迹等诗学问题,从“济不足”与“泄过”这两个方面阐发皎然中和之美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历经意象主义、象征主义到后期象征主义,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九叶"诗派在"新诗现代化"进程中,从诗学主题、诗思、戏剧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8.
诗作为一种摹仿的艺术,按照柏拉图的理式论来说是不真实的,无益处的.本文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从摹仿的本质和效果两方面论证柏拉图的文艺观的错误,阐述诗是一种真实、有价值的摹仿.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历经意象主义、象征主义到后期象征主义,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都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九叶”诗派在“新诗现代化”进程中,从诗学主题、诗思、戏剧化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推向了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0.
辽代诗歌是中国诗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意义不在于艺术上如何成熟而精致,而在于其以清新质朴的形态为中国诗史充填进新的质素.辽代诗歌创作的主体是契丹族诗人,而且尤以上层人物为主.辽代没有专门的诗学著作,其诗学思想主要指在诗歌活动中体现出的一些倾向.辽代诗学思想更重视的是诗的政教功能.辽诗有着尚实尚质的导向.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诗学中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迷狂说和模仿说。迷狂说反映的是柏拉图的早期思想,出自他的艺术直觉;模仿说反映的是柏拉图中期的思想,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产物。模仿说取代迷狂说,意味着他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背叛了自己的艺术直觉。要想克服这种矛盾,就必须对柏拉图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柏拉图认为,理念是通过智性直观活动被把握到的,这意味着他的思想中隐含着一个现象学的维度。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重新阐释,从而克服其诗学思想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2.
诗作为一种摹仿的艺术,按照柏拉图的理式论来说是不真实的,无益处,本文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从摹仿的本质和效果两方面论证柏拉图的文艺观的错误,阐述诗是一种真实、有价值的摹仿。  相似文献   

13.
源流探讨由来有自。船山诗歌源流探讨比起前人或同时稍晚的一些学者来有其别开生面之处:首先,他将这种探讨建构在读诗、识诗和选诗的基础之上,分别从诗歌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中,从诗歌内部的艺术构造与特征中,从诗人的创作地位、特色中对诗体源流、作品渊源和创作继承进行了全面具体的探讨;其次,他将这种探讨又建构在他的诗学理论之上,其诗学理论既以他的哲学作基础,又以儒家“兴观群怨”诗教为核心。但在具体阐析时,改变了传统的诗教政治伦理观念,赋予了它新的理论意义与价值。方法与理论的结合,使船山源流探讨进入了更高的诗学层面。  相似文献   

14.
卞之琳的智性诗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从浪漫主义到象征主义的演变;诗人强调其诗歌表现的是真情实感而非智慧,他将智性理解为让世界万物显现的魔力,这一理解源于艾略特将智性作为诗歌表现情思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睿智这一思想;民国批评界对智性的理解有三种,分别是作为诗歌内容的智慧、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理性和诗歌艺术表现中所体现的机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批评者将卞之琳的智性诗中的智性作为诗歌的表现内容而非诗歌表现的艺术,这是对西方诗学中智性这一概念的误读。  相似文献   

15.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中西诗学意象理论在意象本质上有着相同之处,但由于二思想化的不同,达到的诗的艺术境地不一,而中国现代诗歌与西方诗歌意象则有相同之处。意象批评的历史长河并不意味意象就是诗歌的全部。  相似文献   

17.
诗化小说《红楼梦》写了许多质量上乘的诗歌,作者通过代人物所作诗与写人物论诗,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诗学思想。从人物诗的个性化特征、人物论诗表达的诗学观念以及作者诗学观念形成渊源三方面进行论述,可以揭示出人物诗与人物个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人物论诗体现出作者的诗学观念,进而找到作者诗学观念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8.
有着师生关系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他们在文艺思想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的部分思想,同时在其文艺思想方面作了很大的修正.对柏拉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本文正是基于此点,探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表现出的文艺观点。特别是对诗所作的辩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控诉了诗人的两大罪状:诗不表现真理;诗有伤风败俗的影响。他要将诗人逐出理想国,还说如果有人能帮诗人和诗作辩护,诗人仍可回到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对诗进行辩护的.针对柏拉图对文艺的两点看法进行批判,从而对诗作辩护。  相似文献   

19.
元末明初著名色目诗人丁鹤年自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遭遇亡国离家之痛.他的诗歌写忧国忧民之思,写亡国离家之恨,创造了很高的成就,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论文试从借景抒情、诗歌用典、晚期吸收民谣营养几个方面来探讨丁鹤年诗歌的艺术特色,并从其诗歌及诗评简窥其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9,(4):45-50
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邵洵美的诗歌进行价值重估,但忽视了邵洵美对纯诗化的追求。邵洵美在五四新诗萌芽之际率先思考新诗艺术形式的合理建构问题,以先锋姿态创造出一种形式优美、情感自然的纯诗。从诗歌立场上看,邵洵美的诗歌创作反对功利性、道德性,主张"为诗而诗";从诗歌形式上看,邵洵美追求诗歌形式的极致美感,注重诗歌的音乐美与色彩美;从诗学精神上看,邵洵美对灵与肉的先锋思考彰显了诗人对个体审美愉悦独特的追求。邵洵美的纯诗先锋实践为中国纯诗化的诗学建设灌注了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