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加强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才能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加强朗读指导,努力达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范读引导,读中‘激’情""评读,促进发展""寻机点染,读中品‘韵’""演读与感悟体验""情感朗读"这几个方面对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有感情朗读",语文教师再也熟悉不过的字眼,"有感情朗读"已经日益成为语文园地里最具春意的一枝.于是,语文课堂上"读"占鳌头,"读"霸天下,"读"当一面.可谓语文教师之情有"读"钟.然而,当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充斥着"美美地读""有感情地读""带着感受读"这些字眼;当不同体裁的课文、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阅读都被"有感情朗读""格式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追问,有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发挥了作用,多少有感情地朗读是真正让学生读进去了,又读出感情来了呢?  相似文献   

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点到了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根本。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地读"并不是一味地傻读,那种低水平的朗读既窒息了学生的灵性又败坏了朗读的名声,  相似文献   

4.
特级教师薛法根用其简约语文的教学新理念打破了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频繁出现"以讲代读""以机代读""以默读代朗读"这些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朗读教学现象。有效的语文朗读教学应该将有声的"品""导""演""悟"作为朗读教学的线索,将这"四字"朗读教学贯穿整个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好地从文本走向学生真实的生活、内心的世界以及智慧的生命。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教学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呢?我们进行了以下多元化的朗读尝试。一、角色体验"读"角色表演是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把"机械"的文字化成活生生的情境。它能帮助学生感悟文本,与文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如教学《池塘边的叫声》时,我采用"演读结合"教学法,以演促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即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以文中"小壁虎"与"小鱼""老黄牛""燕子"和"壁虎妈妈"的对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在明确朗读目的的基础上,深入研制朗读的内容和形式,强化"读什么""如何读""为何读"的和谐统一,为朗读配置上适切的搭配元素,完成形式多样的"读+X"的组合,从而形成"1+1>2"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引领学生探寻表达规律,在读背中深化积累;历练表达技巧,在读写中夯实语用;体验多样化语言,在读讲中走向交流。  相似文献   

7.
文本范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下的语文课上,"以机代读""请看视频""请听录音"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对此,教师应唤起学生的朗读期待,渗透朗读方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从而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黄莹 《教育》2013,(30):26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与"听""说""写"同样重要的训练项目,也是阅读教学十分重要的训练方式。可是,作为一线教师,笔者深感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它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忽略朗读训练的现象尤为严重。许多语文教师阅读课上不愿花大量时间去指导学生"读",认为朗读训练在水平考试时无法体现,朗读训练吃  相似文献   

9.
"多角色诵读"从强调诵读者自我角色定位方面对"诵读培养语感"进行了突破传统认识的、新视角的解读。诵读者以朗读者、讲述者、绘画者、倾听者、评读者等多种角色身份进行诵读,赋予了诵读"脱口读""讲读""赏读""听读""评读"等丰富的内涵,从而增强了诵读的趣味性。多角色诵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多层次、有梯度的立体思维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朗读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之一。朗读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青睐。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如何让学生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滋味,让语文课堂上的"读"绽放异彩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循序渐进,读有层次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将其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多读,做到读有层次,即要按照语文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在各个层次准确到位的朗读中,形成扎实的语文能  相似文献   

11.
<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的总要求。可是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某些班级的学生"唱读""喊读""吼读"的现象特别严重,早读时也时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些中等生及学困生更是难以把一篇学过的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我也曾几次接手过这样的班级。如何改变这些现象,培养孩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会孩子朗读呢?我是这样做的。一、放开声音多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语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整合训练,发展学力"的教学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重视各种语文能力的形成,收到较好效果。一、读中感悟重视自读感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年级段的要求,采用听读、默读、大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知语言材料。在"读"的同时,辅助以"思考""圈点""批注""讨论"等,让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声情并茂地表情朗读,还要引导学生练读,进而能绘声绘色地表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基础上达到模仿、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继续进行渗透性识字。 2.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并仿照课文编写诗歌赞颂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抓住"妈妈爱我、我爱妈妈"这  相似文献   

15.
何静 《学语文》2016,(4):29-30
古诗文"读出信息"、"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读出问题"这四个教学环节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古诗词传统的教学套路——读准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朗读背诵,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繁琐的内容分析和串讲的现象,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有创意地阅读"等阅读教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阅读。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以读代讲""以读代学""读"霸课堂蔚然成风。学生在激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陶冶情操,获得思想启迪,然而深入解读"以读代讲",就会感到"读"并非是开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万能钥匙。在经受课程改革的阵痛后,有教师坦言:"语文教学最好的办法是读,最没办法的办法也是读。"该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霸课堂的利与弊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的经验之谈,道出了语文学习中朗读的真谛。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一、常态教学及现状调查引发的思考(一)常态教学的思考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课堂上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我们不妨看个课例片段。【例举】教师在屏幕上出示《拉萨的天空》一文中的一段话: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教师提出"湛蓝"一词,让学生说说意思以后,接着让学生朗读。学生纷纷举手。"你读——"教师指着第一名学生读。该生读完之后,紧接着"你读""你读"……一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读"的要求,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让学生"多读","不同形式的读",反反复复,不厌其烦,教师没有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中,对学生的朗读不作指导,更没有作针对学生朗读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杨会玲 《甘肃教育》2014,(13):100-100
正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能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这些古语可看出古人是非常重视朗诵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妙悟","悟"就是理解能力。而"妙悟"的前提就是朗读。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注意掌握轻重缓急、停顿节奏等。通过学生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朗读,激发学生兴趣,体会作者以及文中人物的感情,初步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如余光中的《乡愁》读时语速要较为舒缓。其中的几句:"长大后,乡愁/是一方/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