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选编的文本都是典范之作,文质兼美,情感真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与文本展开深入对话,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想象、讨论、联系生活等途径,感悟、体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从而深化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读懂课文必须靠自己亲历文本的全过程。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可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具有生命的灵性,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灵活生动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悟、品味、想象、体验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  相似文献   

3.
学生只有沉入文本语境,才能探索其言语的内涵,完成语言的复原、感知、内省、转化。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关键词语追索、情感诵读体会、多媒体辅助、演绎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语境,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4.
情感教学是一种以“知情并进”为特点的新的教学思想,它对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新的课改形势下,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让学生接受文本和教师的情感表达,并能与文本和教师的情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5.
张娣 《考试周刊》2012,(71):53-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情感心理是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情绪感受的基础上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是实现情感教化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情感心理,从情感切入实现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和认知共鸣。在情感教化中要注重人际情感和环境情感的作用。这是本文重点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本阅读教学重要内容。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结合单元语文要素目标等,从文本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文本形式的铺陈与罗列、文本语言的解构与想象、拓展资料的筛选与介入等方面入手,引导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与作者产生情感碰撞,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且能够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备课时,应力求吃透文本,充分挖掘其中蕴藏的情感元素,在课堂上应借助文本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美丽的语言去传达自己的情感。一、要摸准作者的情感从教材的选编来看,几乎所有的课文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当教师拿到教材后,应凝神静读,披文入情,细细揣摩语言,摸准作者的情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奠定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出现架空语言就其思想性作热烈的讨论,或脱…  相似文献   

9.
论述如何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即教师须充分把握课文的动情点,创设阅读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使学生融入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一门充满了情趣的学科,语文教师要披文人情。将文本中生动美好的形象,以炽热的情感,用晓畅的语言,把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使其和作者产生共鸣,才能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而快乐的课堂无疑会消灭小动作、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领悟文章情感中感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感情。在教学中,要通过激情式导课,触发学生情感;要引导学生通过深情式品读,融入文本情感;还要通过情感式结课,延伸文本情感。  相似文献   

12.
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赋予学生感知文本的契机,给予学生触摸文本的空间,鼓励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才能使学生在不断与文本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智慧共享、心灵互动中迸射创新的火花  相似文献   

13.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体现出读作为表达文章思想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要用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用读将文本的美感、节律的乐感、学生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要达成的三大目标。语文课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导向。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寄托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领会文本,走进文本深处和文本、作者对话,把一篇篇文章读到有血有肉、鲜活生动起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推动学生生动活  相似文献   

15.
补白的艺术     
所谓补白就是补充文本的空白,使文本更充实,内涵更深化。通过对文本的语境、画面、情感、联想的补白,让学生更好的学文本,体验文本所创设的意境,领悟文本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从而为深化文本服务。  相似文献   

16.
杨华祥 《学语文》2013,(5):22-23
文本阅读,是学生和作者进行心灵碰撞和共鸣的过程,是学生与阅读对象思想和情感沟通、交流的过程。语文教学中过度强调课堂的活跃,会削弱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与思想投入,使之无法获得个性化的深刻阅读体验。特别是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对其细致品味与揣摩,需要在静思默想中获得体验,在  相似文献   

17.
宋爱芳 《考试周刊》2014,(18):41-41
<正>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情感这个非智力因素也同样不可忽视,所以要充分认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价值。牢牢抓住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中的各种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个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情感,从文学教育中受到美的陶冶、情的感悟、理的启迪。这必须要求教师上课要有激情,要从文本中养育学生丰富的情感,增强他们的陶冶性或审美性。  相似文献   

19.
赵敏 《考试周刊》2010,(53):170-171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做学生的情感表率,使学生在情感上行动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满足感、成长感,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教师肢解课文,进行烦琐分析的现象已不再充斥课堂。不过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以一种漠然的态度俯视学生,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的情感因素,致使一篇篇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课文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使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其实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情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双元互动,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