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科学课》2007,(11)
从1950年版的《自然课本》到现在的小学《科学》,我国的小学科学教材一共走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在这五十多年里,我国一共研制了十多套全国通用的小学科学教材。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自然》课改成了《科学》课。这绝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新时期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的新要求,具有深刻而长远的历史意义。课程标准构建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课程体系,着眼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丰富他们的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体现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以下谈谈使用新版《科学》教材以来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小学自然教学》2007,(1):46-48
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由河南教育报刊社组织来自全国的数十位科学家、科普专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科学教研员和一线科学教师编写。教材编写组历时3年,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试验稿)》为指导,积极吸收国内外科学教育改革的最新理念,并努力将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融人到小学科学教学当中去,从而完成了这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和创新价值的小学科学教材。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一个“新”字,即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新模式等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各科的教材功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尤其是小学《科学》教材更是令人耳目一新。教材从进行《自然》学科的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全面关注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在全新的课改呼唤中应如何实施《科学》教学呢?  相似文献   

5.
浅谈《科学》课程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向 2 1世纪 ,基础教育《科学》课程设计需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审视什么是中小学学生面向未来的科学基础 ,重新构建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 ;二是探索课程的内在逻辑与组织形式。北京市的《科学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 (三年级上册 )借鉴世界先进的综合课程设计思想 ,结合我国中小学理科教育的实际 ,设计了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标准》。《标准》把“科学主题”作为核心 ,构建科学基础知识的结构 ,把科学主题的交叉与发展作为整个课程的内在逻辑 ,以此统整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6.
《十万个为什么》、《猜猜猜》、《我们的秋游计划》、《自然法庭的听证会》……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出现这些富有特色的单元名称,使师生们耳目一新。这就是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特殊单元——“探究过程技能训练”单元。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课程思想物化的产物 ,每个时代的教材都体现着这一时代的教学理念。作为实施教学的媒体 ,教材常常是影响教师、学生教学实践方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 ,在历次课程改革中 ,教材的改革都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呈现给我们的是高质量、多元化的教材新局面。截止到 2 0 0 1年 9月 ,已有 2 0个学科的 4 9种中小学教材正式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 ,并在国家级实验区试用。今年秋季这些教材已扩大到各省级实验区试用 ,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版本的学科教材。目前 ,在全国各省市试用的小学《科学》义…  相似文献   

8.
《小学自然教学》2013,(4):71-71
大象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大赛已经举办了五届,数百名教师在大赛中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励,并有数十篇获奖作品发表在《科学课》《河南教育》《小学教学》等专业杂志上。为了向使用大象版小学《科学》的教师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河南省教育厅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河南教育报刊社中小学教材编委会《科学》编写组、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科学课》编辑部决定联合举办2013年天象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大赛。  相似文献   

9.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而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教材、教师、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活都是学生的教科书。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在其他学科的教材中仍然能挖掘出许多数学教学资源。例如《科学》课程中就有许多地方要用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那《科学》教材实在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好资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开发、挖掘《科学》课程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一、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与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中的"地球与宇宙"主题为例,尝试从STS教育的内容、体现STS教育理念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两个维度来比较与阐释。在STS教育内容层面,两套教材都关注了科学(S)与社会(S)的关系,也呈现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在科学(S)与技术(T)关系层面的缺失。对于STS教育理念的呈现方式,一方面表现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共同关注,也彰显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对探究问题的明确性、有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突显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不仅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在这些思想的阐述中,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可以说,科学发展思想是《共产党宣言》的理论精髓和内容主线。《共产党宣言》的科学发展思想与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有着内在的联系,沿承着同一科学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2.
以浙教版《科学》教材与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中的“地球与宇宙”主题为例,尝试从STS教育的内容、体现STS教育理念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两个维度来比较与阐释。在STS教育内容层面,两套教材都关注了科学(s)与社会(s)的关系,也呈现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在科学(S)与技术(T)关系层面的缺失。对于STS教育理念的呈现方式,一方面表现了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共同关注,也彰显了浙教版《科学》教材对探究问题的明确性、有效性的不足;另一方面突显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杨广军  陈娴 《教育科学》2002,18(6):25-26
加拿大的《科学》教材,在内容选取、栏目设置、版面编排上颇具特色。本文在对此作概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评论加拿大《科学》教材在课程思想、教学思想、教材设计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旭东 《科学课》2008,(5):45-45
鄂教版《科学》教材在我们这里的小学已逐步推行使用,在认真阅读了这套教材之后,我感到这套教材比以往的《自然》教材有重大的突破。本套教材在编写上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尤其强化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5.
2003年5月,由河南教育报刊社组织编写、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以下简称“大象版教材”)经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并得到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教材无论是在总体设计方面,还是在具体内容方面,都做到了科学性和适用性俱强。本套教材是一套不可多得的、高质量的、适宜于小学生使用的《科学》教材。希望本套《科学》教材尽快面世,以益于学生和社会。”  相似文献   

16.
杨琳娜 《生物学教学》2004,29(10):27-28
浙教版《科学》教材2003年在浙江省全省实施。教材突出探究,强调知识与过程的统一;强调各学科之间的和谐与互为补充;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合理设置阶梯状问题;强调科学和人文的结合,体现科学·技术·社会(STS)思想;注重评价要求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科学课程中,探究既是教师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也是学生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小学自然教学》2012,(6):39-39
备市、县、区教育局教研室,各小学校: 大象版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大赛已经举办了四届,数百名教师在大赛中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奖励.并有数十篇获奖作品发表在《科学课》、《河南教育》、《小学教学》等专业杂志上。为了给使用大象版小学《科学》教材的教师提供一个更好的交流平台,提高教学研究能力,河南省教育厅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相似文献   

18.
“网上学习”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教材的两大特点之一。一方面,教材提供了专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科学;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在专用网络平台上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的资源整合,并利用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组织管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形式,网络教学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鄂教版《科学》教材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圈”为主线的编排方式,巧妙地实现了“科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创造性落实了课标精神,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开拓了小学科学教材的新视野,成为一套颇具特色的科学教材。如何充分发挥这套教材的价值,让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下面结合教学的实例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丁杰  李高峰 《生物学教学》2011,36(11):15-18
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生物·生命的动力》对科学概念和科学事实的教学是以科学图示为依托的,其科学图示思想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内容主题来呈现。"教材"图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自成体系。可以为我国科学探究的教学以及生物学教材的编写提供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